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由民主德国黑尼格斯多夫机车厂(LEW Hennigsdorf)制造的“钢铁巨兽”,车身喷涂着深绿与明黄相间的工业涂装。驾驶室四扇宽大的瞭望窗,眸光熠熠,如同时刻保持警惕的眼睛,洞察着繁忙的厂区;宽阔的驾驶室内,对角线布置的双操作台和闪烁着黄铜光泽的仪表盘,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从民主德国通过易货贸易引进了190台V100系列内燃机车,其中专为工矿运输的V100.3型被命名为:NY1003型。
这些由民主德国黑尼格斯多夫机车厂(LEW Hennigsdorf)制造的“钢铁巨兽”,车身喷涂着深绿与明黄相间的工业涂装。驾驶室四扇宽大的瞭望窗,眸光熠熠,如同时刻保持警惕的眼睛,洞察着繁忙的厂区;宽阔的驾驶室内,对角线布置的双操作台和闪烁着黄铜光泽的仪表盘,显得前卫又亮眼。
为了让这些“洋力士”更好地服务国内厂矿,工程师们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改造:最高时速从100公里降至65公里,以适应厂区复杂的线路;整车重量增至70吨,使机车的抓地更稳,牵引力更强;车身两侧还贴心地加装了带栏杆的环形走道,方便工人们在狭窄的轨道间安全穿梭与检修。
从此,在石油管线交织的齐鲁石化,在铁水奔流不息的首钢园区,都能看到NY1003忙碌的身影。它们是真正的“大力士”,拖曳着重达260吨、装满滚烫铁水的鱼雷罐车,稳稳地穿行于高炉之间。赤红的铁水在特制罐体内翻腾,蒸汽与钢花在机车四周弥漫升腾,构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工业画卷。
时光荏苒,英雄也有迟暮时。进入21世纪,大多数NY1003型机车在2000年前后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陆续退役。在茂名石化,最后一台编号为16497的机车在车库中沉睡了整整18年,直到2022年才被“唤醒”。如今,作为工业遗产,它矗立在露天矿生态公园入口。锈迹斑驳的车身上,依稀可见当年运输油页岩留下的黑色油渍。
在北京首钢园,一台1977年交付的NY1003静静伫立。虽然车窗已被岁月模糊,但车尾那巨大的传动齿轮,依然无声地诉说着那个“人与机器共创奇迹”的火红年代。
然而,传奇并未完全落幕。在云南的三环化工厂,两台编号不详的"东德老爷车"接替了国产机车大修期间的任务,连续四个月扛起了日均30趟的运输重任。柴油机老而弥坚的轰鸣,与磷肥生产线的隆隆震动,交织成一曲别具一格、充满力量的工业协奏曲。
而在淄博正本物流集团,一台编号为15411的NY1003也在创造奇迹。经过维修师傅们的精心维护,这台1977年出厂的老将依然灵活穿梭于物流园区,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着属于它的故事。
来源:西楼东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