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孤品,三大日内瓦古法,致敬日内瓦钟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3:40 1

摘要:今年,江诗丹顿以日内瓦地标——Tour de l’Île钟楼为灵感,在2025年“钟表与奇迹”表展上震撼呈现了一项致敬日内瓦传统精湛手工艺制表的巅峰之作——阁楼工匠系列“致敬日内瓦钟声”三大孤品。

一说起高定珠宝、高定服装可能每一个人可以脱口而出几个品牌,但要说起高定钟表,几乎所有人都会齐‬声‬到‬———江诗丹顿阁楼工匠

今年,江诗丹顿以日内瓦地标——Tour de l’Île钟楼为灵感,在2025年“钟表与奇迹”表展上震撼呈现了一项致敬日内瓦传统精湛手工艺制表的巅峰之作——阁楼工匠系列“致敬日内瓦钟声”三大孤品。

江诗丹顿在33.6毫米的表盘上,重现了钟楼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时期,每一处细节都是来真实的历史。

第一枚‬孤品‬(型号为‬2400C/000P-418C)‬采用大明火微绘珐琅表盘,与950铂金表壳相得益彰。

第二款孤品(型号为2400C/000P-420C )同样由铂金打造,表盘融合有机刻雕花(手工玑镂)以及大明火珐琅微绘工艺。

第三款孤品(型号为2400C/000R-412C )则是在18K金表盘上施展手工雕刻,与同色18K金表壳交相辉映。

这款珐琅微绘孤品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中叶钟楼的迷人景致,细腻的勾勒出钟楼前贝莱尔广场(Place de Bel-Air)的风貌。

广场上的天空蔚蓝,绿树掩映,阳光洒落,人群熙来攘往,行人、马车与街景构成一幅繁忙而生机勃勃的19世纪日内瓦城景。

江诗丹顿的珐琅微绘技艺将钟楼与广场上的每一处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色彩柔和且层次分明,呈现出朦胧而浪漫的油画质感,仿佛将佩戴者带回了那个悠远的年代。

珐琅微绘表盘参考了由Jean DuBois绘制、Spengler & Cie所翻印的19世纪钟楼单色石版画(原作年代约1840年代)

珐琅微绘有三大流派,江诗丹顿的珐琅微绘师承自日内瓦流派,日内瓦流派继承了利摩日珐琅的油画感,又融入了日内瓦独有的精湛,是珐琅微绘三大流派中的佼佼者,也是集大成者。

珐琅微绘堪称各类珐琅技艺之冠,其难度在于,珐琅师不仅需熟练掌握各类珐琅料的配制与烧制技法,还需要精通微绘,用极细的画笔在方寸之间,绘制动人的画面。

其如油画般的朦胧美妙‬,不禁令人回想起Séchaud珐琅‬大师‬制作‬并绘制的‬一枚‬1924年的‬江诗丹顿‬黄金‬怀表‬,在这幅珐琅‬微绘中‬,同样可见‬背后‬的钟楼‬。

江诗丹顿历史上闪耀着众多珐琅大师,他们不仅留名于江诗丹顿,更传技于江诗丹顿,正如钟楼跨越几百件,而始终屹立一样。

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因熔融温度各异,珐琅师必须首先精准衡量各色釉料的熔点高低,优先绘制熔点较高的部分,随后依次填入熔点较低的釉料。因此,整个过程需要分段式绘制与多次反复烧制,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

即便是江诗丹顿经验丰富的珐琅大师,在18K金表盘上制作这样一幅珐琅微绘画作,也需耗时整整一个月。在此期间,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误——无论是釉料断裂、色泽突变,亦或是细微的小气孔,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便再需从头来过。

微绘珐琅表盘如此这般的费时费力,才铸就了工业化制表所无法取代的美妙。微绘珐琅的不可复制性,也令这项技艺曾数次在制表工业化浪潮中濒临绝迹。

江诗丹顿的‬珐琅之所以‬卓越‬,不仅是珐琅大师的手艺好,更是因为‬江诗丹顿270年深厚的‬制表底蕴‬,藏有许多早已绝迹的珍稀珐琅料。

珐琅料如同油画的颜料,不同时代、不同工艺所造就的色彩与质感皆有天壤之别。这些古董稀有珐琅料,其价值超黄金数倍,正是这些配方早已失传的古董珐琅料,让江诗丹顿的珐琅作品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油画质感,色彩层次朦胧而浪漫,画面生动得仿佛跃然腕间。

第二枚孤品的表盘巧妙融合了机刻雕花(手工玑镂)与珐琅微绘工艺。江诗丹顿的阁楼工匠们别出心裁,借鉴黑白摄影中常见的“局部彩色”手法,以机刻雕花技艺精细雕刻出钟楼周围的建筑轮廓,再以珐琅微绘为钟楼上色。

珐琅彩绘的钟楼在18K金表盘底色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层次分明,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对比。这种冲击力不仅来自色彩的不同,更源于18K金的金属质感与珐琅晶莹质地之间的对比碰撞。

表盘上的画面取自20世纪初由Charnaux出版工作室创作的一幅插图。该工作室最初位于贝莱尔广场,正与Tour de l’Île钟楼隔河相望。这幅插图生动记录了20世纪初钟楼的独特风貌与日内瓦城日趋繁荣的街景。

要想呈现如此精彩,离不开江诗丹顿阁楼工匠大师们的绝伦手艺。高密度的18K金盘胎首先经过细腻的喷洒,为整个表盘赋予雾面质感,随后再以阁楼工匠工坊里的古董直刻机进行机刻雕花,在磨砂质感的映衬下,机刻所雕出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都无比闪耀。

在经过喷砂处理的非匀质表盘上进行雕刻,技术难度极大,对精准度的要求远超常规工艺。与有规律的几何玑镂花纹不同,建筑图案由不规则的线条构成,无法通过传统的玫瑰玑镂机进行雕刻,而需要使用江诗丹顿传承至今的古董直刻机。

每一处雕刻都需要单独调整机器,才能精准下刀。那些看似简单机刻建筑,实际上凝聚了工匠们长达16小时的心血与专注。

机刻雕花而出的建筑,只为衬托出中央珐琅微绘钟楼的辉煌。

阁楼工匠的珐琅大师们,首先要先以白色珐琅釉打底,如同所有珐琅微绘一样再然层层上色,最后再叠加两层透明底釉以增强光泽与立体感。每一层珐琅都需在超过800°C的高温下烧制,经过九次完全成功的烧制,才能令如此杰作诞生,这小小钟楼就凝结了珐琅微绘大师超过40小时的心血。

阁楼工匠以渐变色珐琅勾勒钟楼的沧桑痕迹,层层烧制间赋予表盘深邃的历史感。微绘工艺毫厘必现,砖石斑驳、光影流转,每一处细节都灵动到了极致。

第三枚孤品为手工雕金表盘,阁楼工匠的雕刻大师们以怀表时代日内瓦地区引以为豪的手工雕刻技法,在18K 5N玫瑰金的表盘上,千刀纵横出19世纪末期钟楼的蓬勃之景。

表盘图案灵感源自1882年Pierre Escuyer所‬创作的Tour de l’Île钟楼和罗纳河桥梁的雕刻作品。这幅‬雕刻作品‬,宝贵的‬记录下了‬‬罗纳河‬两岸‬与‬钟楼‬的‬生机‬。

在厚度将仅近一毫米的18K金‬盘‬胎‬上‬雕刻出‬如此‬复杂的图案‬,对手工雕刻大师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为了呈现最极致的立体生动,阁楼工匠的大师们‬融汇了‬多项‬雕刻技艺‬,大师们‬先‬以‬浮凸雕刻技艺‬‬勾勒出‬画面的‬大体‬轮廓‬,再悉心镂雕周围的金属,让图案略微凸于表面,为整个‬雕刻作品‬定下‬基调‬。

再以微雕技艺深入每一处细节,再以深雕法处理钟楼穹顶,随后‬以凿刻法加深树木、窗户等暗色区域,局部以‬极其‬微小的‬抛光,为‬屋顶和建筑立面增添熠熠光彩。画面‬天空中‬云朵‬也是‬相当的‬出神入化‬,细腻的缎面润饰赋予云彩丰盈质感。

从恢弘的建筑,再到路上熙熙攘攘的过客,乃至风向标上傲立的雄鸡,在方寸的表盘间,雕刻出如此毫厘必现的作品,堪称壮举。这小小的33.6毫米表盘上,是一位雕刻大师140小时的智慧与功夫的不朽结晶。

许多时计作品一旦在精美的表盘上加入指针后,瞬间割裂,极度突兀。拥有270年制表经验的江诗丹顿,则从来不会让指针游离于画面之外,手工制作的精湛指针与表盘和谐共荣,彰显出时间本就是表盘有机一部分的朴实制表哲学。

不论‬哪一枚‬阁楼工匠‬‬钟表作品‬,都融汇了‬大量手工步骤‬。哪怕是在‬最为‬世人‬所忽略的‬表壳之上‬,江诗丹顿‬的这三枚‬阁楼工匠‬孤品‬,也‬运用传统‬日内瓦‬手工‬表壳‬技艺‬。

日内瓦手工表壳技艺,如今只有两个品牌传承有序,一个是江诗丹顿,另外一个就独立制表新贵Akrivia,但要论最地道的,还要属江诗丹顿。

不久前,制表界震动不已——日内瓦手工表壳最后的传奇大师Jean-Pierre Hagmann不幸离世。早在他退休之际,便将亲手创立的手工表壳工作室托付于江诗丹顿,并倾囊相授,悉数传承毕生技艺,令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在江诗丹顿的制壳师手中发扬光大。

这三枚孤品时计的贵金属军官式表壳(将官底),就如江诗丹顿阁楼工匠其它杰作一样,皆遵循日内瓦传统制壳技艺打造,从最初的车削,再到手工打磨,每一道工序都是百年技艺的凝聚。

自2005年诞生以来,Cal. 2460机芯凭借出色的精准性能与极具高级感的设计,在众多艺术大师与阁楼工匠的杰作中绽放异彩,深受广大收藏家的高度赞誉。

2460机芯纤薄而精致,上链棘轮以及大小钢轮等各类精美打磨的齿轮与三段式甲板的组合,令机芯高级且富有层次。

自动舵由22K实金制成,哪怕是一个自动舵上都融汇了四种修饰工艺,从自动舵甲板上的巴黎铆钉纹手工机刻雕花(玑镂工艺),再到自动舵边缘的拉丝,以阳刻技艺雕出的江诗丹顿品牌全名铭文环绕自动舵边缘,并进行了全方位的黑色镜面抛光。

摆轮甲板上雕刻有日内瓦印记,这标志着‬这枚机芯拥有全方位的手工打磨,齿轮清晰的拉丝,甲板上凌厉的日内瓦纹,闪耀光芒的甲板倒角,细腻的鱼鳞纹,每一道修饰皆来自手工,每一工序‬皆‬严格‬遵循‬日内瓦‬印记‬标准‬。

作为日内瓦地区未曾间断的制表血脉,江诗丹顿机芯获得日内瓦印记的传承也跨越了百年。

你会发现,从机芯到表壳,从珐琅到雕刻,制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日内瓦各大师的身影——或亲身参与,或将毕生所学传承于江诗丹顿。

这正是阁楼工匠的精神所在,承载着日内瓦最传统的手工艺与数百年来薪火相传的技艺。正如江诗丹顿270周年的主题“臻途”,江诗丹顿所走的,正是传承与弘扬日内瓦技艺与记忆之路。

江诗丹顿‬阁楼工匠主题作品‬正是传承并‬发扬‬‬18世纪日内瓦的工匠精神。彼时,日内瓦城内的“阁楼”里有着不少顶级制表工坊,欧洲各国宫廷的达官显贵纷纷慕名前来下订,或直接委托这些“阁楼”工坊打造精美的钟表时计。

日内瓦的阁楼视野开阔,不仅可将日内瓦美景尽收眼底,更有充足的阳光倾洒其间。对于专注于创作杰作时计的制表师而言,良好的采光无疑至关重要的。后世就将常年潜心于阁楼中的制表大师们与工艺大师们称作阁楼工匠。

而江诗丹顿的“阁楼”就有几十年间曾在钟楼内。时间回溯至1530年,中世纪‬的‬堡垒被逐步拆除。 1583年,应日内瓦圣热尔韦区居民的要求,钟楼安装了第一座时钟,帮助居民把控日常生活节奏。

这当中钟楼曾数次变迁,钟楼也见证了江诗丹顿的创立,更见证了1847年江诗丹顿工坊搬入钟楼,几十年间,钟楼就是江诗丹顿的“阁楼”

19世纪90年代,钟楼曾因城市重建计划面临拆除,但在公众投票的支持下得以保留,并于1898年开始修复,随后在1938年和1957年又进行了两次修复。如今,钟楼已成为日内瓦这是‬钟表‬之‬都的‬重要象征‬。

对江诗丹顿而言,这座钟楼不仅是一处地标,更是家的象征。1842年,在 Jacques Barthélémi Vacheron 的领导下,江诗丹顿将工坊迁入钟楼,自此开启了品牌的蓬勃发展之路。

随着制表技艺的不断精进与规模的扩大,钟楼从一楼到四楼逐渐无法承载江诗丹顿的成长。最终,尽管依依不舍,最终仍于1875年 迁离钟楼,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对它‬致敬早已成为了江诗丹顿跨越百年的传统,早在1924年,江诗丹顿就曾在一枚银质怀表上,采用“eau forte”氧化雕刻技艺‬雕刻过‬钟楼‬之景。‬

怀表上的是1860年前后的钟楼,此时钟楼装装有三个时种,三地时分别指示日内瓦时间、伯尔尼铁路标准时间、巴黎时间。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钟楼里就有江诗丹顿。

时光冉冉,钟楼依旧屹立,每次报时依旧悠扬,而江诗丹顿依然陪伴在钟楼之旁,江诗丹顿的日内城中旗舰店与钟楼一街之隔,如今是遥相呼应的邻居。

打开孤品三杰作的将官底,会发现底盖内侧刻有Post Tenebras Lux ( 黑暗之后, 即是光明)的格言‬,这是刻在‬Tour de l’Île 时钟‬上的‬日内瓦座右铭。

该座右铭可追溯至 16 世纪中叶, 当时日内瓦正经历重大变革。 它传递出至暗时刻, 光明亦可期的信念, 成为日内瓦追求自由、 独立与进步精神的重要象征,与江诗丹顿矢志不渝、 追求卓越的坚定决心不谋而合。

正如当年为皇家御制时计的阁楼工匠们一样,如今江诗丹顿的阁楼工匠一样依旧只做孤品时计,江诗丹顿愿意为每一位实现那独一无二的钟表。

在越来越多品牌放弃古法手工制表,拥抱CNC之时,江诗丹顿仍坚持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打造具有匠心情感,有温度的时计艺术品,而非一块冷冷冰的计时道具。

来源:初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