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废水处理行业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及下游领域现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3:14 1

摘要:污废水处理行业是环保行业的子行业,涉及水资源保护、水体净化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即通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去除或减少水体水中的悬浮固体、有机物污染物、病原菌等污染物,对水质进行调整和改善,实现特定排放目标。同时对水体进一步深度处理后用作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

(1)污废水处理行业简介

污废水处理行业是环保行业的子行业,涉及水资源保护、水体净化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即通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去除或减少水体水中的悬浮固体、有机物污染物、病原菌等污染物,对水质进行调整和改善,实现特定排放目标。同时对水体进一步深度处理后用作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回灌地下水等,并从污水中提取其他资源和能源。根据污废水来源不同,污废水处理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市政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

从污废水处理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来看,污废水处理上游主要包括废水处理设备及药剂、材料的生产制造等。中游则为污废水处理系统、设施的建设,污水处理设备、系统的运行维护等。污废水处理行业下游则是废水处理末端市场,主要包括中水回用、污泥处理以及污水排放其他相关服务。

(2)我国污废水处理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污废水治理行业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污水排放量剧增,我国开始重视污水处理问题。1984 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确立了污废水处理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污水处理行业初见雏形。进入 90 年代后,随着《水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始规模化,至 1999 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增至 402 座,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1,135,532 万 m³。

进入 21 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水平提升,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国家环境保护政策逐步加强,相继出台一系列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法规、政策,全面加强全国污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我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及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制定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 年)》,我国将持续提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水平,加快补齐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能力缺口,稳步推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到 2025 年,实现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1200 万 m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 4.5 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 1000 万 m³/日。可以预见,稳定的产业政策激励叠加在绿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释放的下游市场需求潜力,将共同促进污废水处理行业蓬勃发展。

(3)我国污废水处理行业下游领域现状

①工业污水处理领域

工业污水通常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水与废液,含有工业原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及生产环节中衍生的多种污染物。与生活污水相比,工业废水污染负荷通常更大,成分更为复杂多变。不同工业领域所产生的废水在污染物的种类与浓度上表现出显著行业特性,处理难度大,对处理技术与工艺要求更高。而我国工业门类齐全,覆盖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传统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工业用水规模大,污水排量多,治理难度很高。

我国政府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倡导工业部门节约用水的同时,以先进污废水治理技术推广应用为抓手,分类统筹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2021 年12 月,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提升工业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 2025 年达到 94%左右,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 2020 年提升 5 个百分点以上,基本形成主要用水行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

同时,针对以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为代表的重点用水生产领域,将大力推广用先进装备技术工艺,部署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企业、研究机构突破一批工业高性能膜及组件、绿色水处理药剂、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材料及工艺技术。

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的推动,节水要求持续提升、废水排放标准长期趋严,造纸与食品制造领域的高难度污废水治理技术服务及排污技术改造需求将随之上升,为污废水处理市场带来了进一步成长空间。

②市政污水处理领域

市政污水,亦称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此类污水中含多种有机物质及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等。其中有机物质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容易分解,产生腐败和恶臭。此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为细菌和病原体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可能引发疾病传播。鉴于生活污水中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变得至关重要,以确保其在安全排放前达到环保标准。

为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我国政府大力投资建设污废水处理设施,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截至 2022 年,我国市级、县级污水处理率已分别达到 98.11%与 96.94%,未来提升空间相对有限。

但同年我国建制镇、乡及以下区域污水处理率仅分别为 64.89%及 28.29%,仅有 77.83%的建制镇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在市政污水处理方面,我国仍存在大量建制镇收运处置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根据发改委、住建部和生态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到 2025 年,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将明显提升。

镇区常住人口 5 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基本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镇区常住人口 1 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制镇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全覆盖。与上述发展目标相比,我国村镇范围内污废水处理能力与处理设施保有量尚存较大缺口。可以预期,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未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项目将进一步增加,为市政污水处理产业带来新的增量。

(5)污废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①环保产品向标准化、成套化、装备化方向发展,水处理工程呈现工程产品化趋势

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中国环保产业正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并朝向标准化、成套化、装备化的方向发展。污废水处理行业作为环保行业的子行业,污废水处理产品也将随之朝向标准化、成套化、装备化方向发展。污废水处理产品标准化后,通过对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使用和维护等各个环节制定明确标准,产品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亦得以提升。

此外,行业中包括公司在内的部分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和丰富项目实施经验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将污废水处理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如工艺设计、核心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等,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法,转化为高度集成化、标准化的可重复使用的流程和产品,以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水处理工程产品化将继续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②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污废水处理设施运维过程自动化与数字化水平提升

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污废水处理设施运维过程正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的污废水处理企业通过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工具等,对流量、pH 值、溶解氧水平等污水处理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在运维过程中实现对设备设施的优化调节和预测性维护,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稳定性,并降低污水治理过程中对人力的依赖度,减少人工干预,降低生产成本和错误率。

此外,通过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运维人员可远程实时获取并分析设备设施运行数据,及时对各类故障做出处理,由数据驱动决策,提升污水治理系统的稳定性和效能。

③市场化程度加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

近年来,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持续提高,环保行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专业化。自2014 年开始,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污废水处理领域参与各类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通过规范投融资体系,完善价格机制,进一步带动民营企业参与污水治理项目的积极性。社会资本进入污废水处理行业,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融资压力的同时,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增大了行业市场空间。引入社会资本方也可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营效率,通过市场机制提升污废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

④资源化利用、园区化协同处理成为治污项目建设新模式

根据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通过实施污水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健全污水资源化利用体制机制等手段,到 2035 年,形成针对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污水等大重点领域的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

当前,众多省市已经开始推动工业园区污废水统一治理,将具有相似功能和排污特性的企业集中于同一园区,实施污染集中管治,带动工业废水处理服务从单一企业的点对点治理向整个园区的系统化治理转变。各地政府亦开始积极探索产城融合,拓展污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新模式。随着未来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污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不断创新,污水治理市场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来源:思瀚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