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5%的罐头来自中国!西方当成宝贝抢购,为啥中国人不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5:37 1

摘要: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时代,2022年—2024年,我国罐头的出口规模整体还在往上升,累计出口1300万吨,金额超250亿美元,出口全球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你知道吗?全世界4个罐头里,就有1个来自中国。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时代,2022年—2024年,我国罐头的出口规模整体还在往上升,累计出口1300万吨,金额超250亿美元,出口全球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制造了最多的罐头,却最不爱吃罐头。

就拿疫情期间来说,国内的囤货扛把子一定是泡面。

春节前后,在淘宝上搜索泡面关键词的人较去年增长了200倍,但却没有人屯罐头。

而同时期,美国肉类罐头增长31.8%,德国的蔬菜罐头也大涨80%,很多超市罐头刚上架就被瞬间抢光。

是不是很有反差感,罐头在中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又生产了这么多罐头,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征服”中国人的胃呢?

其实,任何食物从被培育出来到被大众接受都需要一段时间。欧美人也是经历了近2个世纪的发展,才让罐头逐步上桌。

19世纪20年代,美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又赶上了工业化起步阶段,人们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也没什么时间做饭了。

罐头这类开盖即食的产品,迅速受到了工人的欢迎。

再加上没多久美国迎来大萧条,股市崩盘、失业率暴涨,很多人连温饱都是问题,只能靠政府救济。

消费降级成为常态,就在这时,价格实惠,保质期够长的罐头,成了当红炸子鸡。

更是出现了一款到现在都很火的超级爆品——午餐肉。

后面发生社会动荡引发二战,罐头更是作为军粮,后勤的保障直接提升了战斗力。

更是有人承认:“正是当年美国援助的1亿磅罐头,喂养了反攻德国的百万战士,也成了大家心中百吃不厌的佳肴。”

真的是印证了一句话,战争是罐头生产最好的催化剂。

拿二战期间美国举例,当时军方对罐头的采购规模堪称惊人:仅午餐肉罐头一项,就采购了约8亿罐,平均下来每名士兵消耗67罐。

而其他各类肉类、水果、蔬菜罐头的生产同样马力全开,总产量超200亿罐。

光荷美尔公司,每小时就能生产4.4万个罐头。

这一系列的社会变动,直接改变了欧美人的饮食习惯,罐头从应急食品变成生活刚需。

在中国,也许起初罐头的发展和西方有相似,但随着发展它的意义大不相同。

清政府光绪年间,一大批爱国人士和华侨展开了“实业救国”运动,涌现了广茂香、泰丰、建馨等罐头厂。

当时更多用来出口或者作为军需用品,抗美援朝时期,为了支援前线,这些工厂铆足了劲儿的生产,3年产量就增长了15倍。

到了建国后,却又因为国内物资匮乏,普通人很难消费得起罐头这类“舶来品”。

要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一瓶罐头要卖到7、8毛,一斤猪肉也就5毛到1块钱。

所以在当时,罐头是作为逢年过节或者生病的时候才能吃上一口的美味。

那时候,上海“毛脚女婿”初次上门一定会带四样礼物:咖啡、香烟、火腿、罐头,可见罐头当时在普通人心中的地位。

当时的罐头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工业底子比较薄弱,而罐头对生产要求不高,是最适合的创汇神器。

很多产品我们国人都没听过,比如捷克的原汁猪肉罐头、罗马尼亚的茄汁鲤鱼,波兰的浓缩果汁,只要有顾客喜欢,中国全都能满足。

80年代,国内靠着出口1450万吨的罐头,出口创汇132亿美元,更是从国外换回来钢材和木材,这些建设急需的物资。

甚至90年代初首富牟其中用500车的罐头,换回了4架战斗机。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罐头也属于功勋产品了。

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日子变得好起来了,罐头在国内也终于迎来了“黄金时期”。

当时的运输和保存都不方便,罐头成了我们延长美味的最佳方法,广东最受欢迎的是豆豉鲮鱼罐头,东北人最喜欢的是水果罐头。

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吃罐头剩下的玻璃瓶,后来成了爸爸的泡茶杯,妈妈的调料罐。

这些罐头,是80、90后每个人童年的美味回忆。

可到了现在,我们的消费能力上了几个台阶,罐头的销量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近几年,罐头在国内遇冷的同时,国外也变得“不香了”。

国内罐头商在国外话语权弱,没有龙头企业,以贴牌加工为主,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线。

但随着市场的波动,企业也触碰到了增长的天花板,必须要进行转型。

维持品质之外,罐头企业也终于“开窍”了,在小红书、抖音、B 站等多个平台开始展示罐头的不同吃法。

黄桃罐头的清甜爽口被很多人当成餐后甜点;豆豉鲮鱼罐头炒油麦菜也成了粤菜经典;午餐肉罐头成了火锅、冒菜的必点菜品。

而上海梅林是这几年的佼佼者,企业开始聚焦国内年轻人需求开发新品。

去年推出的单片午餐肉包装,正中年轻人“太多吃不完,又怕浪费”的痛点。

今年更是和热播综艺《一饭封神》合作,节目播出后,梅林相关产品线上销量激增30%,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0万次,成功破圈。

国内“越混越好”国外也拓宽了版图,收购了新西兰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商银蕨农场50%股权。

现在的梅林,不再单一制作罐头业务,而是变成集牛羊肉屠宰、加工、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综合肉类专业平台。

这家成立90多年的老字号,正在努力焕发新生。

中国罐头的故事,曾写满 “闯世界” 的豪情,也承载着国人80、90后的味觉记忆。

而接下来,它要继续找到适配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转型,来重新温暖“中国胃”。

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罐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再度成为日常饮食里的熟悉身影,续写属于中国罐头的 “新家常故事”。

-END-

参考资料:

1.人民日报海外版:《稳居第一,小小罐头闯世界》

2.人民日报海外版:《做强罐头行业,丰富消费者餐桌(品牌论)》

3.北京日报:《罐头·曾经的快生活方式》

4.中国经济网:《小小罐头的前世今生:70年产量翻64倍 从出口奢品到餐桌常客》

5.百度百科:《中国第一倒爷:用500车罐头换了4架飞机,出狱后还有256套房》

6.凤凰网军事:《二战苏军士兵吃肉全靠美国援助?》

7.中国食品工业:《卖价走低我国罐头行业的顽疾》

8.上观新闻:《上海梅林、国光口琴……它们为啥入选申城伴手礼?》

9.界面新闻:《曾被全民吐槽,如今一夜被抢空,60年老网红要靠疫情翻红?》

10.上海证券报:《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关于重大资产购买股权完成交割的公告》

作者:朱朱

编辑:柳叶叨叨

来源:鬼谷子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