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苏母婴圈,何江的名字总与本地市场的起伏绑定。从2000年扎根江阴做乐茵,到2013年牵头凑出江苏母婴联盟的雏形,再到2025年带着新老伙伴组建母茵荟盟,这位70后企业家的每一次转身,背后都藏着母婴行业在江苏这片土地上的现实褶皱。
摘要:在江苏母婴市场的变局里,探索一条抱团的路。
文|中童传媒记者 姗姗来早
在江苏母婴圈,何江的名字总与本地市场的起伏绑定。从2000年扎根江阴做乐茵,到2013年牵头凑出江苏母婴联盟的雏形,再到2025年带着新老伙伴组建母茵荟盟,这位70后企业家的每一次转身,背后都藏着母婴行业在江苏这片土地上的现实褶皱。
当出生率连续多年下滑、疫情重构消费习惯、全国母婴整合潮起时,何江没有选择“躺平”——这位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企业家,看着身边门店的日子越来越难,他觉得“不能就这么看着”,于是,带着老伙计和新一代80后老板,用“开放、融合、互利、共生”的理念,在江苏母婴市场的变局里,探索一条抱团的路。
这不是预设好的蓝图,而是在迷雾里找方向,更是一位老母婴人对“大商精神”的当代诠释: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带着一群人穿越周期。
从“赚快钱”到“谋长远”:两次联盟里的行业思考
2013年的江苏母婴市场,还处在“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上升期。彼时的何江已经在江阴深耕13年,乐茵的门店在当地稳稳占据头部位置。但当南京的陈大哥提出组建联盟时,他没有犹豫——不是缺资源,而是看到了“单打独斗”之外的可能性。
“当时江苏十三太保里,有几家没进来,但我们还是凑了个联盟雏形。”何江记得,那时候联盟的核心诉求很直接:“一是跟供应商要资源,二是大家能坐下来聊聊营销方案。”那五年,联盟确实赚到了钱,雅培紫菁系列在江苏的业绩做到全国第一,证明了抱团的价值。但2018年,这个运作了五年的联盟还是走到了终点。
复盘第一次联盟的结业,何江看得通透:“一是大家日子太顺,觉得‘不加入联盟也能当本地老大’;二是管理层都是义务帮忙,没工资,年轻人觉得是‘白干活’,没人接;三是江苏市场太特殊——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大,苏南好卖的货,苏北可能认都不认。”
那次散伙饭上,何江没说太多话,但心里清楚:联盟的逻辑没问题,只是时机和模式没踩对。
这一等,就是七年。
2025年,当何江再提组建母茵荟盟时,响应者远超预期——不仅有老联盟的“兄弟”,还有南京、徐州等城市的80后年轻老板。这一次,没人再提“义务付出”,反而主动要求“统一系统”“分摊成本”;没人纠结“本地老大”的面子,反而追问“怎么把毛利从10%提上去”。
“市场教会了大家清醒。”何江说。
2019年出生率较2016年腰斩,2020年疫情改变了消费习惯,叠加经济下行,曾经“躺着赚钱”的母婴店开始发愁:奶粉利润薄如纸,纸尿裤成了“快乐的搬运工”,连不太发达的苏北地区的门店都在喊“线上抢生意太狠”。
更关键的是,当全国性整合平台试图进入江苏时,本地老板们突然意识到:“江苏母婴的根在本地,只有我们自己懂这里的门道。”这种“不能被外来者冲散”的危机感,成了母茵荟盟最实在的起点。
从2013年“赚资源红利”到2025年“找生存出路”,两次联盟的变迁,藏着何江对行业的思考:母婴行业早已过了“单点突破”的时代,只是以前日子好过,没人愿意承认。如今不得不低头时才发现,带着敬畏心扎本地、带着共享心抱成团,或许是唯一的路——至于这条路能不能走通,他也在看。
守正:先懂江苏的“脾气”,再谈抱团
2025年2月13日,江苏13个地市的母婴头部连锁聚在无锡江阴,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母茵荟盟才算正式立起来。对何江来说,这不是“功成”的标志,更像“试错”的开始。
“做江苏母婴,得先认江苏的‘脾气’。”这是他做了二十多年母婴生意的直觉,也是被市场教训过的心得。
江苏母婴有三个鲜明特质:起步早,早在2000年就形成“大百货”模式,奶粉、纸尿裤、棉纺、玩具全品类均衡发展,不像内陆省份多依赖单一品类;服务全,水疗、产康、月子中心等服务起步早,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卖解决方案”;底子厚,每个地市都有深耕十年以上的头部连锁,“十三太保”各自为战时,都是本地市场的“顶梁柱”。
第一次联盟时,何江就吃过“不懂本地”的亏。当时联盟主推的一款苏南热销奶粉,到了苏北根本卖不动——苏北消费者更认性价比,对进口粉的接受度远低于苏南。这次教训,成了母茵荟盟的“前车之鉴”。
母茵荟盟成立之初,何江就定了条规矩:不搞“一刀切”。总部谈来的资源,13个地市可以根据本地需求调整;定制款产品先在小范围试销,苏南卖得好再逐步向苏中、苏北渗透;甚至连运营方案,都允许各地“因地制宜”。
“左大姐在苏北做了三十年,她比我们更清楚当地妈妈喜欢什么。”何江提到的“左大姐”,是苏北母婴圈的“一姐”——淮安爱婴超市创始人左海萍,也是母茵荟盟的股东之一。去年,左大姐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帮联盟谈下了一款国产粉的定制资源,价格比总部单独谈判还低3个点。
“这就是本地力量的价值——我们不是要取代谁,而是把每个人的长板拼起来。”
这种对本地市场的敬畏,还体现在对“边界”的坚守上。当全国性整合平台忙着跨省扩张时,何江给母茵荟盟划了条线:“只做江苏。”
不是没能力走出去,而是他深知:“江苏的房租、人工成本是内陆的3倍,靠‘低价定制品’赚差价的模式走不通;这里的消费者认服务、认体验,不是简单‘卖货’能满足的。”
母茵荟盟的做法很“江苏”:聚焦提升毛利,但不依赖单一高毛利品,而是让奶粉、纸尿裤、营养品、棉纺“四条腿走路”;重视服务,但不把水疗当免费引流工具,而是做成“体检+运动+抚触”的付费服务,单客价60-80元,反而成了门店的利润增长点。
“别人学江苏母婴,学的是表面的‘全品类’,其实核心是‘平衡’——既要赚商品的钱,也要赚服务的钱;既要守住老会员,也要吸引新客群。”何江说,但这种平衡能不能找到,还得看市场反馈。
破局:从“拼资源”到“建生态”,联盟模式还在试
母茵荟盟的总部在无锡,初步组建了4个人的运营团队,但就是这个看似“轻量”的团队,却撬动了江苏13个地市的母婴资源——这背后,是何江对联盟模式的彻底重构。
第一次联盟更像“采购联合体”:总部谈资源,大家分货卖,一年做3000多万的量,利润按销量分。但母茵荟盟想试试不一样的:从采购到营销,从系统到服务,能不能串成一个闭环?这是何江的大胆尝试,构建“全链条运营共同体”。
最开始的难点是“统一系统”。
成立初期,何江提出换掉各自的收银系统,统一用“华创系统”时,不少门店犯了嘀咕:“数据都打通了,会不会被总部‘拿捏’?”
何江的办法很实在:统一系统但不统一财权。“数据总部能看,但13个地市之间互相看不到;钱还在你们自己账上,总部碰不到。”
他算过一笔账:统一系统后,品牌方的线上资源能一键下发到门店,会员能跨区域核销,光是沟通成本就能省30%。一个月后,13个地市的系统全部更换完成——不是靠说服,而是大家看清了“效率比控制权更重要”。
这套系统成了母茵荟盟的“连接点”。乐茵的水疗服务方案刚落地,徐州的门店就能在系统里看到流程细节;苏北一款纸尿裤定制品卖爆了,苏南的门店能实时调货补仓。“以前是‘信息孤岛’,现在是‘毛细血管’,资源流动快多了。”但何江也说,系统只是工具,能不能真的发挥作用,还得看后续磨合。
运营模式也在改。母茵荟盟成立了总公司“瑞锦元”——从飞鹤、伊利的定制品谈判,到抖音同城营销方案设计,再到乡镇加盟店的培训,运营团队全程“陪跑”。何江的要求是:“不是总部给指令,而是门店提需求,我们来落地。”
江苏有些乡镇单体小店连电脑都没有,更别说会员管理了。母茵荟盟就手把手教,从会员梳理开始。“这些单体店不是缺资源,是缺方法。我们要做的不是给鱼吃,而是教钓鱼。”
更难的是“利益分配”。
母茵荟盟的利润不向总部倾斜,而是按“贡献值”分配——既看销量,也看资源贡献,还看赋能效果。
“联盟不是‘大锅饭’平均主义,但也不能‘赢者通吃’,得让每个人觉得值得。”
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了些积极信号:成立半年,母茵荟盟的奶粉定制品在江苏的市占率提升了8个点;乐茵的纸尿裤毛利从15%涨到29%;苏北几家门店的水疗服务收入,从“几乎为零”做到月入5万元。更重要的是,13个地市的综合毛利从22%提升到28%-34%——在江苏高成本的市场环境里,这个数字意味着“活下去”的底气。
大商之道:不是做“老大”,而是做“搭台人”
采访中,何江多次提到“我不是在做联盟,是在搭台子”。这个“台子”上,有跟了他十几年的老伙计,有刚入行的80后老板,也有乡镇里的夫妻老婆店。而他的角色,不是“台主”,而是“守台人”。
这种定位,源于他对“大商”的理解。在他看来,真正的大商不是“把对手打败”,而是“带着大家一起做蛋糕”。
母茵荟盟成立时,有全国性平台开出优厚条件邀请乐茵加入,何江拒绝了:“他们的货不一定适合江苏市场是次要的,关键是他们想‘收编’我们,而我们想‘一起玩’。”这不是自信,是他觉得“外来模式未必适配本地”,不如自己试试。
他的“守”,体现在对“同频”的坚持上。母茵荟盟不轻易扩编股东,13个地市股东定了就不再增加;发展加盟商时,先看“理念”再看“实力”——如果只是想来拿定制品资源,不配合运营,给再多钱也不接。“宁可不做,也不能坏了规矩。”
他的“放”,体现在对年轻人的信任上。“年轻人敢用新工具,抖音同城、私域运营这些,他们比我们玩得溜。”何江不仅不干涉,还把线上运营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自己甘当“后盾”。
这种“守正”与“开放”的平衡,让母茵荟盟有了独特的凝聚力。每月的股东会上,70后老板聊供应链经验,80后老板讲线上玩法,没人摆架子,没人藏私心。“以前开会是‘互相试探’,现在是‘掏心窝子’——因为大家知道,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何江说,“我做母茵荟盟的初心,不一定能看到联盟做到多大,但只要能让江苏母婴店活得好一点,让跟着我们的人赚到钱,就够了。”这是他的真心话,也是眼下最实际的目标。
穿越周期的答案:扎根本地,抱团生长
当下的母婴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生率下滑、线上分流、成本高企,不少人感叹“生意难做”。但在何江看来,挑战里藏着机会——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哪怕要不断试错。
母茵荟盟的实践,或许提供了一种可能:不是所有整合都要“全国扩张”,深耕本地也能做出价值;不是所有联盟都要“绝对统一”,保留个性的融合或许更有韧性;不是所有增长都要“靠新赛道”,把老本行做深做透,同样能穿越周期。这一切,都在验证的路上。
何江正在推动一件“慢事”:把13个地市的服务标准统一起来。从水疗师的培训流程,到产康服务的定价体系,再到月子中心的安全规范,一点点打磨。“商品可以标准化,但服务要靠人。把人培养好了,服务才有溢价。”
他还有个更远的规划:让母茵荟盟的模式能“复制”给江苏的中小门店。“不是让他们加盟,而是把我们的采购资源、运营方案开放给他们,哪怕收点服务费也行——大家好,行业才好。”
采访结束时,何江平静地看着窗外说:“我做了一辈子母婴,最清楚这个行业的根在哪——不在高大上的概念里,而在一个个门店里,在一个个妈妈的信任里。”
从乐茵到母茵荟盟,从“自己赚钱”到“带着一群人赚钱”,何江的故事,是一位母婴商人在行业变局里的挣扎与探索,也是江苏母婴行业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商精神,不是在顺境里领跑,而是在逆境里互相扶持;不是把蛋糕做大后独吞,而是带着更多人学会做蛋糕。
来源:母婴产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