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军历史十八讲 巅峰对决 围点打援经典战 其塔木之战 张麻子沟伏击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02:05 2

摘要:在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春,国民党"军事整编会议上"确立了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称呼。它们是: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七十四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和第十八军(整编第十一师),这"五大主力"的突出特点是:首先是装备好(全美械装备),二是官兵军事素质较高(大多

巅峰对决》

1纵"围点打援"的经典之战

兵哥哥讲38军历史知识之十八

作者:邵小兵

在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春,国民党"军事整编会议上"确立了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称呼。它们是: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七十四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和第十八军(整编第十一师),这"五大主力"的突出特点是:首先是装备好(全美械装备),二是官兵军事素质较高(大多有美军顾问训练),三是在对日军作战中有不俗的战绩,四是军事主官大多是国民党军队中比较能打仗的人物(如:孙立人、廖耀湘、王耀武、张灵甫、胡琏等),最后是有较强的战斗意志。对此,国民党将这"五大主力"都投入到重要战略区和主要战场,充当向我军进攻的骨干力量和先锋部队。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

当时在东北,国民党调遣了在缅甸打了大胜仗的"远征军"绝对主力,号称"天下第一军"的新一军和有"王牌军"之称的新六军。的确,它们投入到东北战场后,十分猖狂、十分骄横、依托强大的武器优势和较强的战斗力,战争初期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它们攻四平、占长春、打吉林,一路追击从四平撤退的我军。它们扬言:新一(六)军的一个团可以打垮我一个纵队,时任新一军军长的孙立人曾说:如果不是有停战协议和蒋介石的命令,新一军早就攻占哈尔滨了……

先讲了两个战例,实事求是地谈谈新一军的战斗力。

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战例一:1942年4月初,在缅甸北部的仁安羌地区,英军驻缅第1师、装甲第7师7000余人和逃出的美军战俘、记者、传教士、家眷等500多人被日军围困,形势十分危急。当时,英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已到崩溃的边缘。在这关键时刻,中国"远征军"派出新38师113团(新1军核心主力部队)赶去救援。该团(1121人)与日军33师团的两个联队血战数日,以伤亡522人的代价(阵亡202人),毙伤日军两千多人(击毙700余人),彻底解救了被围困的盟军,史称:仁安羌大捷。此战,被当时赞誉为:清朝后期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军的经典战斗。113团几乎得到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和中国战区最高的奖励。50年后的199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专程登门拜访了住在美国的指挥"仁安羌大捷"的113团团长刘放吾并向他授勋。

战例二:1947年2月,我东北民主联军6纵(43军前身)和独立2师并有大量炮兵及坦克参战的情况下,在德惠攻坚战中与新1军第150师(7000余人)激战了三天,在这场我攻敌守的大战中,4倍于敌的6纵(含独立2师)伤亡惨重(我军统计自身伤亡数千人,敌方吹嘘杀伤我近2万人,而我歼敌3千人左右),被迫撤出战斗,国民党称此战为:"德惠大捷"。新1军150师149团和该团2连(该连在我军几十倍兵力的围攻下独立坚守陶赖昭桥头堡20多天)被蒋介石赐名:"中正团"和"中正连"。

从上述两个战例看,新一军不愧为蒋军的头等主力部队。

当时东北我军有个响亮的口号: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就打新一(六)军。也有的部队私下说:只要不打新一(六)军,不怕中央百万兵。

就是这个目空一切,傲慢强悍,狂妄自大的新1军,在与我东北民主联军1纵(38军前身)的首次交锋中,被全歼了号称"王中王"的113团,开创了我东北战场上消灭敌"五大主力"团级建制部队的先河。

东野1纵(38军前身)是1946年8月东北我军成立较早的纵队之一,是响当当的主力。1纵编制内的1师(112师前身)和2师(113师前身)是东野12个纵队(军)36个步兵师(不含独立师)中被选评在7个头等主力师之列的部队。1纵(38军)的部队善于打硬仗、恶仗、险仗、大仗,在强敌面前从不退缩、从不畏敌,敢于"亮剑"!军史记载:在战争年代毛主席亲自指挥连一级作战并为连队题词只有一次,那就是直罗镇战役中他指挥并目睹了红1军团4师10团2连(112师334团2连前身)英勇杀敌的场景,激动之中挥毫为2连题写了"英勇胜利"四个大字,这个殊荣全中国人民解放军仅此一家。想想看:敌113团碰到一纵(38军)这样的部队下场能好吗。

下面简单介绍歼灭敌113团的经过:

这是1纵"围点打援"的精典之战。它分为两个战场(不含为救援113团,6纵歼灭新1军50师150团的焦家岭战斗和2师消灭敌2个保安营)。一个是1纵3师"围点"的其塔木战场,一个是1纵1师"打援"的张麻子沟战场。2师则布署在其塔木和乌拉街之间,准备打敌112团出援之敌。

围点打援和攻城(坚)打援作战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以打援为主,歼援敌于运动之中,围点是为了诱敌出援。攻城(坚)打援是以攻城(坚)为主,打援为辅。当然,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是可以转变的。

一、1纵3师"围点"其塔木之战,诱敌出援。

"围点"看着简单,其实说道很多。它的目的是引诱敌出援,所以在打法上必须遵循"轻重结合、快慢结合"的基本原则。如果打狠了、打重了、打快了,过早消灭了敌人,敌援兵就没有来的必要了。但是打轻了、打慢了,援敌就不急于出动,直接影响我打援部队隐蔽和歼敌的突然性。所以"围点"的部队要掌握好打击的力度和火候,重不得、轻不得、快不得、慢不得。

其塔木是松花江南一个由五百多户人家组成的镇子,与九台、德惠两县城成三角鼎立之势,是敌一个十分重要的前哨要点,守军为113团加强的1营7百多人防守。

1947年1月5日夜,1纵3师(114师)冒着零下近40度的严寒,踏着没膝的积雪,在呼啸的北风中,越过了松花江,于6日上午10时左右将其塔木包围并开始清除敌外围阵地。侦察发现:守敌在镇的四周挖了近两米深的壕沟,并利用天然的雨裂沟组成了环形防御体系,他们利用严寒天气在上边泼上水成了冰坡,攀登非常困难。同时,在镇子四周的交通要道、主要街区构筑了坚固的地堡和明暗火力点,而且都泼上了水,形成了厚厚一层的冰壳,枪弹很难穿透,炮弹的杀伤效能也大大减轻。在开阔地带还布设了高密度的地雷区,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为了诱敌出援,3师在准备并不完全充分的情况下,于当日17时发起了强攻。虽然我兵力超敌6倍多,火力也占优势,但在敌坚固设防和强大火力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讲,抵消了双方兵力上的差距。3师部队打的十分勇猛顽强,前扑后继,浴血拼杀,也确实打痛了敌人,促使敌不停的向上级报告求援。

值得称赞的是:3师有意不切断敌人的电话线,让守军不停的向外打电话告急求救(1师梁兴初师长讲:这条电话线,是3师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礼物)。经过近两天战斗,3师共歼敌558人,但为了整体利益也付出了伤亡1130人的代价,参战的基层官兵发牢骚说:有时打的好好的,让停下来,有时碰到硬骨头,上级还让猛攻,其实他们并不了解这中间的奥秘。

但是,也有遗憾和让人痛惜的地方,在得知援敌被消灭后,3师没有很好的组织部队迅速歼灭余敌,造成敌营长率1百多敌人,在伪政权人员引领下,装扮成我军,巧然脱逃。而我担任阻敌逃跑任务的9团2营(342团2营前身)误敌为我,未予追歼。

总结3师的"围点"之战,总体来说进攻节奏把握的不错,成功引诱敌人多路出援,为打援的胜利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部队发扬了勇敢顽强,不畏牺牲的的战斗作风,锻炼了部队,积累和提高了攻坚经验和能力。但应该吸取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侦察不细,组织战斗粗糙,协同动作欠缺,特别是在接近全歼守敌之时,放松警惕,让部分敌人逃跑,是个不小的失着。

二、1纵1师的"打援",堪称精典教科书般的张麻子沟伏击战。

伏击战是我军最善于运用的作战手段之一。指挥这次伏击113团主力的梁兴初(时任1纵副司令兼1师师长),是打伏击战的老手、高手、能手。从红军时期反"围剿"开始,到抗日期间的"平型关""兑头沟"等重大的伏击战斗(役)他几乎都参加了,有的伏击战他是指挥者。并且场场获胜。

梁兴初中将

1月5日,1师在梁兴初师长和梁必业政委的率领下,南渡松花江,于6日佛晓到达其塔木西南的焦家岭待命。黄昏前梁师长亲率各团团长,在敌人可能去其塔木的行进道路上选择伏击阵地。经过认真勘察,将伏击地点选在了张麻子沟。张麻子沟地势并不险要,是个小盆地,从地形上看,也不是高山谷地,是丘陵地貌,一条弯弯曲曲乡村路在几座不高的小山间穿过,它的特点是视野开阔,便于我发扬火力;周围村庄稀少,敌难以退守,利于我在运动中歼敌;严冬时节这里积雪很深,敌军又大多是南方人,不适合雪地作战而我方又便于隐蔽。张麻子沟长约两公里,根据敌一个团兵力的行军长径,战场容量和环境非常利于我展开1个师的兵力,分割歼敌。

梁必业中将

部队于6日下午进入伏击阵地。各团在张麻子沟周边布署完毕,确定了:卡住先头,拦腰切断,断敌退路,多路分割,向心突击的作战决心。入夜,通过窃听敌人的电话和老乡的报告,了解到敌已经出动。让指挥员悬浮的心放了下来。

此刻,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度,战士们卧在冰雪里,体会到了什么是透骨之寒。为了不使枪机冻结,他们把枪抱在怀中,或裹在大衣里,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困难。

援敌由113团团长王东篱亲率该团第二、第三营和团装甲车连、迫击炮连和两个保安队,开始向其塔木运动。该敌行动非常谨慎,行进速度相当缓慢,他们怕夜间行军不安全,中途又在芦家屯驻下,这期间还派兵四处侦察,怕有埋伏。从九台到其塔木不过40多公里,他们走走停停,出发了十多个小时,走了还不到一半的路程。

7日上午10时,敌人终于离开芦家屯,以八辆装甲车领先开路,中途不时的用机枪向周边盲目射击,还派出一个连,脱离本队探头探脑地摸索着前进。在进入我伏击圈前,又架起火炮,向张麻子沟两边炮击,可见敌人相当警惕和小心。

敌人恐惧中埋伏,乌龟般的爬行,使我军的忍耐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部队在严寒环境中已经隐蔽了近二十个小时,人都快冻僵了。但是,为了战斗胜利,没有一个人暴露目标。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不断折腾和火力侦察。敌人的大队人马终于完全进入到伏击圈。

12时30分,梁师长大手一挥,高声命令:"发信号"!"叭!叭!"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顿时,整个山野炸开了锅,几十挺轻重机枪吼叫起来,炮兵营的山炮向敌行军纵队猛烈轰击。敌人遭到突然的打击,立刻乱成了一窝蜂,队形展不开,火力发扬不了,西一群,东一片,乱碰乱窜,狼狈不堪,基本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

见此情此景,梁师长发出了冲击的命令,瞬间,几十把冲锋号同时吹响,数千名战士如同雪豹一起跃起,向敌人冲去。我军像无数把利剑,从四面八方居高临下压向敌人。大包围圈逐渐缩成了小包围圈,经过几番搏杀,两个多小时就将113团主力1100多人干净彻底的歼灭了,无一漏网。

唐青山少将

这期间还上演了精彩的一幕。敌团长王东篱趁乱,带着两个卫士跳出包围圈,踩着厚厚的积雪向南逃跑。我1团团长唐青山发现后,带领两个警卫员紧急追击。在茫茫雪原上出现了不可多见的战斗奇观:敌"王牌"团长玩命的逃,我主力团长拼命的追,人数是3对3。无奈敌团长必竟不如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军唐青山的腿脚快,双方的距离在不断拉近,从500米一直追到不足100米,王东篱狗急跳墙,举枪向追兵射击,眼急手快的唐青山的警卫员,举起卡宾枪一个点射,将王东篱击毙,王东篱也成了新一军在东北战场上第一个被打死的团长。

有人会问,敌113团这么能打的部队,就这样毫无还手之力?其实不然,敌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小部分敌人退入一个小村庄,与我军激战了近一个时才被彻底消灭。此战我们也付出了375人的伤亡代价(牺牲66人)。

当晚,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收到军报:113团全军覆灭。这位昔日率部攻入缅甸:战于邦,击孟阳,扫库芒山,一路高奏凯歌的常胜将军,默然良久,哀声叹气。他不明白:几个月前还被打的后撤几百里,在新一军面前伤亡惨重的共军,今天竟然一口吃掉他一个主力团……

北满我军一下江南作战,歼灭了新一军两个团(含6纵歼灭敌150团),特别是113团的折腰,让敌人重新认识到我军的战斗力,也有力的配合我南满部队保卫临江。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春天就要到了。

此战,1纵1师受到东总首长明令嘉奖表扬,林彪司令员特别批示:"1月7日张麻子沟我1师歼灭新1军新38师之一个团(欠一个营)只两小时半解决了敌人,自己伤亡不大,将其经验转发各部盼考虑……该部进入东北后,打胜仗较多。"

今天,在其塔木镇有一座高高的纪念碑,纪念在其塔木、张麻子沟和焦家岭战斗牺牲的革命烈士。

1938年,尤深(王培义)与徐炜(右)在东北军合影

让我们永远怀念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3师8团参谋长杜绍ipkd、7团1营教导员尤深等数百名官兵,深切缅怀颂扬指挥这场战斗的梁兴初、梁必业、唐青山等老首长和参战的所有指战员!

来源:鲁冰花园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