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越来越多的现实却在打脸:养殖数量增加了,饲料成本涨了,产蛋率反而掉了;药费投入翻番,鸡群死淘率却居高不下。规模场正在陷入一个 “越密越亏” 的怪圈 ——盲目追求高密度,不是在创造利润,而是在透支效益。
走进任何一家规模化蛋鸡场,层叠的鸡笼、密集的鸡群都是标准配置。“多养一只就多一份收益”,这句行业老话成了许多场主的扩张信条。
但越来越多的现实却在打脸:养殖数量增加了,饲料成本涨了,产蛋率反而掉了;药费投入翻番,鸡群死淘率却居高不下。规模场正在陷入一个 “越密越亏” 的怪圈 ——盲目追求高密度,不是在创造利润,而是在透支效益。
Part 01
高密度在透支效益
高密度的 “隐性代价”,藏在每个养殖细节里。规模化养殖场普遍采用高密度养殖模式,希望最大化利用鸡舍空间。然而,当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鸡群的生产性能开始下降。过高密度会导致采食饮水位置不足,鸡群产生应激反应,出现啄羽啄肛等异常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鸡群健康,更直接降低了产蛋率和蛋品质量。
通风系统的 “失效连锁”,更是高密度下的重灾区。鸡群密度过高,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排放骤增,即便配备了通风设备,也可能因 “风量跟不上密度” 导致局部环境恶化:上层笼温过高、下层笼通风不足,温差超过 5℃,鸡群易患呼吸道疾病;有害气体浓度超标,直接损伤鸡群黏膜屏障,免疫力下降。不少场主发现,通风问题不仅影响产蛋,还会让饲料转化率变低 ,“省了空间,亏了饲料”。
还有“药物依赖” 的恶性循环。高密度下疾病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为了控制疫情,场主不得不加大抗生素使用量,从 “预防投药” 变成 “全程用药”。但过度用药不仅推高成本,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下次发病需要更大剂量、更贵的药物才能控制;更隐蔽的风险是药物残留问题 —— 一旦检测超标,整批蛋品可能面临销毁,前期投入全部打水漂。这种 “以药换产量” 的模式,看似保住了短期生产,实则让养殖陷入 “用药 - 耐药 - 再用药” 的死循环,根本不可持续。
Part 02
重新定义规模效益
规模场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养得多”,而是 “养得好”。真正的规模效益不应该简单等同于养殖数量。成功的规模养殖场开始转变思路,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质量。
通过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改善饲养环境,提升管理水平,规模养殖场完全可以实现效益的持续增长。适度密度养殖虽然减少了养殖数量,但提高了整体生产性能,最终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
真正的规模效益,是 “密度与管理的适配”,而非 “数量的无限堆砌”。当高密度开始吞噬产蛋率、推高药费、透支鸡群健康时,或许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追求的是 “存栏数字”,还是 “真金白银的利润”?养殖密度不是越高越好,找到适合自己场区的最佳密度,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养殖的效益最大化。这也是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转变。
来源:姗妹子说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