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的结果让人震惊,甚至觉得无力回天。但两年后,医学影像显示,他体内的肝转移灶已完全消失,恢复状态远超医生预期。
29岁的年纪,原本应是人生最具活力的阶段,但河南一位青年却在体检中被诊断出晚期胃癌,并且已有肝脏转移。
这样的结果让人震惊,甚至觉得无力回天。但两年后,医学影像显示,他体内的肝转移灶已完全消失,恢复状态远超医生预期。
这一逆转令人深思:在癌症面前,科学和自律究竟能做到多少?
胃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确诊时即为晚期的患者比例高达70%以上,其中不少已发生远处转移。
尤其是肝脏,因其丰富的血供和特殊解剖结构,成为胃癌转移的“重灾区”。
根据《中国癌症中心2022年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达48万人,死亡病例超过37万人,位居恶性肿瘤致死率第二位。
胃癌的发生,常常没有明显征兆,早期症状容易被忽略,与普通胃炎、胃溃疡混淆。持续性上腹不适、隐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恶心呕吐、黑便等,是较为常见的表现。
但在日常门诊中,许多患者直到出现剧烈症状或体重骤降才前来就诊,此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值得注意的是,胃癌并非单一类型的肿瘤。根据组织学和分子分型,它可分为肠型、弥漫型和混合型;依据病变部位,又可细分为贲门癌、胃体癌及幽门癌等。
肠型胃癌多数与环境和饮食因素有关,而弥漫型则更多与遗传和基因突变有关,恶性程度更高,转移倾向更强。
肝转移的出现,意味着癌细胞通过血行传播已突破原发灶控制。CT增强扫描、MRI、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及PET-CT检查,是当前临床中评估转移的重要手段。
多数患者在发现肝转移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转为系统治疗模式。
治疗方面,晚期胃癌肝转移的策略愈发多元化。
第一线通常采用含铂类(如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如卡培他滨)的化疗方案,部分患者会加入分子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HER2阳性)或贝伐珠单抗。
在免疫领域,PD-1/PD-L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开始在特定人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特别是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肿瘤突变负荷高(TMB-H)患者,可考虑单独使用免疫治疗。
“转移灶消失”并不意味着痊愈,而是疾病进入缓解期。在这种状态下,维持治疗、定期复查、社交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成为康复管理的核心。
患者需继续接受低强度化疗或者口服靶向药物,监测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并每3-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复查,以确保无复发迹象。
临床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提升至30%以上。
从预防角度看,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腌制食品摄入、吸烟饮酒、长期精神压力、高盐高脂饮食密切相关。
国家癌症中心建议,40岁以上高风险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每两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目前可达85%以上,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进行规范治疗,已被证实能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日常饮食方面,应坚持低盐、少油、高纤维、富含抗氧化物的饮食结构。
绿叶蔬菜、十字花科植物(如西兰花)、富含硒元素的食物如蘑菇类,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建议每天摄入蔬果不低于400克,减少腌制、烧烤、熏制食品的摄入频率。
运动方面,WHO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平衡体重、降低代谢性疾病风险。
研究发现,规律运动可降低胃癌复发风险约30%。
在健康趋势方面,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影像识别、靶向治疗选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早筛准确率与治疗精准度。
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已将AI辅助胃镜早筛系统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值得我国参考推广。
此外,液体活检技术也在不断成熟,通过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能早期发现复发风险,评估治疗反应,并辅助药物选择,标志着无创精准诊疗的新阶段到来。
家庭护理方面,胃癌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腹胀、恶心等问题。应以高蛋白、易消化、分餐少量多餐为基本原则,配合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如患者术后胃容量减小,应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防止倾倒综合征。
在急救方面,如患者出现黑便、呕血,提示消化道出血,应立即让其平卧、禁止进食饮水,快速送医;如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应考虑休克可能,及时测量血压并呼叫急救。
参考这位河南青年的康复经历,科学规范的治疗、积极配合医嘱、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扭转癌症命运的关键。
患者不仅需要医学的精准干预,更需从生活中做出改变。
每天坚持合理作息、远离烟酒、规律运动、均衡饮食、不拖延体检,是现代人抵御癌症的“四大法宝”。记住,健康不是等来的,是靠每一天的选择筑成的。
参考资料与权威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
2.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3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科学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