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文物保护与利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2:22 2

摘要:不久前,在云冈美术馆举行的“探弥·云冈:超沉浸数字光影+XR大空间展览”吸引了许多人关注的目光。这一展览以多种数字技术为支撑,融合沉浸式体感互动等创新形式,让文化遗产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动态活化”。在观展过程中,观众在虚拟世界中自由移动,“穿越”北魏时

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双向奔赴

——我市大力推进文化之城建设系列报道之文物保护与利用篇

不久前,在云冈美术馆举行的“探弥·云冈:超沉浸数字光影+XR大空间展览”吸引了许多人关注的目光。这一展览以多种数字技术为支撑,融合沉浸式体感互动等创新形式,让文化遗产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动态活化”。在观展过程中,观众在虚拟世界中自由移动,“穿越”北魏时期,亲历千年石窟艺术的震撼场景。

“此次沉浸式大展,不仅是对云冈石窟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承,更是数字化浪潮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云冈研究院负责人说,展览将崖壁间的千年艺术转化为可观看、可感知、可移动、可传承的数字化体验,让观众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中触摸历史,以更具时代感的方式将云冈石窟的历史记忆与艺术价值推向世界舞台。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近年来,我市开启了对云冈石窟全方位、深层次的保护工作,取得卓然成果。

当2001年云冈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申报文本中用的还都是手工测绘的图。如今,数字化在云冈石窟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冈研究院与国内多所高校深度合作,数字资源在石窟保护中应用日益广泛,通过无人机、数字近景摄影、三维激光等多种方式进行三维数字采集,最高精度可达0.03毫米,助力石窟的保护,并让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之美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云冈研究院采用分体3D打印、积木式安装等数字化高科技手段,开创了超大体量文物等比例复制的世界先例,让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以鲜活的方式“活起来”。今年6月,云冈研究院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举办的展览“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宝岛引发观展热潮,观众达百万人。而最引人瞩目的展品之一,当属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佛首及第6窟部分佛传故事、第12窟前室西壁等的展示,精美的雕刻工艺、丰富的故事情节,让台湾观众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近年来,云冈石窟的数字3D打印技术,让云冈石窟艺术踏上“行走”世界之旅,在国内许多大城市和高校展出,“云冈之美”所到之处,掀起阵阵文化热潮,古都大同与云冈胜境成为无数人的心中向往。

新时代中国的文物保护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这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活化利用+科技赋能”的系统升级,标志着中国开始构建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文物保护新范式。采访中,市文物局局长殷雪年表示,近年来,古都大同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实践中积极探索,让人们在“活”起来的文物中体会文化力量,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在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我市加快文物抢救修复,持续推进古城保护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更多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大众。

近年来,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8处,达到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48处,达到63处,大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全省前列,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表彰。在扎实推动云冈石窟保护持续提质升级的同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修复也整体持续推进,对古城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与修复。近十年来,备受关注的古城墙保护修复全面完工,九龙壁景区由原来的2400平方米扩大至14500平方米,钟楼、太平楼、魁星楼复建圆满完成,“晨钟暮鼓”的历史景象重现古城,古城历史街区市井风情重现,文物保护、文旅融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多个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条例及行动方案,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城历史文化展示体系规划》《中心城区博物馆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总体发展规划。全市上下文化共识进一步凝聚,“坚持保护第一”“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文明守望工程”深入开展,先后公布3批共148处可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供选名单,完成25处认养协议的签订。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火,让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觉山寺、永安寺等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取景地开启文化之旅,我市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实现文物新的跨越,用新技术赋予文物新的魅力,让文物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更加出彩。采访中,记者在华严寺等景区看到,以科技赋能、智慧赋能推进传统文化景区转型,为中外游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带给游客全新文化体验和更舒心的观览感受。

近年来,我市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聚焦“文化之城”的基本定位,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提升、多业赋能文旅三方面突破,积极探索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的有效路径,持续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在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的同时,有力推进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合理适度利用,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全民。古城多处文物景区实行免费开放,让广大游客深入感受古都大同的厚重历史文化,备受四海宾朋称道。“博物馆之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体系日益完善,星罗棋布的众多博物馆涵盖了历史、艺术、人文、民俗、革命、科学、遗址等,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建设体系已初步形成。

我市充分挖掘厚重的文化资源,以独到的创意将文物内涵、非遗文化与现代创意无缝衔接,打造了一系列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激发四海宾朋对古都大同文化的深度探索。在云冈石窟景区,通过“文物IP”与设计嫁接,让文物真正出圈,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充分彰显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品位;在大同古城,丰富的大同文化创意周边产品,让历久弥新的大同文化韵味尽显无遗;在大同博物馆,近年来先后研发文创产品九大类300多种,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大同、探索北魏文化;在大同美术馆,大同好礼文创空间成为观众流连忘返的艺术驿站,汇聚众智众艺,以全新的创意理念融合本土文化旅游特色,拓展大同文化旅游新出路。“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在展柜中供人们欣赏,通过好的创意使其与当代生活的审美嫁接,更有深远意义。”我市书法家赵雁鸿说。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赋予文物工作新使命新任务,面向未来,我市正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拓展文物合理利用的科学途径,创新保护手段,拓展利用途径,努力促进文物资源活起来,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记者:史涌涛
责编:卢珊 校对:王宇
审核:邓琳 监制:杨刚

来源:大同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