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质量战略遇上智能系统:企业转型中的两个好朋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0:58 1

摘要:上个月拜访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客户时,他们的质量总监老李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现在搞质量管理就像同时开两辆车,一辆是用了二十年的老卡车(他指着窗外的六西格玛看板),另一辆是还没上牌照的新能源车(会议室里的AI大屏)。"这句话让我想起很多制造企业面临的现状——既不

上个月拜访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客户时,他们的质量总监老李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现在搞质量管理就像同时开两辆车,一辆是用了二十年的老卡车(他指着窗外的六西格玛看板),另一辆是还没上牌照的新能源车(会议室里的AI大屏)。"这句话让我想起很多制造企业面临的现状——既不能丢掉多年积累的质量管理经验,又得跟上智能化的快车。

www.6sigmambb.net

现在很多企业做战略规划时都面临这样的矛盾:

●知道要数字化转型,但具体从哪入手心里没底

●花大价钱上了智能系统,可老师傅们的经验不知道怎么融合进去

●月度经营会上,生产部门拿着六西格玛报告,IT部门展示着AI预测模型,两边数据对不上

去年帮一家做锂电池隔膜的企业做六西格玛绿带咨询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他们车间里挂着六西格玛绿带项目展板,控制室里却摆着实时数据大屏,两个系统各干各的。直到有次客户审计发现,AI系统建议的参数调整和六西格玛控制计划打架,这才意识到要整合。

经过这几年实践,我们发现把战略六西格玛和AI系统结合着用,效果会好很多。就像炒菜既要有好灶具(智能系统),也要有老师傅的火候把控(质量管理经验)。

先说战略六西格玛这个"老师傅"

●帮着定方向:先确定要重点改进哪些环节

●建立标准:把过去二十年的质量要求转化成数据语言

●培养人才:带出既懂生产又懂数据的项目团队

再聊聊AI系统这个"新灶具"

●24小时盯生产线:比人更擅长发现细微变化

●快速试错:模拟不同改进方案的效果,不用真停机做实验

●知识传承:把老师傅的经验变成可复用的模型

这两个帮手配合起来用,有点像中医把脉加上现代体检——既看整体体质,又查具体指标。有家做药品包装的企业就是这么做的,通过系统运用六西格玛绿带培训中的专业分析工具锁定影响密封性的关键参数,再用AI监控这些参数的实时波动,半年内客户投诉率降了四成。

双系统协作示意图点击打开

www.6sigmambb.cn

从实际项目来看,要打好这套组合拳需要注意几点:

1.别急着买设备:有家企业先花300万上了智能质检系统,后来发现基础数据都没整理好

2.给老师傅配助手:培养既懂统计又懂编程的"双语人才",我们有个客户让质量工程师参加Python培训效果不错

3.小步快跑试错:先在某个车间试点分阶段推进

4.定期对表:每月开联席会,让生产数据和智能系统的预测值"对对账"

最近接触的一家电梯零部件厂商就做得挺好。通过严格遵循六西格玛绿带培训的DMAIC方法论,团队系统筛选出20个关键质量特性(CTQ),显著提升参数筛选的精准度。再针对这些特性开发专用检测算法,最后把老师傅判断缺陷的经验训练成AI模型。现在他们的质检工序,老师傅每天只需复核系统标记的疑似缺陷,效率提了三倍不止。

在各地跑项目时经常被问到:"这套东西投入有多大?"我的回答通常是:"比您想象中少,但准备工作比预期多。"因为真正花钱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

●把多年积累的经验转化成数据语言

●让车间主任和IT工程师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开会

●教会AI系统理解"差不多"这种老师傅的口头禅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管理方式的转变。有位客户说得好:"现在我们的六西格玛看板会说话了——通过AI系统实时反馈改进效果,项目闭环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如果您的企业正在考虑智能化转型,不妨先做这三件事:

1.盘点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2.选择1-2个数据基础较好的环节试点

3.组建跨部门的联合推进小组

智能化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好方法插上新翅膀。

张驰老师常说,有流程的影子就有六西格玛改善的空间。

面对个人,我们提供网络面授直播、录播课、现场培训。

面向企业,我们提供企业内训和咨询(项目辅导+培训+评审+财务收益承诺)可针对客户需求免费制作方案,张驰咨询客户服务范围覆盖服务业、制造业,90%客户续签率高达3年以上,为客户带来平均28倍,最高160倍的骄人投资回报。

您的企业如需推行六西格玛培训/咨询、六西格玛设计、精益六西格玛、最速增长法、顶层设计、铁军打造、BPR、IPD培训和项目辅导咨询、想实现业绩突破性增长,请致电张驰咨询,免费提供项目咨询方案,提供企业内训和项目辅导咨询服务。

www.6skt.com

客服邮箱:ym@leansigma.com.cn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登良路26号公园道大厦B栋1611

张驰在线课堂官网:http://www.6skt.com

来源:张驰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