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作协副主席,却选错女婿,“运河之子”刘绍棠你们知道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4:17 1

摘要:在通州儒林村的悠悠岁月里,一颗文学新星正悄然孕育。1936 年出生于此的刘绍棠,自幼便与北运河相伴,运河的波光水影、号子渔歌,都成了他童年生活中最生动的注脚。他就像一株在运河边茁壮成长的幼苗,汲取着这片土地的滋养,为未来的文学之路积攒着力量。

在通州儒林村的悠悠岁月里,一颗文学新星正悄然孕育。1936 年出生于此的刘绍棠,自幼便与北运河相伴,运河的波光水影、号子渔歌,都成了他童年生活中最生动的注脚。他就像一株在运河边茁壮成长的幼苗,汲取着这片土地的滋养,为未来的文学之路积攒着力量。

13 岁,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或许还在懵懂地探索世界,而刘绍棠却已崭露头角。1949 年 10 月,正读初二的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 ,就此叩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此后,他的创作灵感如泉涌,《一顶轿子》《新式犁杖》等 20 多篇小说接连问世。这些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坛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也让年仅 13 岁的刘绍棠,以 “神童作家” 的美名,备受文化界和读者的关注与喜爱 。

1951 年,15 岁的刘绍棠写出小说《红花》,寄到《中国青年报》后,受到编委兼文艺部主任柳青的赞赏,该小说被破格以整版篇幅刊发在 1952 年元旦刊,并加上编者按语大力推荐。这篇小说一经发表,就如同一颗投入文坛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注意,刘绍棠也因此获得团中央的重点培养。1952 年,他发表的小说《青枝绿叶》,不仅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还成为了许多学生的学习范本,叶圣陶老先生审阅教材时特意批注:“此人深谙乡土,必成大器。”

在童年的刘绍棠眼中,运河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也是一首悠扬动听的歌谣。每至夏日傍晚,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河流、青纱帐都镀上了柔和的金色,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梦幻的光辉所笼罩。此时,村中炊烟袅袅升起,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汽,如梦如幻。而他的家,那座运河滩边的农家小院,更是充满了生机与温馨。院墙角落,各有一棵桃杏树,阳春三月,红杏探出墙头,似在与春风嬉戏;五月,鲜美的桃子挂满枝头,笑开了樱桃小口,让人垂涎欲滴。天井里,一架葡萄枝叶繁茂,在夏日里投下一片清凉的绿荫,串串葡萄宛如玛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运河不仅是刘绍棠眼中的美景,更是他耳畔的乐章。高亢激昂的运河号子,仿佛是运河的心跳,那富有节奏的呼喊声,伴随着船夫们的劳作,在河面上久久回荡;悠扬婉转的船家渔歌,则宛如运河的低语,诉说着水乡的柔情与故事。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刘绍棠童年最美的催眠曲,伴他甜甜入睡 。

运河上的点点渔舟、片片白帆,也是刘绍棠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风景。它们在河面上摇曳生姿,或缓缓前行,或随波荡漾,与岸边的桃红柳绿、满天风絮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而听书看戏、掏蟹摸鱼,更是他乐此不疲的游戏。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他和小伙伴们穿梭在运河边的草丛中,寻找着螃蟹的踪迹;或是围坐在说书人、戏班子旁,沉浸在精彩的故事和表演中,感受着民间艺术的魅力。这些童年的欢乐时光,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刘绍棠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

即使岁月流转,多年以后,刘绍棠依然对童年的美好岁月和运河美丽的风光记忆犹新。这些记忆,如同种子一般,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参天大树。在他的作品中,运河的风光、运河边的农家小院、运河儿女的生活,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情感。像《蒲柳人家》中,他这样写道:“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刘绍棠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 14 部长篇小说,27 部中篇小说,上百部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中,仅有一篇是描写大学生的,其余都写的是运河岸边的农村故事,主人公都是运河边的农民和农民的儿女。从《青枝绿叶》中对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生动描绘,到《蒲柳人家》里对运河儿女侠义豪爽性格的刻画;从《地火》中对革命岁月的深情回望,到《春草》里对农村生活变迁的细腻展现,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他对家乡、对北运河的深深眷恋之情 。

1957 年,时代的风云变幻给刘绍棠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年仅 21 岁的他,因在《文艺学习》发表《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一文,被错误地划为 “右派”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从文坛的璀璨新星瞬间跌入了生活的谷底,他的创作之路也被迫中断,被迫离开热爱的文学舞台 。

万幸儒林村的乡亲们憨厚朴实,他们始终把刘绍棠视为村里的骄傲,不相信他是所谓的 “右派”。当外面的世界一片混乱时,他们用自己的善良和勇气,为刘绍棠撑起了一片宁静的天空,让他在风雨中找到了避风的港湾 。

回到故乡的刘绍棠,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精神上却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他住在表姐唐敬茹家的西厢房,后来因唐山大地震,表姐家房屋需要翻修,他又搬到村外一间被称为 “鬼屋” 的小屋。尽管小屋破旧不堪,但刘绍棠却毫不在意,他看重的是这里的安静,能让他静下心来,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 。

在 “鬼屋” 中,刘绍棠重新翻开那些珍藏的文学名著,认真重读。这些经典之作,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灵,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同时,他开始了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的创作 。他以笔为武器,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书写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用文字记录下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

在创作过程中,刘绍棠与村里的姑娘杨广芹相识相知。杨广芹的善良、热情和对他的理解与支持,成为了他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柱。杨广芹经常帮他提前留好菜,让他在劳动结束后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她还鼓励刘绍棠重新拿起笔,继续创作 。在杨广芹的陪伴下,刘绍棠的创作热情被重新点燃,他把对生活的感悟、对乡亲们的感激,都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

然而,随着刘绍棠即将回城,他们的感情也面临着考验。杨广芹知道刘绍棠有妻子和孩子,她不愿意破坏他的家庭,最终选择了主动退出。尽管这段感情以遗憾告终,但杨广芹的身影和她给予刘绍棠的温暖,都永远地留在了刘绍棠的记忆中,也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抹亮色 。

1992 年 5 月 27 日,对于刘绍棠和通州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一天,通县为刘绍棠举办了 “刘绍棠文库揭幕仪式” ,这个文库的建立,不仅是对刘绍棠文学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与家乡之间深厚情感的见证。

文库的筹备工作早在 1990 年就已悄然启动。当时,通州区档案馆(当时为通县档案馆)的领导怀着对刘绍棠文学成就的敬重,以及对保存地方文化瑰宝的使命感,亲自拜访了刘绍棠 。他们向刘绍棠表达了在家乡档案馆为他建立 “名人全宗” 的诚挚意愿,希望能够全面收藏他的文学创作档案资料,立体地展现他辉煌的创作生涯。这些资料涵盖了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音像、照片、藏书等,事无巨细,只要是与他创作相关、有价值的物品,都在收集范围之内 。

刘绍棠听闻后,内心激动不已。他仿佛看到了家乡对自己的殷切期待,也感受到了自己与家乡之间那根无形却坚韧的情感纽带被再次拉紧 。他毫不犹豫地表示,非常愿意将自己毕生积累的所有档案资料无偿捐赠给通县档案馆保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绍棠和夫人曾彩美不辞辛劳,全身心地投入到资料整理工作中。他们翻箱倒柜,将多年来珍藏的资料一一找出,那些发黄的手稿、珍贵的信件、剪报,每一件都承载着他的回忆和创作历程 。其中,有胡耀邦同志给他的亲笔信,那是对他文学才华的肯定和鼓励;有上世纪 50 年代出版的代表作《青枝绿叶》,这本小说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也是他早期创作风格的代表;还有 1957 年 “批判他的文章专辑,甚至,连他与夫人曾彩美恋爱时的日记本,也被他郑重地整理出来,一同捐赠。

对于一些史料产生的背景,刘绍棠怀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不厌其烦地逐件写出详细说明。当时的他,因中风偏瘫,身体状况不佳,但为了集中精力创作,他甚至在自家门上挂出告示牌,上书打油诗:“老弱病残,四类俱全,伏枥卧槽,非比当年,整理文集,刻不容缓,下午会客,四十过半,谈话时间,尽量缩短 。” 然而,面对家乡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他却格外热情,他诚恳地说:“家乡档案馆的人例外,你们随时来,我随时接待 。”

1990 年 10 月 9 日,首批刘绍棠的出版物、手稿、书信、证书等资料顺利进馆。这些资料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开始汇聚在家乡的档案馆中 。1991 年 6 月,整理工作全面展开。档案馆内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投入到紧张而细致的工作中。成捆的报刊、杂志,他们要一篇一篇地仔细翻阅,从中找出有关刘绍棠的信息;数千封书信,他们要一封一封地认真阅读,并为其拟写准确的标题 。这项工作繁琐而艰巨,但工作人员们怀着对刘绍棠的敬重和对文化事业的热爱,毫无怨言地努力着 。

通县人民政府授予刘绍棠 “人民作家、光耀乡土” 的纪念铜牌,这不仅是对他文学成就的高度赞誉,更是对他多年来扎根乡土、用文字描绘家乡的肯定 。刘绍棠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这个来自家乡的荣誉,在他心中却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他曾激动地说:“家乡授予‘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纪念牌,这才是我今生得到的最高奖赏,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这辈子我知足了 。” 他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个荣誉,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创作源于家乡的滋养,乡亲们的认可才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

1997 年 3 月 12 日,刘绍棠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享年 61 岁 。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整个文坛沉浸在悲痛之中。然而,他留下的 600 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却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文学的殿堂,散发着永恒的光芒 。

刘绍棠的作品,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瑰宝。他以大运河为背景,以故乡儒林村为原型,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画卷。在他的笔下,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田野、村庄、树林、河流,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运河儿女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 。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通过对家乡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描写,传承和弘扬了运河文化,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他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美德的赞美,如善良、勤劳、勇敢、正直等;也有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

刘绍棠对乡土文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更在于他的创作理念和精神。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自己定位为人民之子、运河之子、乡土之子,用文字为人民代言,为家乡歌唱。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