刘禹锡65岁时,写了一首诗,大彻大悟,把人生活明白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4:13 1

摘要:自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重重困境,藩镇割据、财政危机与宦官专权,如三座大山压得王朝摇摇欲坠。其中,宦官专权尤为棘手,不同于汉朝、明朝的宦官只是皇权的附庸,唐朝的宦官竟能操纵皇帝废立,威胁皇帝安危。这一乱象根源可追溯至唐德宗时期。

刘禹锡,这位唐朝诗坛的巨星,一生却因两首桃花诗,而两度被贬

而这背后,与唐朝政坛那场影响深远的永贞革新紧密相连,革新的失败不仅改变了他的仕途走向,更促使他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思索。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重重困境,藩镇割据、财政危机与宦官专权,如三座大山压得王朝摇摇欲坠。其中,宦官专权尤为棘手,不同于汉朝、明朝的宦官只是皇权的附庸,唐朝的宦官竟能操纵皇帝废立,威胁皇帝安危。这一乱象根源可追溯至唐德宗时期。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逐渐抬头,唐玄宗时高力士虽受重用,但忠心耿耿且不贪恋权势,尚未引发严重后果。到唐肃宗时,李辅国得势,建议迫使唐玄宗迁居别院。唐代宗时,程元振、鱼朝恩更是气焰嚣张,有架空皇帝之势。

而唐德宗因受藩镇逼迫出走奉天时,窦文场、霍仙鸣等宦官护驾有功,被任命为神策中尉,自此宦官掌握禁军兵权,开始肆意干预朝政,左右皇帝废立。

唐顺宗即位后,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与心腹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发起永贞革新。唐顺宗做太子时就忧心朝堂弊端,却因王叔文等人劝阻未贸然进谏。如今登基,君臣一心,欲大展宏图。革新计划抑制藩镇、打压宦官、惩治贪官并取消地方官员进献,每一条都切中时弊,却也触动了各方利益,阻力巨大。

同时,革新派内部信息传递不畅,唐顺宗因长期太子生涯压力,中风后言语不清,宠妃牛美人成为他与大臣沟通的桥梁,信息需经多人层层传递,繁琐的流程极大地阻碍了革新推进。最终,永贞革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因各方阻挠宣告失败。

唐顺宗被迫禅位,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后赐死,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后病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州刺史,两个月后又被贬为州司马,史称 “二王八司马之变”,刘禹锡的仕途从此坠入黑暗深渊。

十年后,唐宪宗坐稳皇位,朝廷局势渐稳,有人念及刘禹锡等人的才能,建议提拔他们。刘禹锡被召回京城,看到玄都观内桃花绚烂,回想起往昔,感慨万千,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到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表面写桃花,实则暗讽京城权贵,将朝堂新贵比作自己离开后栽种的桃花,满含对阿谀奉承之风的不屑与嘲讽。此诗一出,权贵们纷纷恼羞成怒,刘禹锡很快又被外放至遥远的连州,这一去便是 13 年。

公元 828 年,刘禹锡再次回到京城。此时,当年参与永贞革新的唐顺宗早已离世,召回又贬走他的唐宪宗也已不在,历经唐穆宗、唐敬宗,皇位已更迭至唐文宗,朝廷人事变动巨大,当年建议外放他的宰相武元衡也已被节度使刺杀。

刘禹锡怀着复杂的心情重游玄都观,又写下《再游玄都观》:“半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中往昔绚烂的桃花已不见踪影,只剩青苔与菜花,种桃道士也不知去向,唯有自己再度归来。这看似是对玄都观景色变迁的描写,实则蕴含着刘禹锡对人生、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历经两次因桃花诗被贬,半生跌宕起伏。到 65 岁时,刘禹锡回顾一生,终于大彻大悟。

写下《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生如玄都观的桃花,盛极而衰,世事变幻无常,昔日的权贵、朝堂的纷争,都如过眼云烟。曾经因诗获罪,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如今他不再执着于功名利禄,不再为权贵的打压而愤懑不平。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逐世俗的荣耀,而在于坚守内心的本真。

在这两首桃花诗的起起落落间,刘禹锡把人生活明白了,以豁达超脱的心境,笑看风云变幻,将一生的经历化作诗中的智慧,流传千古,启迪后人。

文章来源:妖火说历史

来源:古书奇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