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启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3:43 1

摘要:日前,“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2025启动会暨SINO-TCM年度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的呼吸学科、儿科权威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诊疗的前沿成果和发展战略。

日前,“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2025启动会暨SINO-TCM年度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的呼吸学科、儿科权威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诊疗的前沿成果和发展战略。

中国急性呼吸道感染阳性率约高达25%-50%,是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呼吸道感染特异性抗病毒药物较少,抗生素亦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中医药正以其独特优势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基于此背景下,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科技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发起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由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药控股)公益支持,项目汇聚全国呼吸和儿科呼吸领域顶尖智慧,全年计划开展39场省级专题会,100场以上城市研讨会和电视电话会议, 将覆盖1000家以上医疗机构,将有5000多名临床医生将参与其中,目标是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诊疗为中心,推动中西医合理化结合诊疗,向多领域、多区域、各层级医疗机构迈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罗小平教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科技产业创新工作委员会主任田垚及中国中药控股代表先后进行开场致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苏欣教授进行项目介绍。随后,瞿介明教授、罗小平教授、田垚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徐保平教授、苏欣教授及支持单位代表上台为项目启动。

“2025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正式启动

谋新篇•呼吸与共:将中医和西医并重、结合,对呼吸道感染的整体规范诊治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瞿介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中应用广泛。针对2023年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激增现象,他强调当前防治体系面临多重挑战: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调节失衡问题亟待破解,现有抗病毒药物存在耐药性凸显、特效治疗方案不足等临床痛点。相信此次会议各位专家对中医药领域的学术分享将有利于促进能级提升,希望儿科和成人的呼吸同道将中医和西医并重、相互结合,这将对呼吸道感染的整体规范诊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期待项目启动后,以上海为起点,逐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西医协同诊疗示范体系。

瞿介明教授致辞

罗小平教授在致辞中谈到,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且引起急性发作甚至死亡的重要疾病,同时也是很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使哮喘急性发作,儿童时期急性感染或慢性呼吸道疾病会导致气道炎症、结构改变,会为成年后出现更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埋下“祸根”,如果在儿童时期便将急性呼吸道感染进行更好的治疗和管理,可能会减轻很多成人期慢病的负担。

针对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实践,罗教授特别提及经典中药制剂金叶败毒颗粒的临床应用价值。该药物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对古方的现代化改良,历经抗炎6号、热毒清等研发阶段,在儿童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热毒类型的呼吸道急性感染上展现出出色的治疗效果,被国际友人亲切称为“同济咖啡”。

此次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在上海启动,将有百余场学术交流活动持续开展,这对于呼吸道急性感染疾病的诊断、治疗、管理的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儿科与成人呼吸医生,中医与西医密切合作,实现全年龄段、全方位、全生命期对呼吸道疾病的管理和学科水平的提高。

罗小平教授致辞

主持:徐金富教授、徐保平教授

田垚主任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与现代医学的紧密融合已成为破解诊疗难题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形成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合理化结合诊疗模式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田垚主任致辞

中国中药控股致辞代表表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特的医学优势,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理论和经验,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提供了许多高级别的循证依据和宝贵经验。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从去年创办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关学术活动在各地开展,发掘出许多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实践经验和诊疗案例。希望在与会者共同努力下,能够持续推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疗水平提高,为我国呼吸健康和儿童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医药力量。

苏欣教授就项目的背景、组织单位及工作规划做了具体介绍。项目聚焦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诊疗,整合了呼吸、儿科以及急诊、老年全科等相关专业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致力于发现传播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秀临床成果和优秀案例,从而推动中西医合理化结合理念,向多领域、多区域、多层级医疗机构迈进。

苏欣教授对项目背景、组织单位、工作规划做具体介绍

看今朝·奋楫者先:呼吸道病毒感染治疗越来越具挑战,期待中西医结合能够达到联合抗病毒、抗炎的作用,提高临床的诊治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赖国祥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符州教授主持这一篇章。

赖国祥教授、符州教授主持

会议篇章二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枫教授首先分享了《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疗现状与挑战》。叶教授指出,近年来,15岁以上的大龄儿童及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大多数病毒感染缺乏特效药,但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部分中药对病毒感染有效,可发挥抗病毒和抗炎的双重作用。叶教授强调了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在于把握介入时期:在疾病早期,可以单独使用中药;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并发症或重症时,建议联合应用西药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炎症风暴的发生。总而言之,近年呼吸道感染率上升,新冠疫情后多种病原体叠加流行,以及病原体的发现与检测技术不断变革,促使业内期待中西医结合能更好地实现联合抗病毒、抗炎,提高临床的诊治率。

江苏省中医院朱佳教授在《从中西医结合理念看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诊疗》主题分享中,基于中西医结合理念,系统阐述了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诊疗策略,以化湿败毒颗粒为例,从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和药物特性三重优势展开分析。理论层面,强调其兼具治疗疾病、抗病毒、免疫调节与机体修复的综合作用;经验层面,依托千年临床实践的积淀;药物层面,突显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既能抑制病毒又能调控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及组织修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化湿败毒颗粒作为源自麻杏石甘汤、藿香正气散、达原饮和宣白承气汤四朝古方的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经院士团队科学化裁后,现代循证医学证实其通过多途径阻断病毒复制释放,在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临床应用中展现出截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的独特优势。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赵卉教授在分享《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策略》时指出,面对耐药性等临床挑战,中西医联合用药是重要破局方向。她提到,目前临床工作中常配用中药处方来联合用药。通过此次能力提升项目,她进一步认识到,中医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识与西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中医药尤其是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优势,能作用于机体的多个方面。中西医结合相当于多学科融合,且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佐证。赵教授还分享了金叶败毒颗粒的多项中药药理与临床的研究,指出其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效率的显著改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唐兰芳教授分享了《儿童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决策》。她指出,儿童患者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显著高于成年人,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常表现为发热和咽痛、咽痒,病原体众多,防控难度大。目前,医学界对呼吸道感染及手足口病的患儿多采用对症处理,而中医中药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例如,金叶败毒颗粒等中成药具有确切的抗菌、抗病毒、抗炎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发生率,展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

叶枫教授、朱佳教授、赵卉教授、唐兰芳教授从各自专业的领域详解呼吸道病毒感染

向未来·对话前研:期待未来从科学角度突出中医药优势、识别出最恰当使用人群、得到更多证据支持,中西医结合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会议篇章三上,第一组对话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沈宁教授主持,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董雷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梁宗安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李琦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曲仪庆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志义教授五位专家对“中西医结合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与前景”进行了话题探讨。

董雷教授讲到,目前可及的有效抗病毒药有限,随着呼吸道免疫功能的变化,根据浙江省的哨点医院监测,近两三年呼吸道存在共感染的情况急剧上升。所谓共感染,即病毒与细菌、病毒与病毒、病毒与非典型病原体共感染,甚至出现两重、三重甚至四重感染,临床情况愈发复杂。在防病治病方面,中医药在两大类疾病中具有显著优势:一是慢性病,可进行功能调理;二是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目前西医在应对呼吸道急性感染方面缺乏有效措施,而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良好疗效。

梁宗安教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及抗疫经历对此次项目的启动表示期待,并提出未来合作和努力方向,希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按照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李琦教授从特殊复杂人群的诊治经验与证据角度,提出“能力在实践中提升”的期待。他指出,临床医生对中医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方面都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体会,此次能力提升项目对他而言,第一是观念的提升,第二是知识理论的提升,第三则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回到临床实践中。例如,在门诊遇到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或在ICU的患者,中医药能否发挥协同治疗的作用,这值得进一步探索。

曲仪庆教授提到,在急性呼吸道疾病诊治中,西医是主要手段,但中医也应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中医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能帮助患者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同时通过使用中药能否延缓产生抗生素耐药的问题,进而增加药物治疗的可用疗程,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曲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何志义教授分享了门诊患者中使用中药颗粒获得较好疗效的案例,以及西医从中医视角进行的后续基础研究。

沈宁教授在对话总结中提到,对于西医治疗无法有效覆盖的病毒,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她期待未来能从科学角度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精准识别其适用人群,并获得更多证据支持。她认为,中西医结合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沈宁教授主持,董雷教授、梁宗安教授、李琦教授、曲仪庆教授、何志义教授进行话题探讨

第二组对话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尚云晓教授主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德晖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钟礼立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张建华教授分享了各自的临床经验和中医药应用体会。

尚云晓教授提到,儿科呼吸道病原复杂、病毒感染较占比高且可选择药物较少,面临巨大挑战。但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的深化,我们发现中药确实对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中的独到作用,例如解热镇痛等方面,这为儿科呼吸道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陈德晖教授强调,早期使用中药能够更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全身症状。西医也需不断学习,她自己本人有时也会和中医科医生学习请教。希望将来能制出更适合儿童口感、剂型的中医药。

郝创利教授着重强调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如需区分风热和风寒感冒,以及不同感染类型、不同感染时期(包括恢复期)的方剂选择。

钟礼立教授结合自身感冒经历,分享了服用中药后的“生津”感受。她认为,中医药在缓解儿童难以表达的不适症状方面具有优势。她还提出,简单辨证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也许未来还可借助AI软件辅助辨证。

蒋敏教授提到,上呼吸道感染虽是自限性疾病,但对于个体而言,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仍是主要治疗目的之一。该项目对于中医知识较少的医生提供了学习机会,期待在后续项目推进中,更多西医医生能够更精准辨证、规范应用中医药。

张建华教授强调,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重要课题,提高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治愈率是中医西医的共同目标,任重而道远。从呼吸道感染角度,中医应将安全性置于首位,兼顾有效性和依从性。他相信,从这几方面入手,中西医结合在儿科呼吸道疾病整个防治体系中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尚云晓教授主持,陈德晖教授、郝创利教授、钟礼立教授、蒋敏教授、张建华教授分享临床经验及用药体会

最后,徐保平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提到,呼吸道感染一直是儿童最常见且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它不仅影响急性期表现,部分重症病例还可能引起成人期疾病,例如其与慢阻肺病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会专家们也提到,许多呼吸道感染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而中医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根据症候选择合适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药的药理研究、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此次启动的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提升项目意义重大。项目的启动只是起点,未来希望通过该项目让更多同道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在服务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成人、儿童患者中的重要作用。

徐保平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责编:Jerry

来源:呼吸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