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户晨风挺火的,我看了点,因为不爱看直播嘛,就去他B站看了点成品,比如说自己一个月赚了6万多的,还有之前的购买力采访。
最近户晨风挺火的,我看了点,因为不爱看直播嘛,就去他B站看了点成品,比如说自己一个月赚了6万多的,还有之前的购买力采访。
其实一个月6万多,对于户晨风这个体量的,真不算多,也可见 “时政”领域,变现能力之差 ,也让人想起马督工团队多次哭穷,以及多次“放暑假”(被禁言)。
所以我很佩服马督工,对时政这个穷比赛道这么有热情。以他团队的生产能力,完全可以去财经、商业赛道,那不仅赚钱,而且基本没风险。
财经商业赛道多赚钱?100万抖音粉,一条广告三四万,一个月起码三四条;甚至连“没啥商业价值”的公众号,据我所知,有个篇篇10万+的泛财经号,一个月的广告收入最高达100多万。
这些财经号的广告,往往不是吹某个产品的,对接的全是大厂,也就是写公关稿。比如最近的外卖大战,你看有的号就是专门给某些外卖平台站队,大厂财大气粗,一次给10万-50万左右。
你看这,一次直接赚户子一年的钱。
另外,我再说说时政领域的风险,这个风险在户晨风这儿也慢慢显现了,那就是“ 浅薄观点的极端化 ”,比如户子的经典言论,用苹果的就是比(国产)安卓牛逼,开特斯拉就是比开比亚迪牛逼,过圣诞节就是比过春节牛逼。
这背后的一个总观点就是,外国的就是比中国的牛逼、外国人就是比中国人牛逼,最后变成 彻底的崇洋媚外 。
说实话,这种非黑即白的幼稚言论,很可能不是户晨风的本心观点,但在自媒体以及直播平台, 流量是推着人走的 ,直播多了,嗓子喊哑了,最后就只剩下这些经典口号反复强调。
毕竟做网红嘛,不发疯谁看?观点越幼稚、来对线的人越多、直播的效果就越好,然后再以极强的扯皮水平,把人拉到泥坑里,比谁的手机好、谁的车好。
你如果要问, 比车比手机,背后比的究竟是啥 ,户子沉默了,这可都是碰都不能碰的滑梯。
再看同一赛道的马督工,确实挑明了,深度也有了,但是他的形象,也承担了流量的代价,最终呈现出一种 向户晨风简化的倾向 。
马督工看了可能生气,咱这水平,怎么跟户晨风相提并论了?不好意思,互联网大世界里,时政赛道,不管你搞的再有深度,它最后都将转化为 “黑”与“白”的简单屁股划分 。
拿马督工来说,他在知乎上的时候我就关注了,作为观察者网旗下的人,其“工业党”、北方人的身份,一度被认为是又红又专的中国式劳保,可他后来谈起了国内,且以分析国内事件为主,便很快被打成了“马逆”。
也许有的人觉得“马逆”是玩笑,但你多刷刷知乎,就会发现, 如果不以骂美国为主,那屁股在哪确实就会久经考验 ——马督工其实更接近国内外一起“分析”,(想做到)理中客,但不好意思,粉丝没这个相容性。
这就是咱做时政赛道真正的麻烦: 你的所有分析解读,到最后都会被简化为东西方之间的比拼,并且越来越极端化 。
最后就简化成户晨风的版本:西方的好,还是东方的好;外国的xx好,还是中国的xx好。
表面看,这么简化很幼稚,但是这确实是多方博弈的最优解——能说的不能说的逻辑、流量简单化的逻辑、站队的逻辑、自媒体赚钱的逻辑……
我说个暴论吧,如果你也想做时政赛道,户晨风这个水平,就是版本的答案了,而且只是此刻的答案,下个月户子可能就被封了。
当然,你也可以只说国外,只说美国,国内的只说好事,或者干脆就完全别碰,就聊国际政治,这也是一条出路,现在大把的博主都这么干。
这时候你的挑战就是 忍住 。我见过太多博主是忍不住的,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越来越关心身边的、和自己相关的事,这才是大流量啊。
风浪越大鱼越贵、流量越大钱越多嘛。(虽然最后钱也不多……)
说真的,除了像户晨风、峰哥一样,靠直播做大头收入,谁来时政领域赛道投广告呢?什么枕头、避孕套、按摩椅、中医中药……投一次,看效果不好,下次绝不来了。
大厂最喜欢的是财经、商业赛道 。
在大厂看来,关注财经商业的,那肯定都是中产,你做视频把这些人圈起来,然后大厂通过你宣传,效果肯定好。
至于你的粉丝到底是不是中产,以及中产到底关注的是啥内容,我至今还是看不太懂。
但其实吧,也没那么复杂,大厂的中高层可能根本不看抖音、公众号,或者每天除了开会也就是看看美女跳舞,但是大厂的公关部门会看,他们在选你的号的时候,会优先考虑:把你放到自己的PPT里面是不是合适,至于广告效果,可能还是其次的。
当然,扯这些就远了,回到咱的吧。
时政赛道,从户晨风到马督工,从简化到复杂、从幼稚到深度,最后都会万法归一,就是对立与站队,这事儿不是UP主们自己能掌控的,而是流量的选择,且这种流量非常廉价 。
而一旦走到“对立与站队”的程度,就会盛极而衰,释放此号的最后一朵烟花。
我想,很多时政类博主,打心底里是希望就事论事的,国外也好,国内也罢,先有事实,再有观点,最好严谨点,但这些东西就没人看了,所以不得不强化自己的屁股。
我也想起马督工的自媒体课,我也买了,它里面有个做内容的手法,好像叫“二次转折”,就是说,分析一个事情,我们一定要看到它有没有转折,也就是表面上你看是这样,其实我给你分析是那样。
初看,我觉得确实牛逼,但仔细一想,这种叙事, 注定就是唱反调呗 。
唉,这也是时政赛道之难,马督工的方法论最终也无法破解。
本文呢,也就点到即止吧,祝每一位有志于此的朋友,找到自己的风口,或者早早去财经商业类领域大展宏图吧。
来源:左右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