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北大学生,连夺两次世界冠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1:47 1

摘要:彼时,世界领域芯片风云四起。中国芯片产业在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波折后,在世纪之交实现了自主芯片落地生根,一批中坚力量正在为中国芯片产业的腾飞奋楫。

他是芯片领域世界杰出科学家

也是将科研与教学

深度结合的教育探索者

2012年

他站上北京大学的讲台

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兼美

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领军人才

2016年

他组建了北大首支超算队

并带领其连续两年获得

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冠军

2024年

他荣获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他是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梁云

让我们走近聆听

这十余年的燕园岁月里

梁云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共振的嘹阔金声

“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

01

2012年,梁云加入北京大学。

彼时,世界领域芯片风云四起。中国芯片产业在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波折后,在世纪之交实现了自主芯片落地生根,一批中坚力量正在为中国芯片产业的腾飞奋楫。

“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我相对来说重科研一些。”梁云说。身处北大,梁云敏锐地察觉到国内科研水平与国际一流高校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缩小这段差距成为亟待攻克的首要难题。近十年,他深耕细作,在芯片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领域发表顶级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评ACM杰出科学家,梁云已在世界芯片技术的前沿领域有一席之地。

当梁云回到讲台上,与学生一同回溯EDA领域的潮汐时,豁然意识到芯片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依赖。要想打破芯片行业“卡脖子”的僵局,唯有培育出众多高端人才,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基赋能。

“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最好的科研应该是能够写进教科书的科研。”梁云反思道,“这些科研基础且具有普适性,是最基本的方法论。这种科研成果是可以直接搬到课堂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教学理念在梁云心中生根发芽,枝叶渐丰。例如,在2022年开设课程中,他不断将课题组的最新科研进展融入课程,动态更新作业和项目,确保课程与行业发展同步。

集成电路学院2022级直博生肖有为参与了“高层次芯片设计”的筹备与开设,并担任助教。接受采访时,肖有为说,“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前沿技术,还为吸引很多学生在本科期间开始科研,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循环。”

在教学方法上,梁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期末作业让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锻炼其深入分析与实践操作能力。从计算机领域的“软件课程”,到集成电路领域的“硬件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经典理论知识,还能了解当前领域面临和尝试解决的问题。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孙逸天对梁云的教学特色深有体会。“比如,在讲授Hardware for machine learning时,梁老师首先介绍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onica S.Lam在1987提出的结构Warp Architecture,再介绍了梁老师自己的课题组在2021年提出的TensorLib。”前者是通用处理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能显著提高计算并行度和效率。但推动计算架构成为具体的芯片结构,仍需要工程师的设计。而后者正是为了优化这一环节而生,只需输入计算表达式和期望的数据流动方向,高质量的芯片设计就能够自动生成。

“在那节课上,我理解了科研问题的重心是如何一步步转移的,并且对于同一个问题,科研的视角可以是多样的。”孙逸天说,“我在梁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了最前沿的科研。

从“听懂”到“会做”

02

在信息科学领域,实践操作至关重要,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软硬件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然而,一听就会,一做就“废”,是学生们常常陷入的困境。

“有些学生学完理论,觉得自己理解了某个算法,但是等到真正着手编程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想的跟做的还是有差距。”梁云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实际上表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到位。以此为出发点,梁云在课程设置上“对症下药”,设计出一系列让学生受益匪浅的教学环节,力求解决学生在实际编程的过程中细节“卡壳”的问题。

一方面,他大胆开设全新课程。例如,他的“高层次的芯片设计”课程在国内属于首创。另一方面,他根据学生群体的共性特点,根据丰富的学术与教学经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法。

“我们会讲授一些最新的前沿成果,”梁云说,“但我们不是直接介绍前沿论文,而是更多地去提炼共性的基础,或者方法和理论。因为我的这些课程实际上都是面向本科生的课程。把理论讲完了之后,课程内容才会延展到前沿的技术。”梁云教授解释道,作为本科生,要扎实学好基础性的方法论,才能投入前沿研究。

“本科生更多是解决问题,研究生更多是发现问题。”

在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梁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调试,力图达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平衡。每讲授一个topic,在常规的理论讲解课之后,梁云都会配套安排专门的lab(实践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写程序或运用开源及商用软件进行分析。

“梁老师不仅强调理论传授,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环节。”肖有为回忆道,助教会负责设计实践课上的练习,使实践课与对应理论课内容紧密结合,既包括基础巩固,也涵盖拓展与挑战。在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受到梁云教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耳濡目染,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都得到大大提升。

如今,针对一个topic,梁云通常会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控制在3:1到4:1之间。这一比例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来确定,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部分需要更多实践时间的学生,他则会鼓励他们在课后自主学习。

实践与理论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多年教学以来,梁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信息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

梁云对教学的“上心”,也体现在课堂之外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之中。孙逸天提到:“梁老师对同学们很友善,没什么架子。”此外,孙逸天还补充道,他发现梁老师沟通的方式非常简洁高效,讨论问题都是开门见山,直击重点。

“有时候我为了找梁老师交流,会提前准备措辞。但结果通常是,我准备的措辞还没用完,问题就已经讨论完了。”

以新课,传新知

03

梁云是学生科研探索道路的引路人。而梁云自己,也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从“程序设计实习”和“编译原理”,到“高层次的芯片设计”和“计算系统的建构、分析与优化”,自2012年秋加入北大以来,梁云不断开换新的课程。“我觉得开设一门课程之后,第一年到第二年是与之磨合的过程,后续三四年的教学比较成熟、稳定,再往后,可能就需要一些突破,一些改进。”梁云说。

“我希望我能够坚持下去,大概每七八年的间隔,就开设一门新的课程。”

同一学科需要兼备两类课程:一类是长期开设的经典课程,使学生对基础的理解不断深入;另一类则与最新研究成果紧密接轨,此类课程需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在信息领域,技术迭代速度极快,数年前的技术对当下的参考价值有限。只有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梁云表示。

当被问及在教学的探索中是否遇到挑战时,梁云坦率地回答:“对一门新课,制作课件、安排lab,实际上是一个既耗时又费力的过程,所以难免会出错。”梁云坦言,“但我认为,如果被学生发现了错误,没有什么可尴尬的。因为这首先说明学生将知识学明白了,学生的建议都会帮助我完善课件。”

在超算队,认识自己的无限可能

04

“世界级荣誉”“卫冕冠军”,从2016年成立至今,梁云组织创建的超算队已然成为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的一颗闪耀的明星。

超级计算机竞赛考验的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优化算法、提升性能。“当时我带了几个非常优秀的本科生,他们有着很强的参与超算竞赛的意愿,希望我能够组建参与超算竞赛的队伍。”关于超算队的搭建,梁云回忆道。

然而,在那之前,北大没有组织参与过超算竞赛。

“我就跟这些学生商量,告诉他们我们一旦去参加这个比赛,就得全身心地去投入。如果仅仅报了个名,但是不去投入的话,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梁云说。他组建了北大首支超算队,带领队伍逐步摸索、勇闯赛场。

如今,梁云和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的樊春老师共同担任北大超算队教练。从成立到今天,在全球300余支高校代表队的激烈竞争中,面对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老牌强队,北大超算队沉着应战,在2020年获得SC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亚军,在2023到2024连续两年获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冠军。多年来,这支队伍从无到有,逐步成长,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在被问及建立超算队的动力时,梁云道:“我们国内的学生,理论基础学得扎实,但实践能力还需提升,超算竞赛是提升学生在基础软硬件方面实践能力的好机会。”自己动手搭建和操作硬件平台、深入了解底层硬件等等,都是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环。梁云还补充道:“很多学生在比赛期间,要去听现场的技术分享,回来以后写份报告。有时候还会有人过来英文采访他们,这是很综合的能力考验。”

在辉煌的成绩背后,梁云坦白,建立超算队初期的困难超出他的想象。经验不足、经费不足,困难考验着梁云和他的队员们,却未等到他们放弃。终于,在五六年的坚持之后,北大超算队终于迎来成绩爆发。

拿到成绩是很好的事,成绩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同学对超算的兴趣”,梁云说。

“我觉得非常欣慰的一点是,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他们认识到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

用心用力,为国育才

05

多年教学耕耘,梁云要培养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对于这个问题,梁云有明确的回答。

“能解决党和国家关心的关键性重大问题的学生;能做出创新性的、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学生。”

EDA是芯片和整个信息产业的共性基础技术。然而,美国三大EDA公司市场占垄断地位,芯片制造领域被《芯片法案》彻底撕破的“卡脖子”的现实,急需中国奋力挣脱。

EDA领域缺人,缺技术。而梁云所做的,正是用自己的科研和经验培育人,培植技术。肖有为回忆:“梁老师在我的科研道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不管是选择研究方向,还是检索文献资源,梁老师都给予了我细致入微的指导。特别是在论文撰写阶段,他帮助我梳理逻辑、优化表达,可以说极大提升了我的论文质量。”

在肖有为的科研之路上,梁云始终保持关注,每周跟进进展,及时解答困惑并提供改进意见。肖有为说,梁云教授的教导,既帮助他提升了科研能力,也让他学会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的亲身体会是,最近这几年,我们在芯片设计自动化领域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梁云说,自己刚回国的时候,中国在这个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只是个位数。但是十多年过去后,在这几年的会议上,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一名。“国家重视,学校支持,我们的发展已经很快了”梁云的神情坚定而自信,“以前这方面的人才不够多,没有相关的产业。但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也在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科技创新会不断涌现。”

自教学以来,梁云已培养近百名高性能计算、EDA方面优秀毕业学生。指导的博士生多次获得学校颁发的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华为奖学金等)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十杰”等称号。其中,指导的2022届博士生卢丽强获北京大学/CCF体系结构优秀博士论文,并成为浙江大学信息科学领域首位以应届身份入职的助理教授/百人计划研究员;2024届博士生郑思泽获北京大学优博,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指导十余名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2024届本科生周可行以第一作者在第56届微架构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这是中国高校首次本科生在该芯片架构顶级会议发表论文。

在讲台与实验室耕耘、开拓,让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使理论实践并添光辉。来到北大十多年的岁月里,梁云心无旁骛,为这如今生机勃勃的领域增添籽实,助力其在中国的土地上成为一片沃野。以梁云为代表的北大人,正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园子里拓疆立业,写下新时代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北大篇章。

文字 |陈语诺、刘旋、吴星潼

排版 |李芮迪

责编 |戴璐瑶

>

来源:北京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