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五次画插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08:00 1

摘要:插图,也称插画,是指插附在书籍、报刊中,与特定文字内容高度相关的图画。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画家往往不屑于画插图,这种状况直到清末民初才有所转变。

▌张德斌

插图,也称插画,是指插附在书籍、报刊中,与特定文字内容高度相关的图画。在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画家往往不屑于画插图,这种状况直到清末民初才有所转变。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一生创作的绘画作品数以千计,他的代表作如《田横五百士》《九方皋》,以及人们所熟知的《奔马》,都是尺幅较大的独立作品。很少有人知道,徐悲鸿也曾在生活困窘时为书刊画过插图。尽管如此,徐悲鸿对待这些插图的态度仍然是非常认真的,这些近百年前的插画,也为我们揭开了徐悲鸿绘画生涯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朝鲜民间故事》中徐悲鸿所作插图

徐悲鸿为英文版《王宝川》所作插图《赏雪》

徐悲鸿为英文版《王宝川》所作插图《平贵投军》

早期在上海、北京为教科书画插图

徐悲鸿1919年赴法国留学以前,先后在上海和北京为教科书画过插图。

1915年夏末,徐悲鸿带着介绍信,来商务印书馆找《小说月报》的主编恽铁樵。恽铁樵见过徐悲鸿以后表示,商务出版的教科书需要插图,让徐悲鸿画几张样子看一下。过了两天,徐悲鸿带着画稿上编辑所。恽铁樵看了画稿,对徐悲鸿说,他的人物画得比别人的好,十之七八没有问题,叫他等几天去听回音。然而,徐悲鸿得到的最终意见却是:国文部的三位主持人——庄百俞、蒋维乔和陆伯鸿开会审定徐悲鸿的画,蒋、陆两位通过了,庄百俞不同意,说线条太粗。

打击之下,为了帮助徐悲鸿摆脱经济困境,热心的商务印书馆职员黄警顽找到中华图书馆经理叶九如,建议出版一套《谭腿图说》的体育挂图,还自告奋勇写解说,并推荐徐悲鸿的绘图。黄警顽本人是精武体育会会员,与徐悲鸿合作完成并交稿后,叶九如给了三十元稿酬,黄警顽全部转给了徐悲鸿,这是徐悲鸿一生卖画的第一笔巨额收入。

1917年12月,在康有为的建议与支持下,徐悲鸿携蒋碧微赴北京,拟向民国教育部争取官费留学法国的机会。此时,蔡元培、李石曾与北大教授沈尹默、马幼渔、马叔平等,在北京东城方巾巷的华法教育会,利用庚子赔款的退款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孔德女校(后更名北京孔德学校)。孔德学校比较注重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在李石曾的邀请下,徐悲鸿与蒋碧微都参与了孔德学校的工作。蒋碧微教音乐,徐悲鸿参加学校教务评议会,在为教材改革贡献意见的同时,还给小学一年级学生用的国语课本画插图。随后,徐悲鸿还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徐悲鸿此时在北京从事上述工作,仍与经济困境有关。在等待官费留学机会的同时参加工作,一方面固然有利于积累人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升斗之忧”的燃眉之急。

徐悲鸿在上海为商务印书馆教科书所画的插图未被采用,为《谭腿图说》所画的插图虽然出版但没有署名,现均已难觅踪迹。他在北京为孔德学校教科书所画的插图,目前也尚未被学界发现。从使用对象为小学一年级学生来看,这次画的插图当属简单示意性质,估计难以充分展现徐悲鸿的卓越绘画才能。

留学法国期间为小说画插图

1919年3月,徐悲鸿赴法国,开始官费留学。大致从1921年开始,由民国教育部支付的留学费用时常拖延,有时甚至拖欠达十个月之久,导致徐悲鸿债台高筑。为了维持生活,徐悲鸿在1924年曾经为小说画过插图,其中目前已被学界发现的有当年中秋前后,他为俄国作家谢尔盖·佩尔斯基所译法文版《韩国故事》(中文版名为《朝鲜民间故事》)所作插图十五幅,其中三幅有款识,五幅钤有自己的印章。近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昔杓也发表专文对此进行了介绍与研究。

法文版《韩国故事》1925年由巴黎德拉格雷夫书店出版,该书内页封面有用毛笔书写的红色法文书名等字样,其中间部分则是徐悲鸿为该书中第十六个故事《鸟语》所作插图。毛笔款署中文“悲鸿”,钤印“徐悲鸿印”(白文)。此书的中文版后来也原样刊载了这十五幅插图。

正如刘半农在中文版校后语中所说,法文版中“这些故事已到俄语及法语中打了两个大圈子,所以有些句子,已带了很明显的西方色彩。翻译时,自然只能照样搬来,不能凭着空想,恢复它的东方气”。而徐悲鸿基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在插图中重构故事场景,增添了东方神韵,提升了故事的艺术品格。

这批插图的发现,还有助于纠正有关当事人回忆录中的讹误。蒋碧微在《蒋碧微回忆录·我与徐悲鸿》中写道:“一九二五年北京的政局波谲云诡,变幻莫测,官费起先是断断续续地汇来;然后竟宣告中辍,这一下使我们大为狼狈,经常捉襟见肘,用费不继。……那一年夏天,巴黎突然大降冰雹,……奔走了不知多久,才找到了两种临时工作,我给罗浮百货公司做绣工,徐先生替书店出版的小说画插图。……两种临时工作不但待遇菲薄,而且为时短暂,要想靠它维生,那是痴心梦想。我们苟延残喘地拖了一段时期,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在巴黎确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再不另想他法,那么只好束手待毙。”

蒋碧微这一段回忆,对有关事件发生时间的描述,与实际情况并不吻合。比如,她与徐悲鸿的住房玻璃屋顶被冰雹砸碎,这是他们在巴黎生活期间的一件大事,他们为此赔偿了房东一大笔钱,导致经济状况更加窘迫。蒋碧微在回忆录中将此事系于1925年夏天。按她的叙述,徐悲鸿“替书店出版的小说画插图”是紧接着此事件之后,也就是1925年夏天之后。徐悲鸿在1930年4月所写的《悲鸿自述》中,虽然没有提到自己为小说画插图的事,但是明确写到冰雹事件发生于1924年春三月。插图上所留落款“甲子中秋 悲鸿”,即是一个最直接的证据。

在欧洲举办画展途中为好友画插图

为法文版《韩国故事》画插图十年之后,1934年7月,英国伦敦麦勋有限公司出版熊式一所撰英文版《王宝川》,徐悲鸿又为此书绘制了三幅彩色插图。

《王宝川》一书改编自中国传统剧目《红鬃烈马》。《红鬃烈马》共有十几折戏,虚构了这样的故事:唐朝宰相王允的三女儿王宝钏在扔绣球时砸中贫寒的薛平贵,因坚持嫁给薛氏而被逐出家门;后薛平贵入伍去西凉平乱,又娶了西凉的代战公主,继位西凉王;十八年后想方设法回国与王宝钏重逢;随后又在代战公主的支持下,平复了王允篡权,登上王位,封王宝钏为正宫、代战公主为妃……

熊式一的《王宝川》将原剧改为四幕话剧,并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与重新创作,女主角的名字也由“王宝钏”改为“王宝川”(熊式一认为“川”相比于“钏”,对应的英文更朗朗上口,更优雅,更有诗意)。这些修改为《王宝川》带来了活力和新意,王宝川聪明、美丽、机智、富有尊严,与原剧的旧传统女性的典型王宝钏截然不同。最重要的是,熊式一改变了有关薛平贵与西凉代战公主的关系。《王宝川》中,薛平贵在登基前夜,伺机脱身重返祖国,一直没有与代战公主成婚。这一改变,戏剧性地突出了薛平贵的智勇双全和忠贞不贰的美德,也避免了在西方可能引发的批评。该剧出版后不久即搬上舞台,大受观众欢迎,在世界各地进行了演出。

熊式一是徐悲鸿的好友,现代中国杰出的双语作家,毕生除用英文改编中国传统剧目、创作反映中国现实的新剧外,还执教于英、美、新加坡等地,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命。1934年4月,徐悲鸿由意大利赴莫斯科举办画展,途中为熊式一的《王宝川》绘制了这“三幅半”插图。其中三幅为彩色,而《探寒窑》未及上色。剧本出版时,刊印了其中三幅彩画作插图,少数限量版中则用了所有的四幅画。

现有三件设色作品均有“悲鸿”落款,均钤同一白文方印“徐悲鸿”。第一幅插图从情节看应为“抛绣球”。整个画面拥挤但不局促,富有节奏;用笔极为松活、流畅,变化多姿又能紧扣造型;设色整体给人润透的春意盎然之感。

第二幅插图为横幅,内容应是薛平贵投军。画面中,薛平贵纵马向右疾驰,与身后的城墙呈渐行渐远的开张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认为,该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其一,徐悲鸿画马通常只画马,很少画带关系的人和马,像这样疾驰状态中的人马关系,像这样关联状态中的准确造型,都是徐悲鸿作品中极少见的。其二,这匹侧身奔跑的黑色坐骑,精细程度也为徐悲鸿画马中所仅见,很少有像这样从笼头、缰绳、铃铛到马鞍、马镫,装配得如此齐全且刻画得如此工致的;徐悲鸿的马鬃、马尾大多以大笔扫出,很少像这样以线为主的。这匹马堪称徐悲鸿画马范本,而且是水平很高的范本。

第三幅插图《赏雪》,亦被用于封面。画面中央,“王允坐在相府花园内的石桌边品茗赏雪,周围是翠竹、芭蕉、湖石”,但似乎“雪”意并不明显,设色倒更似春天。与前两幅不同,此图情节较为平淡,人物性格特征也不突出,因此,徐悲鸿着力于营造丰富的背景环境,所动用的笔墨方法也更为多样,更接近传统中国画的样式。成片的竹林、多姿的芭蕉、粗笔写意的湖石和白描的桌凳,在徐悲鸿画作中,这种表现古代士人优游生活的主题极为罕见。

1933年至1934年的系列欧洲画展,奠定了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绘画大师的国际声誉,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徐悲鸿为英文版《王宝川》绘制的这批插画,则是他历次插图绘制生涯中,唯一一次不必面对严峻的经济压力且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情境下所产生的作品。这些插画之所以具有上述诸多可圈可点的独特艺术价值,应该说与徐悲鸿的心境有很大关系,这也是艺术的奇妙有趣之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