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中国项目部急得团团转时,一个叫撒古的埃塞青年站了出来,顶着危险陪中国工程师跑了400公里,跟当地电力局反复交涉,十天后终于恢复供电。
2020年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战火、疫情与暴雨搅成一团。
亚吉铁路沿线的车站突然断电,这条承载着全国九成以上外贸运输的命脉,眼看要停摆。
就在中国项目部急得团团转时,一个叫撒古的埃塞青年站了出来,顶着危险陪中国工程师跑了400公里,跟当地电力局反复交涉,十天后终于恢复供电。
谁能想到,这个能扛事的技术骨干,几年前,还只是个对着中国高铁视频,惊叹“硬币居然能立住”的学生。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条帮埃塞俄比亚渡过难关的铁路,不仅让这个曾经的“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一度逼近中国,还引得肯尼亚、苏丹等周边国家,纷纷派代表团来考察,都想把这样的铁路修到自己国土上。
一条铁路,为何能在非洲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时间拉回到2015年,埃塞俄比亚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旱灾,八百万灾民等着救命的物资。
国际社会捐了九万吨粮食和药品,可这些东西全堆在吉布提港,运不进来。
埃塞俄比亚是内陆国,九成五的外贸都要靠吉布提港,但国内唯一的米轨铁路,早就锈得不能用了,公路运输一趟要走七天,根本赶不及。
就在这时,正在修建的亚吉铁路派上了用场。
虽然还没正式通车,但铺好的铁轨能走工程车。中国工程队临时上阵,很快就把物资送进了灾区。
很多埃塞人这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一条好铁路真的能救命。
而这条铁路的意义,远不止应急。
吉布提港的位置有多重要?它挨着曼德海峡,那是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咽喉,每年有两万多艘船从这过,说是“非洲的香港”一点不夸张。
但埃塞俄比亚没有出海口,过去货物从港口运到首都,时间长不说,成本还高得吓人。
亚吉铁路通车后,时间直接压缩到七个小时,物流成本降了一大截。
这条全长725.7公里的铁路,是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从设计到修建,都是中国团队一手操办。
但中国不只当“施工队”,还帮埃塞俄比亚,培养起了自己的铁路人才。
撒古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大学时,听中国留学回来的老师,讲铁路知识,又在视频里,看到京沪高铁上立着的硬币纹丝不动,心里一直憋着股劲想看看真实的中国。
2016年,撒古毕业后进了亚吉铁路项目组,第二年就得到了去中国培训的机会。
从北京到上海,从成都到长春,他跟着中国老师学理论、练操作,亲眼看到中国车站里人们排队上车的秩序,体验到晚上夜跑也不用担心安全的安心,更震撼于中国高铁350公里时速下的平稳。
后来他又两次赴华,学信号、学现代化运维,慢慢从一个只会理论的学生,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维保段长。
像撒古这样的人才,中国帮埃塞俄比亚培养了不少。
根据埃塞俄比亚交通部,2023年发布的文件显示,截至2023年,通过中埃合作培养的铁路专业人才,已经超过5200人。
其中八成五在亚吉铁路、埃塞铁路公司这些核心机构工作,两成人成了中层管理或技术骨干。
这些人,成了埃塞俄比亚铁路事业的“种子”。
亚吉铁路带来的改变,还不止在运输和人才上。
修建时,中国团队尽量用当地的原材料,带动了当地产业升级。
施工期间,参与建设的埃塞工人,工资比当地平均水平高三分之二,不少家庭的生活因此改善。
通车后,铁路沿线慢慢建起了六个产业园区,吸引了八十多家外资企业入驻,创造了三万多个岗位,其中技术岗位占了三成五。
世界银行2023年的《非洲基础设施发展报告》里提到,截至2022年底,亚吉铁路,累计运输货物超过1500万吨。
直接让埃塞俄比亚的GDP,年均增长了0.8个百分点,制造业出口额比铁路通车前涨了42%。
这种“修一条铁路,带活一片经济”的效果,让周边国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其实,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交情,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最早能追溯到汉朝,当时就有埃塞人,带着犀牛角不远万里来中国通商。
到了唐朝,中国商人从埃塞买象牙、珍珠,中国的丝绸和钱币,也成了埃塞市场上的常客。
不过真正让两国关系有了转折的,是几十年前的朝鲜战争。
当年,埃塞俄比亚跟着美国加入了“联合国军”,还以为能轻松打赢。
结果在上甘岭战役里,他们的军队跟着韩国军队冲锋,打了七个小时就伤亡过半,最后被命令撤回,再也没上过战场。
这场仗让埃塞俄比亚彻底清醒,原来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这么强。
后来,埃塞俄比亚统治者海尔塞拉西一世意识到,和中国作对不如合作,两国在1970年正式建交,他还亲自来中国取过经。
不过埃塞俄比亚的发展之路并不顺,海尔塞拉西一世晚年生活奢靡,引发内乱被推翻。
继任的门格斯图学苏联模式,搞一党专制,最后也下了台。
直到1991年,新政府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又看到越南学中国搞革新开放也有了起色,才决定走“中国模式”,优先发展基建和制造业,利用人口红利吸引外资。
这之后,中国对埃塞俄比亚的投资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08年,投资总额超过百亿美元。
修公路、建水利、搞城建、铺电讯网络,帮埃塞俄比亚慢慢摆脱了“最不发达国家”的标签,成了非洲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而亚吉铁路,就是两国合作里最亮眼的一笔。
当然,埃塞俄比亚现在也面临着挑战。疫情爆发后,国内的民族矛盾变得尖锐起来。
这个国家有八十多个民族,奥罗莫族是第一大族,占总人口三成。提格雷族是第三大族,但在历史上对政权影响很大。
2020年,提格雷族因为不满中央政府推迟总统选举,再次起来反抗,和奥罗莫族一起冲击政府办公设施,不少平民逃到了邻国苏丹。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埃塞俄比亚政府也参考过中国的经验。
2018年以来,他们多次派代表团,去中国考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在奥罗莫州试点“民族文化共生区”。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2024年的蓝皮书,试点区域的民族冲突发生率,比非试点区域下降了28%。
不过社科院专家也指出,埃塞俄比亚民族多、历史积怨深,不能直接照搬中国制度,得结合自己的情况搞“发展型治理”。
比如通过修铁路这样的基建,让区域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减少矛盾。
现在,埃塞俄比亚已经规划好了下一步的铁路建设,打算到2025年再修六条铁路,把肯尼亚、苏丹、南苏丹、加纳这些周边国家连起来。
而中国,还在继续支持他们——不仅减免了部分债务,目前还有400个金额超过40亿美元的大项目在推进,像复兴大坝这样的工程,未来会给埃塞俄比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撒古现在还在盼着能再去中国看看,他听说中国的高铁网络又扩大了,想亲自感受下最新的“中国速度”,也想学更多技术回来,帮自己的国家把铁路修得更好。
而像撒古这样的人,像亚吉铁路这样的项目,正在慢慢改变非洲的面貌。
一条铁路,连接的不只是两个国家,更是两种文明的互信与共赢,而这种共赢的故事,还在继续。#夏日旅行攻略#
来源:盛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