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因全红婵哥哥白切鸡遭评委批评引发热议,网友争议不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20:00 3

摘要:节目本来是大家翘首期待的美食大战,结果因为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做的一道“白切鸡”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这锅谁来背?

浙江卫视最近真是有点儿倒霉了,简直“躺着中招”。

节目本来是大家翘首期待的美食大战,结果因为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做的一道“白切鸡”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这锅谁来背?

说实话,我觉得卫视真挺冤的,明明只是平台,评委说鸡老,结果网友全冲着卫视去评论,搞得最后连评论都关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风波。

全进华带着自己用180天散养鸡做的广东名菜白切鸡参加浙江卫视的美食综艺节目,照理说这道菜一出,广东的传统美味应该能够获得好评,但谁知评委一开口就把这鸡批得体无完肤,“鸡肉太老,不是正宗白切鸡”,甚至还补充道,“正宗白切鸡应该嫩”。

一瞬间,卫视的评论区炸了,网友纷纷吐槽,甚至有的人跑去直接给卫视账号留言,最后直接把评论关掉。

我敢打赌,卫视肯定心里在想,“我们能不能不背这个锅?”

节目组织方并不是做菜的那方,可是却好像背负了所有的责任。

就这事儿,我深刻感受到一个点:现在的网络世界,不光是娱乐圈,连一只鸡也能被推上风口浪尖。

特别是对于地方美食,往往被一些“标准化”的概念给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看这场风波,心里感慨良多:我们真是越来越走向‘标准化’的世界了。

评委嘴里说的“嫩”,对全进华来说可能根本不是事儿。

你要知道,广东的白切鸡讲究的就是那种肉质结实的口感,散养鸡本来就应该吃得更有咬劲,而不是放在白切鸡的标准里去衡量。

广东的老百姓吃白切鸡的标准可能和北方的口味完全不一样,但这能说不正宗吗?

关键是,吃的文化背后,咱们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呀!

而且,我个人认为,评委的“嫩鸡”标准听起来更像是习惯了“现代快餐”那种快手做菜的标准。

你想一想,现在的快餐不是都是调味过的鸡胸肉,轻松咬断的那种?

但这真能代表白切鸡的精髓吗?

不过,事件并没有就这么结束,反而进一步揭示了如今餐饮文化中的一种焦虑。

什么是“正宗”?

谁来定义“正宗”?

在这个讲求标准和快速消费的年代,地方性美食很容易就被抛在“本地特色”的边缘,甚至被认为不够“高大上”或者“不够嫩”。

现在的餐饮文化,已经不止是看味道,它还得看符合“潮流不潮流”。

这种扭曲的“正宗”标准,真的是让很多老百姓感到无法理解。

看这事儿,不禁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全民吃播”文化。

几乎每个人都能借着社交平台做点评,成为“美食达人”,很多时候我们都变成了“网络评论员”,一旦出现不同的口味和标准,我们就会开始质疑和攻击。

看看这一事件,连浙江卫视都躺着中招了,明明是评委的主观标准,但大家却把锅甩到了节目方的头上。

这种舆论的力量,真是让人有点无语。

从全进华的“老鸡”风波说到餐饮文化,其实还有个重要的点,值得我们反思:每一道菜,都是地方文化的体现,今天的舆论环境和餐饮文化,也越来越受社交平台的影响。

我们是否在追求快速和标准化的过程中,遗失了地方美食背后的故事和传统呢?

再想想看,广东的白切鸡就这么被标签化,其他地方的美食是不是也都在接受这种现代快餐化的审视?

其实在我看来,这种局面就像是一个大锅,不仅仅装着鸡肉的味道,还装着关于“正宗”和“创新”的文化讨论。

我们每个人的味蕾不同,口味也各异,但那股“标准化”的审美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每一个细节里,像是无形的框架,把大家的想象力都框住了。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现在美食节目里的“正宗标准”往往会变得太单一——评委的主观标准好像压倒了真正的食材价值,而这一切,最终成了消费者和观众口中的“话题炒作”。

总结?

不,我不打算给这个话题下结论。

毕竟,既然“正宗”一直是个无法量化的标准,那我们就让它随风去吧。

可能,真正值得探讨的,应该是我们如何在时代变化中保持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如何理解和包容那些与众不同的味道。

至于浙江卫视,可能就只能一边关掉评论,一边默默想:“这锅我们不背!”

来源:娱乐大海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