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用灵魂与城市做交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3:31 1

摘要:在这里,你可能会遇到收藏家乌利·希克,艺术家村上隆、企业家霍震霆和马云、歌手周杰伦……我们是表演者,也是观看者。

在这里,你可能会遇到收藏家乌利·希克,艺术家村上隆、企业家霍震霆和马云、歌手周杰伦……我们是表演者,也是观看者。

香港艺术周是一场“香港折叠”,像极了小说《北京折叠》中所描述的,在不同的空间界面和时间节点,大地翻转,一个空间被启动,一个被暂停。

在“滴滴滴”快速通行的提示音中,快步穿梭林立的摩天高楼间,叮叮车里人上人下,我也一步跨上了车,因为知道电车会带我去想去的地方。

这座三月的南方之城是彻底拥抱春天了,温度也温柔,让人不自觉舒展。海面也有它的栩栩如生,阳光认真地一粒一粒附着在每一层波浪里,让这一折叠的空间都熠熠生辉。

于是,人们带着灵魂来到这座城市,并与之交易。

艺术高调迅猛地扎进了城市脉络,使香港这座金融之城折叠出了新的面貌,交易所里交易的已经不只是货币,还有人们的灵魂。

这场以艺术之名的盛会,我所理想的开启方式,不是首日买气爆棚,收官成交巅峰,而是徐徐展开由艺术铺陈的生活方式。

它成了城市的肌理,切入到香港的层次里、脉络里、偶然里。

因为要看不同地区的展览,我跟随着艺术地图,去到了以往旅行不曾去到的街道和建筑里。更深地走入了城市的真实里,仿佛进入到了一个未可知的折叠空间,在这里会有崭新的生命体验。

艺术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

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永远都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的。

文化更新了城市地图,自然也改变了城市生态和气质,香港经过了多年的规划和沉淀,磁极所吸引来的人们,开始愿意将自己的灵魂放置在这个容器当中,让这座城来打动自己。

有一部分的画廊开在了港岛南区的传统轻工业区黄竹坑,产业转移后这里成了新的文旅社区,许多国际、本土画廊都藏匿进了各个建筑体里,掌握着不同的空间并各有叙事。

我去到了那里,在一些陌生的旧建筑里乘坐旧的电梯去往画廊空间,有种探险的乐趣,每抵达一个新的空间,就是一场新的冒险。

Empty Galley被神秘完全笼罩,是一个没有铭牌和明显入口的空间,按照导航抵达建筑,进入电梯,当门再开启的时候,眼前一片漆黑,让人不敢踏出。

不确定是否找到了对的地方,心也一下子就被吊了起来,慌张而勇敢地走出电梯口,适应了好一会,才找寻到了似乎像是入口的地方。

带着惶恐的情绪摸索着进了空间,作品错落有致地在全黑的空间里被一个个认真点亮,像是赎罪空间里的启明。

拍摄于2024年

黑色里,你会变得很小心也很安心,层层递进的展览节奏,也让内心深处缓缓地被打开。艺术就是有这样魔力,折叠出一个全新的维度,就又可以开启新的副本体验了。

从展厅出口走出,打开门的瞬间是一个未装修完成的水泥空间,夜间它会变成一个Club,人们在迷离灯光的舞池欢腾,但是白天没有了修饰,仿佛一步闯进了错误的频道。

这里的夜晚比白日来的有温度,从暗黑的沉浸空间一步踏进赤裸光亮的空间里,强烈的白光,裸露的灰墙都让你极其不适应,在空间的反复切换下,情绪也被挑衅着。

城市因为探索艺术变得更层次丰满了,不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有了超脱生活之外的感官变化和灵魂震颤。

戴着墨镜出场的明星们

行程密集,故事也密集发生,人在各式各样的派对里,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有陌生的,也有相识的。

在这里,你有可能会遇到收藏家乌利·希克,艺术家村上隆、企业家霍震霆和马云、歌手周杰伦,还有许多知名的媒体主编、网络红人、意见领袖;他们有痴心艺术的热忱者,有热闹流量的跟随者,也有勤恳踏实的修行者……

大家共同被折叠进了这个时空里,一齐发酵出了这场艺术之剧,我们是表演者,也是观看者。

在这样快速社交的场合里,会留下很多不会再见的联系方式,也有可能迅速和别人变得热络,在这个时候,把自己交给各种意料之外的际遇便好。

不得不说,有趣的灵魂真的不少。我在这里看到了许多人不同的生命状态,恣意的、冷静的、雀跃的、也有骄纵的,总而言之都不太平淡,人的鲜活参与让这座城市更立体了,灵魂的交互让立体的城市有了声音共振的回响。

展会里突然出现的艺人明星和艺术明星,总能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的出现在这场折叠里,注定无法平滑,必定掀起一块波澜。

他们有的戴着墨镜出现,一开始我也很疑惑,戴了墨镜可以认真看到作品完整的传达吗?也为那些丢失的色彩遗憾。但转念一想,是否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可以不止一种?

那么,大家集体戴着墨镜观看艺术作品,就像是一场特定的消解艺术观看的行为表演,这样好像也很成立。

毕竟在这场“香港折叠”里,什么都不突兀,许多脱离常规的都可以被理解和解释。

灵魂的碰撞更让人兴奋

虽然行程仓促还出了差错,意外让我和认识多年,却一直没有深度交谈过的朋友有了彻夜的长谈。

我们在香港这个城市容器里,彼此的灵魂被看见,而知心便是“灵魂交易所”的转化货币。

这样的交易除了人和城市空间、人和人,还大量存在于人与艺术之间。

我是一个在旅行中不太喜欢做计划的人,这样就能够有很多的惊喜。

同样,没有预期的情况下,在展览中看到一幅未曾想到会出现的作品,或是看到一幅触人心弦的作品都会让我的灵魂瞬间共鸣。

这次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三楼,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让我回想起了几年前在都柏林看到他的作品时的情景。

被唤醒的还有记忆中那时候的自己,好像并不模糊,很具体地出现了,我是怎样走在美术馆,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如何透过玻璃仔细地瞧着培根那混乱的工作室。

时空在艺术里也被折叠了起来,再展开的时候依旧清晰可见,艺术作品仿佛变成了存储器,而读取的除了当时的记忆,还有当时的灵魂。

艺术让香港更柔软了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所引发的全城艺术交互,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前往的理由。

从一开始马不停蹄,不想错过所有的作品和展览的拉练模式;到后来借着看展的机会,开始感受香港这座城市内在能量的变化。

比如,去M+看展留点时间,买杯喝的在海边吹个风、散个步。

去大馆看展,在树下发会呆,看看来往的路人,也好好看看装着这些艺术作品的古建筑群,逛逛小店也拍拍照片;

去H Queen’s,一口气看完一栋楼的画廊,再去旁边不远的太平馆餐厅吃块巨大的舒芙蕾;

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看完琳瑯满目的展位后,去轩尼诗道吃碗牛腩面或者Pho;

北角和鲗鱼涌也有画廊和有趣的空间,看完逛逛公园在海边发呆;

或者,早起去薄扶林爬个山,下午再去苏富比旗舰艺廊看个展;当然还有跟着趣味横生的after party流转夜香港…….

行程安排的越来越不紧凑,对艺术的感知却更沉浸了,它在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同时发生,但我不用贪心,只要每天捕捉一个切面就好了。

艺术让香港变得柔软了起来。

尽管在展会上实际的成交量依然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亦是不可避免的重要话题,但是以此事件发酵的城市与人文的变化是超越金钱意义的。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作为切口,一把切开了金融坚硬的奢华,将附着物一件件地加入进了“香港折叠”的空间里。

人的本真得以窥见,香港的文化面貌也因此正被重新构建。

从金融交易所到灵魂交易所,艺术所引发的内在同频共振不是海市蜃楼,是浮华下的本真尽现。

余若婕

余若婕以混合媒介的物质性实验构建非人类中心的艺术语言,通过图像、材料、绘画、技术、文本与装置等媒介将“物质”与“物体”升格为叙事主体,以虚实交织的“朦胧态”视觉范式,消解和模糊物质边界并挑战人类中心霸权。

近期个展包括:《x人类的遗迹》,震旦博物馆,上海,中国,2024;《刻意的人为》,宝龙艺术中心,厦门,中国,2023;《在派对的褶皱里假寐⼀会》,艺仓美术馆,上海,中国,2022;《倏忽,闪现,震颤,飘荡》,开美美术馆,上海,中国,2022;《说谎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1;《我可能以后再⼀⼀叙述》,EYECANDIES GALLERY,上海,中国,2020。

文、图:余若婕

部分图片来自巴塞尔艺术展

©外滩TheBund

来源:外滩画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