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广袤林海中,曾是伐木工人挥汗如雨、干劲十足的热闹场所,随着最后一声油锯轰鸣落幕,长达63年的木材生产历史划上句点,这些林场逐渐沉寂下来,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林海景象。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广袤林海中,曾是伐木工人挥汗如雨、干劲十足的热闹场所,随着最后一声油锯轰鸣落幕,长达63年的木材生产历史划上句点,这些林场逐渐沉寂下来,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林海景象。
2025年4月1日,“挂斧停伐”历经十载光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GDP蓬勃增长、生态底色愈发浓郁、加快优化改革落实、构建林下经济新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和实践经验。
即日起,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挂斧停伐”十年巡礼》系列报道,邀请您一同见证十载光阴,近4万林业人从“砍树人”变成“看树人”,让“绿色长城”愈发坚固的华丽蝶变,共赏北疆大地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献上的丰厚大礼。敬请关注!
内蒙古大兴安岭,这片广袤而神秘的绿色林海,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也是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作为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其10.67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不仅构成了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更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里,每一棵树、每一片叶都在默默诉说着生态与文明的交融故事。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一理念如同指南针,引领着中国在生态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者。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模式。他们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和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如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改善民生保障,提高林区职工的生活水平;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林区发展的内在活力。
十年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不仅彰显了林区人民对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更为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这片林海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典范。
展望未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将继续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林海将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它也将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年停伐 生态屏障愈发巍峨
时光的齿轮回溯到2015年3月31日上午10时58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仪式在内蒙古森工集团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517小工队举行。“顺山倒喽······”伴随着雄壮的采伐号子,伐木工人王铁昌和他的助手伐倒了最后一棵树。随着最后一棵落叶松徐徐采下,最后一阵油锯声缓缓停止,长达63年的木材生产历史划下句点,从此年轮不再被斧刃丈量。
这一“停”,代表着全国的林业工人放下斧锯,开启了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
王铁昌在采访中曾满是感慨地说:“我前半辈子一直在伐树,后半辈子要尽力把伐掉的树补回来。”上世纪60年代,4岁的他随父亲从吉林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根河林业局。父亲是林区第一代采伐工人,他是地道的“林二代”。曾经的“万米采伐能手”成功完成了从“伐木标兵”到“造林先锋”的华丽转身。
王铁昌,是林区生态建设宏大征程的一个鲜活缩影。十年来,森工集团担起“守绿、增绿、扩绿”的历史使命,带领几万名“看树人”,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完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系,积极融入国家“三北”工程战略部署,发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主力军”作用,为全球林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伐十年间(2015-2024年),生态建设成果斐然。累计完成森林抚育4422万亩、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49万亩、人工造林24.43万亩、植被恢复47.83万亩、退耕还林21.37万亩、退化林修复193.5万亩、森林资源年增长量达2000万立方米以上。去年造林面积突破100万亩,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面积最大的一年。林区“含绿量”不断提升,据森林资源统计,森林蓄积由2014年末的8.03亿立方米增加到2024年末的10.29亿立方米。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9处、国家湿地公园13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经中国林科院评估为7857.95亿元/年。3月1日,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三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进入该组织。
十年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紫貂、原麝、猞猁等种群数量增长率超100%。野生植物现有1937种。多年未见的濒危珍稀动物重现林海······绿水青山本色越来越浓,生态家底越来越厚。
“守绿换金” 产业经济蓬勃发展
十年间,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全力构建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为核心,坚持走合资合作之路,谋篇布局“守绿换金”“借绿生金”“点绿成金”大文章,高起点、高定位、高端化打造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林业碳汇、生态矿产业、传统产业升级五大产业板块,生态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走进满归森工公司白马经营管护中心食用菌培植车间,搅拌、灌袋、消毒,各车间职工们正忙碌作业。管护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周敏庆介绍说,今年计划培植130万袋食用菌,还将重点打造“冷源”品牌,探索食用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小浆果蜕变“富源果”、“小灵芝”高擎“致富伞”、“食用菌”劲释“大蘑力” ······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产出食用菌干品52.4万斤,采集林下浆果56.47吨、中草药9.36吨,林粮产量达2004.19吨等,实现林下产品收入6922万元,同比增长19.7%。已建成3个规模较大的食用菌培植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2家生物质颗粒厂,成立林下产品公司。“蒙汉王”“诺敏山”“冷源”“冷极”等品牌价值逐年提升。更多“森林热量”“森林蛋白”从林间走向餐桌,“菜篮子、果篮子、花篮子、药篮子”更加丰盈。
517工队的转型堪称典范。停伐后以工友集资形式完成了从以伐木为生的林场到融合森林生态保护、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的新型工队蜕变。2016年8月末,景点正式投入使用,短短两三个月就实现了3万多元收入,这让职工们看到了转型发展的希望。经过十年不断探索,517工队已成为公司经济转型示范单位,2024年接待游客达3.9万人次。
2024年,森工集团设计开通G331莫(莫尔道嘎)漠(漠河)线自驾游线路,打响了“中国冷极+神州北极”的旅游品牌。林区北部旅游资源初步串联成线。
伐木人变旅游人,是森工集团产业发展的又一成功实践。整合林区优势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北部、南部两大旅游板块。加大与国内各大文旅头部企业合作,彰显森林、冰雪、人文历史、民宿林宿等特色,积极培育“研学+旅游”“低空+旅游”等旅游业态新质生产力。仅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9.24%,全年实现旅游收入7050万元,同比增长62%。
抢抓CCER重启机遇,编制自治区区域碳中和市场试点方案,开发造林碳汇项目4个。捐赠3万吨价值150万元的碳汇产品,助力“十四冬”实现“碳中和”,碳汇产品交易额超6000万元,在全国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旅游产业“势头好”,林下产业“活力畅”,碳汇经济“动力足” ······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
民生为本 绿色红利普惠共享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启动职工健康服务项目、拨付家庭经济扶持资金、组织菜单式技能培训、逐年增长职工工资、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年来,森工集团始终将职工群众的福祉放在首位。一桩桩民生工程,件件办到了职工群众心坎上,职工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2024年,森工集团启动职工健康服务项目,累计服务职工及家属2.3万人次,切实缓解了林区人“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困难。
推进“智慧林业、数字森工”建设,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项目,解决偏远地区职工群众通信需求,累计建设电信普遍服务项目4G基站270座,光缆5269公里,林区重点区域公网覆盖率达到60%,把千里兴安和大千世界紧密联结起来。稳步推进防火应急道路三期、四期建设项目,407公里国债防火应急道路主体建设完工,林区交通路网加速成型。
筹建“林海工惠”平台惠及3万职工;建设职工周转房,解决居住问题;精准帮扶,2024年集团筹集送温暖、金秋助学资金780万元;2023、2024年投入资金289.36万元慰问参加夏季雷击火扑救的职工;2015年至今发放家庭经济无息借款1.53亿元,扶持7272户职工发展家庭经济。林区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甜。
深化改革 激活国企发展新动能
宏图大业,才是栋梁。
近年来,森工集团以更广更深地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创新用工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初步打破了“大锅饭”。2024年,对集团总部39名职工优化调整,坚持“赛马”“相马”并行,拿出9个中层领导岗位、168个管理人员岗位开展竞聘上岗。压减内设机构83个、管理岗位4288个。同时分层次、分批次、分阶段加大职工招聘力度,2021年以来招聘3179名职工,仅2024年就招聘职工1518人,开启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绘就林区“后继有林、后继有人”的壮阔图景。
增强核心功能,担负国企新使命。与江苏徐工集团共同“定制式”研发林区森林修复智能化机械设备,首批价值1.09亿元的设备已陆续投用,林区森林修复初步实现了机械化2.0。加快推进规划院事转企工作,鼓励“走出去”创效益。成立内蒙古风天林草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承揽造林规划、设计和种苗培育任务,2024年承接林区内外项目84个,区内外营收达1.1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兴安石油公司积极落实国企改革要求,完成林区石油行业专业化整合,形成资产资质一体的专业经营模式,2024年营收达2.7亿元。
十年停伐,十年蝶变。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国其他林区的生态保护与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有力推动了“两山”理念在祖国北疆的生动实践与落地生根。如今,当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当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片广袤的林海正焕发勃勃生机,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未来,我们坚信,这片广袤的林海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生态作用,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