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乳业,净利润暴跌97.83% 高飞难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0:51 1

摘要:2024年3月26日,蒙牛乳业(02319.HK)发布2024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其全年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滑10.09%;归母净利润仅1.05亿元,同比暴跌97.83%,创下上市以来最大跌幅。

没想到,贝拉米依旧像个吸血鬼,蚕食着蒙牛乳业的利润。

2024年3月26日,蒙牛乳业(02319.HK)发布2024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其全年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滑10.09%;归母净利润仅1.05亿元,同比暴跌97.83%,创下上市以来最大跌幅。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财报是高飞全面接任总裁后蒙牛发布的首个年度报告,贝拉米、现代牧业均是卢敏放执掌蒙牛时期的投资并购产物。

蒙牛乳业总裁高飞的压力显而易见,只是想要走出困局还需找到有效的突围路径。

亮点和压力共存

当然,蒙牛乳业在2024年也是有一些闪光点的。

比如说,得益于原奶价格下降,毛利率较去年上升2.4个百分点至39.6%。集团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坚定推进“一体两翼”战略落地执行,持续聚焦研发创新、品牌引领、数智化转型,加速渠道优化和新业务发展,强化精细化运营和提质增效,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营利润人民币72.567亿元,经营利润率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至8.2%。

然而,每股盈利0.027元的数字与0.509元的派息形成强烈反差,进一步凸显企业资金链管理压力。这一业绩不仅是蒙牛自201年以来的首次营收负增长,更标志着其过去十年"高增长、高扩张"战略的阶段性失效。

对于净利润大幅下降,公告指出,年内,集团附属公司贝拉米录得亏损。经审慎考虑贝拉米近年来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表现并结合对未来市场的预期,集团在年内确认对贝拉米相关现金产生单位分别录得之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亏损人民币11.547亿元及人民币34.901亿元;以及拨回过往年度已确认的与贝拉米相关税项亏损及暂时性差异有关的递延税项资产及负债人民币6.634亿(此影响所得税费用),综合对集团业绩影响为人民币39.814亿元。

此外,公司联营公司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年内录得商誉减值亏损为人民币5.992亿元及其他额外减值亏损,因而录得归属于权益股东净亏损为人民币14.168亿元;因此导致公司相应录得应占该联营公司为人民币8.271亿元,其中有关的商誉减值亏损对集团影响为人民币3.487亿元。

蒙牛的压力还来自于众多板块的营收减少,数据显示,蒙牛乳业液态奶业务收入为730.656亿元,占蒙牛乳业总收入的82.4%,较去年的820.71亿元下降了10.97%。冰淇淋业务收入为51.754亿元,占总收入的5.8%,较去年同期的60.263亿元下降了约14.12%。

行业寒冬 蒙牛面临压力

需求端结构性萎缩

2024年中国乳制品零售市场规模增速降至1.2%(Euromonitor数据),首次跌破2%关口。其中常温白奶连续三年负增长,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因人口红利消失萎缩8.7%。消费场景方面,餐饮渠道恢复不及预期(仅达2019年水平的85%),而新兴的低温鲜奶赛道被区域品牌瓜分,蒙牛市场份额不足15%。

成本端持续高压,全球乳业价格指数(GDT)2024年均值较2021年峰值回落23%,但国内原奶收购价因环保限产仅下降9%,形成"国际降、国内稳"的价格剪刀差。同时,包材成本受石油价格影响同比上涨18%,物流费用因冷链需求增加抬升12%。全行业毛利率中位数下滑至28.7%,蒙牛则从32.1%降至26.4%。

竞争维度全面升级,伊利通过超200亿元研发投入构建起植物基、功能乳品的专利壁垒;区域乳企如新乳业通过并购实现低温奶市场25%的占有率;外资品牌借助跨境电商蚕食高端市场,a2至初奶粉市占率突破6%。蒙牛在多个细分领域呈现"大而不强"的特征。

规模扩张与利润矛盾

产品结构老化与创新乏力,核心单品特仑苏收入占比仍达35%,但增速降至3.2%;高端鲜奶品牌"每日鲜语"市占率不足光明优倍的60%。在增速超40%的植物基赛道,蒙牛布局滞后,其燕麦奶产品线收入不足伊利的1/3。

渠道变革中的反应迟滞,传统经销商渠道收入下降14%,而直营电商增速仅8%,落后于行业平均15%的水平。在即时零售领域,蒙牛在美团闪电仓、京东到家等平台的铺货率仅为伊利的70%。

国际化战略的进退维谷,东南亚市场因当地乳企崛起导致蒙牛份额流失至9%,澳洲业务受贝拉米拖累出现4.3亿元亏损。海外收入占比从12%降至8%,全球化布局陷入停滞。

贝拉米困局:一场价值70亿元的并购败局

商誉减值黑洞,2019年以71亿港元收购的贝拉米,累计计提减值达53亿元。2024年再度减值12亿元,剩余账面价值仅6亿元。这相当于收购价值的91%化为乌有。

品牌定位失焦,贝拉米在中国市场的有机奶粉市占率从2019年的7.2%跌至2024年的1.8%,被飞鹤臻稚有机(12.4%)、君乐宝优萃(9.1%)全面超越。其"澳洲原装"定位因中澳贸易摩擦失去光环。

供应链失控,澳洲工厂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40%,中国仓库周转天数高达98天(行业平均45天)。跨境物流成本占营收比重达28%,吞噬利润空间。

跨国管理的三重断裂,文化冲突显性化澳洲管理团队坚持"慢工出细活"的研发节奏,与中国市场要求的"快速迭代"产生矛盾。明星产品"超高端有机A2"因中外团队分歧延迟上市18个月,错过市场窗口期。

渠道体系割裂,贝拉米原有代购体系与蒙牛正规渠道产生冲突,导致价格体系混乱。某跨境电商平台曾出现同款产品三个不同版本,价差达30%。

数字转型脱节,贝拉米CRM系统无法与蒙牛中台对接,导致用户数据流失率高达67%。其私域流量运营效率仅为蒙牛主品牌的1/4。

资本结构恶化,为收购贝拉米发行的50亿可转债,因股价下跌触发回售条款,2024年被迫现金赎回,导致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3.2%。

机会成本巨大,71亿港元收购资金若投入低温鲜奶赛道,可建设10个现代牧场或收购3个区域乳企。现实是蒙牛在该领域已落后光明40亿元产能布局。

投资者信任危机,连续五年未达盈利预测,引发摩根士丹利等5家机构下调评级。2024年做空比例升至流通股的3.2%,融资成本同比增加1.8个百分点。

破局之道 三个核心转向

调整产品战略

从规模优先到质量制胜,砍掉收入贡献低于1%的43个SKU,将研发投入提升至4%。重点培育奶酪棒、功能型酸奶等三个10亿级新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从全产业链到生态赋能,参考达能"轻资产"模式,将15%牧场资产证券化为REITs,回笼资金40亿元。与抖音、美团共建数字化供应链中台,将库存周转天数压缩至35天。

从全球化到区域深耕,收缩澳洲业务至代工模式,集中资源开拓RCEP区域。在印尼建设本土化生产基地,开发清真认证产品线,抢占200亿美元的东南亚清真乳品市场。

贝拉米重组:止损与重生并进

资产重组方案,将澳洲工厂出售给Bega Cheese,预计回收8亿澳元。保留品牌运营权,转为轻资产代工模式,年节省固定成本3.5亿元。

品牌重塑策略,推出"贝拉米·东方"子品牌,添加燕窝酸、乳铁蛋白等中式成分。与和睦家医疗共建"精准营养"实验室,切入高端母婴服务市场。

供应链必须重构

在海南自贸港设立跨境分拨中心,利用"零关税"政策将物流时效提升至72小时。与澳佳宝合作开发"有机+A2+益生菌"三重配方,差异化竞争。

运营体系升级:数字化驱动的效率革命

构建需求感知网络,在2万家终端部署智能冰柜,实时采集消费数据。通过AI预测模型将新品研发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

打造柔性供应链,在华东、华南建设3个"卫星工厂",实现300公里半径内48小时柔性供应。将SKU定制化比例从5%提升至30%。

深化渠道变革,与朴朴超市、叮咚买菜签订独家供应协议,锁定60%的即时零售份额。开发"蒙牛优选"小程序,私域用户目标突破5000万,复购率提升至45%。

在冰与火中重塑乳业巨头,蒙牛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快消巨头在产业周期更迭中的转型阵痛。其出路不在于简单的"节流",而在于构建"新消费洞察+数字化运营+生态化协同"的新型能力体系。贝拉米案例警示:在逆全球化时代,跨国并购必须建立在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文化兼容性设计、弹性供应链构建的三重基石之上。

随着乳制品行业进入"存量博弈+结构性增长"的新阶段,蒙牛需要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战略重构,方能在行业洗牌中重获生机。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续,更将为中国消费品产业升级提供重要范式参考。

来源:大升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