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有趣的是,没有探究“昆仑奴”属于什么人种、来自何方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昆仑奴指非洲黑人——或许带着个“奴”字,联想到黑人久远的奴隶史,非洲地区的黑人便意外要背锅了。
最有趣的是,没有探究“昆仑奴”属于什么人种、来自何方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昆仑奴指非洲黑人——或许带着个“奴”字,联想到黑人久远的奴隶史,非洲地区的黑人便意外要背锅了。
盛唐诗歌、史籍中都提到的昆仑奴,当然不是慕大唐盛名、远赴万里来当奴隶的非洲黑人。但这种说法也并非全错——“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却特指神秘的昆仑山,还意为黑色的东西。那么,所谓“昆仑奴”就是“黑奴”,又为何不指非洲黑人奴隶?
这与盛唐时外番奴隶的来源有关。唐代长安作为世界中心,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自不必多言。开放包容的唐朝,满街满巷可见各类肤色的人群,这些人主要是外邦来做生意的番商、来中国深造的“留学生”,或者便多为各类奴隶。这点确实残忍,但唐时中国的发展水平,与周边诸多外邦小国相比,实在呈碾压态势,在古代所谓人权还未上纲上线之时,来中国做奴隶十分常见。
这些奴隶,固然有被掳、被拐卖强迫而来的,却也不乏自愿涉海渡洋跑来天朝的人——在中国当奴隶,且不谈能挣多少银子,起码可以保证自己不被饿死。而在自己的国家当“公民”,吃了上顿指不定有没有下顿……这一点联想一下当今一些欧美国家流行的菲佣,便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昆仑奴”的来源,也和古代菲律宾一带大有关系。唐时有一句话,曰“昆仑奴,新罗婢”,指昆仑男奴才,新罗的女婢女,都是极为抢手的下人。新罗,即古代朝鲜;而昆仑奴,则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
首先,昆仑奴确实有形容这些人肤色较黑的意味。当时东南亚地区来到中国的奴隶,也多是当地东南亚黑人。这些人的来源主要有二,其一是东南亚诸多小国作为天朝附属,年年岁贡时把这些健壮如牛、踏实温良的黑人送往长安;其二是被东南亚当地不良商人掠卖到内地以谋利。
昆仑奴主要来自东南亚而非非洲,当然与地理位置远近有很大关系,却也离不开东南亚小国有意的“调教”。长安高官富贾,具体什么时候品到了昆仑奴的好,已无法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发现大唐对于又听话又能干,还不挑三拣四的昆仑奴十分欢迎时,东南亚诸国便开始投其所好,加快对于“产品”“升级迭代”的步伐。
这一些“昆仑奴”,属尼格里托人种,应归为“矮黑人”一类。其在东南亚本就属于少数人种,社会地位、话语权更是位于底层。这一下倒好,能被天朝上国看中,东南亚各统治阶级自然乐于将其输入到长安等地。为保顾客满意,还特加了许多训教,以求“昆仑奴”到了天朝懂得礼仪。
昆仑奴在长安等地,作为奴隶主要担负些什么任务呢?首先便是杂役。这些黑人因其人种优势,个顶个的是孔武有力,一人能顶两三个人使。在高官宴罢、富贾出货之时,都是卖力气收拾搬运的好手。而且,由于这些人从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身上没有唐代本地下人身上的懒散,从不会抱怨活脏活累。
除了杂役,弄两个昆仑奴来当保镖也是一时风尚。长安的贵族,特别是年轻的纨绔子弟、“五陵年少”们,都以出街时身边跟着两个昆仑奴左右护卫为时髦。在此背景下,各家贵族子弟更是比起了保镖——谁的昆仑奴更高大威猛,更开化文明。更有甚者,单凭口说难分高下,又让各自昆仑奴当街搏斗,以决高低……清朝八旗子弟喜欢斗个蛐蛐儿,殊不知唐代老祖宗花样一点不少。
昆仑奴对于主人的死忠,还让他们有了更大的用处。当贵族有仇家却难找到杀手报复时,这些人往往义无反顾去以命报主。相比较买回一个昆仑奴的价钱,可以说是真正的花了小钱办了大事。当然,也因昆仑奴身上数不清的优点,使昆仑奴价格水涨船高。一个调教好的昆仑奴往往价格不菲,普通百姓也想拥有是很难的。
“昆仑奴”的存在,若谈人权平等便脱离了历史背景。在古代人吃人的社会,自卖为奴在哪里都不新鲜。万恶的掠卖行为应该被唾斥,但自发从东南亚落后、被排挤的小国,来到盛世长安当下人、保镖,可能也是一种寻求幸福与人生出路的途径吧。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