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小学到高中,她都孜孜不倦地学习,只为能进入顶尖大学。进入大学后,她依然保持同样的学习劲头。她的平均绩点始终保持在4.5分(满分5分)以上,达到4.26分。她加入了学术社团,获得了各种证书,学习了外语,并参加了交换生项目。她甚至为进入法学院做了一年的准备。
韩国不工作的年轻人是什么状态?他们是怎么想的?
近日,韩国媒体《韩国先驱报》网站刊发报道,讲述了这些“只是在休息”的韩国年轻人的故事。
朴敏真(化名),26岁,从未体验过没有压力的生活。
从小学到高中,她都孜孜不倦地学习,只为能进入顶尖大学。进入大学后,她依然保持同样的学习劲头。她的平均绩点始终保持在4.5分(满分5分)以上,达到4.26分。她加入了学术社团,获得了各种证书,学习了外语,并参加了交换生项目。她甚至为进入法学院做了一年的准备。
去年2月毕业后,她在两家公共金融机构实习。到了7月,她开始全身心投入求职工作。她向韩国几乎所有发布招聘信息的金融相关机构投递了50到60份简历。
这里的招聘流程非常繁琐:需要撰写多页针对该公司要求定制的求职文书,参加每家公司独有的能力测试,并经历多轮面试。每个招聘周期可能长达三到四个月。她进入了大约10家公司的最终招聘阶段,但每次都被拒绝了。
今年2月,由于职业倦怠,她被迫彻底停止了工作。从那以后,她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也没有再寻找新的工作机会,成为了韩国日益壮大的“只想休息”的人群中的一员。这一群体是韩国统计局在其每月的调查中记录的对象。
26岁的朴敏真说:“我们的目标是进入大公司,因为这是我们努力学习12年之后唯一能获得的回报。”
“只是想休息”的年轻人的崛起
每个月,韩国统计局都会对那些没有经济活动的年轻人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上周你做了什么?”
可选择的回答包括工作、照顾孩子、求职、上学、服兵役以及治病。那些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类的人——即既没有工作,也没有特殊原因而积极寻找工作的人——被归类为“只是在休息”。
类似于全球公认的“NEET”(既不就业、也不接受教育或培训)这一概念,这是一个更具地方特色的分类,用于描述那些处于某种中间状态的年轻人。
7月份,报告称“只是休息了一下”的20多岁韩国人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2.1万人,比十年前增长了58%。其中拥有大学学位或更高学历的人占比为38.3%。
朴敏真承认,她目前的处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尽管遭遇了多次挫折,她仍不愿意接受在小公司或中型公司工作。
“我们瞄准大公司,因为这是12年辛苦学习的唯一回报,”她说。“大公司至少有不错的福利待遇。而小中型企业则存在不良的企业文化。在职场社交应用‘Blind’上,每天都有员工分享各种糟糕的工作经历。我可不想去那样的公司工作。”
如果她今年找不到工作,她打算出国——也许可以借此机会度个带薪假期,或者去读护理学校。
《韩国先驱报》采访了其他人,他们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准备,同时还要不断与同龄人竞争并承受父母的过高期望,最终只能接受任何一份能找到的工作,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其影响远比多次被拒要严重得多。
32岁的李洙浩回忆起那些被官方统计称为“仅仅在休息”的月份。
李向全国顶尖的公司提交了30多份求职申请,但全部在进入面试阶段之前就被拒绝了。他感到的疲惫不仅仅源于那几个月的求职过程,更是从小学到大学、多年不停歇努力的结果。
“我无法降低自己的标准,”他说,“在韩国,你进入的第一所大学会成为你一生的标签,第一份工作也是如此。我非常渴望能进入一家优秀的公司。”
在韩国,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非常明显:员工人数少于300家企业的员工所获得的工资仅为大型企业员工的56.2%。在福利待遇方面,这种差距可能更加显著。
韩国就业信息服务机构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那些“只是休息”而没有继续工作的年轻人中,87.7%的人此前有过工作经验。他们选择休息的最常见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工作机会”(占38.1%)。
“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长期以来,韩国年轻人普遍秉持这样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也得到了父母和成年人的强化:只要在学校努力学习,就能考上更好的大学,进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最终实现人生的成功。然而,这条道路已不再能确保成功。
李洙浩从未考虑过偏离既定的道路。“我从未想过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甚至从未和朋友们讨论过这类话题。”
金镇硕说:“我不后悔。我学会了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金镇硕(Kim Jin-sol)如今已二十多岁,对他来说,人生就是一条直线式的求学之路: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和高中。他总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从未问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的老师说,我的成绩足以让我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或护理学专业,”他回忆道。“如果我选择教育学专业,之后还得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然后再次陷入同样的压力之中。我再也受不了了。”
他选择在釜山国立大学学习护理专业,并非出于热爱,而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几乎有保障。
但从事护士工作让他身心俱疲。在釜山国立大学医院工作仅四个月后,他就辞职了,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之后他在一家心理健康中心担任了为期13个月的临时托儿岗位,然后决定暂时“休息”一段时间。
“这一次,我想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他说。在休息期间,他为朋友们拍摄婚礼视频,与心理学专业的教授探讨研究生学习事宜,创建了一个YouTube频道,上传了他祖母的视频,并在网上撰写了文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感逐渐袭来。最终,他另找了一份医院的工作。
“在我‘休息’的那段时间里,我无法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说,“但我并不后悔。我学会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另一位年轻的韩国作家,在写作平台Brunch上使用“Moduda”这个笔名进行创作,他也逐渐找到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尽管他的奋斗之路仍在进行中。
去年春天辞去信息技术金融工作后,他就给自己贴上了“只是想休息”的标签。
他毕业于人类学专业,之后从事过制造业销售和科技行业金融等工作,但始终缺乏真正的个人动力和自我认同感。这些工作似乎都不属于他真正想要走的道路。
“我从未考虑过未来,只是跟着其他人走。”他说。
在休息期间,他开始撰写散文并连载一部网络小说。为了维持生计,他在一家健身房做兼职工作。他形容自己的状态是一种恐惧与喜悦交织的情绪:“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能够不受任何束缚地生活。当读者在我的小说下留下评论时,那种喜悦感足以抵消所有艰难的时刻。”
现在,他又开始找工作了,不过方向有所改变:只选择与写作相关的领域,同时继续创作他的小说。
这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而非某个个体存在的缺陷。
接受采访的年轻人表示,他们的“休息”方式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
李朱浩反思道:“休息本应让人恢复精力,但我从未感到过精神焕发。相反,‘休息’只会让我更加疲惫。”
在那段时间里,他白天无所事事地刷着智能手机,晚上则躲进网吧,以逃避与父母的见面。每当听到同龄人在大公司找到工作时,他不禁感到痛苦,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35岁的金恩珠说:“我没有一天不担心自己的未来。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只是一个‘需要休息的人’。可我不想休息,我想工作,但却没有适合我的工作。”
在从图书编辑转行到平面设计后,她多次未能找到新工作,最终选择“只是休息一下”。她认为自己的年龄已成为找工作的障碍。
35岁的金恩珠在从图书编辑转行到平面设计后,多次未能找到新工作,最终决定“暂时休息”。
专家表示,年轻人选择暂时停下脚步(即暂停某些活动或追求)并非懒惰的表现,而是他们试图保护自己免受过度学术压力、求职屡次失败以及持续不断的他人评价所带来的职业倦怠。这种压力并非完全来自外部因素,因为许多人已经内化了这些社会期望,拒绝降低自己的标准,始终要求自己达到社会为他们设定的高标准。
“韩国的年轻人生活在无休止的评判和比较之中,”公益组织“Education for Spring”的高级研究员金善熙(Kim Seon-hee)说道。在过去的13年里,她已经与超过1万名年轻人进行了交流。
“他们总是根据考试成绩、所在大学的声誉以及他们加入的公司的名气来排名。”
在学校里,学生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的。进入大学后,学校会根据排名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从顶尖的“SKY”大学(首尔大学、韩国大学和延世大学)开始,等级依次下降。进入职场后,企业也同样存在层级划分。她提到,就连科技行业的企业也按照特定的名称来分类,这些名称是由七家最受欢迎雇主的韩文名称的首音组合而成的,分别是Naver(纳贝)、Kakao(可可)、Line(Line)、Coupang(Coupang)、Baemin(Baemin)、Danggeun Market(Danggeun Market)和Toss(Toss)。
“与同龄人相比,自己总是在不断成长,这可能会让他们担心:如果自己无法在这些等级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就会被甩在后面,”金善熙补充道。“随着求职过程的拖延,这种挫败感会愈发强烈。他们害怕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因此会犹豫不决、回避决策,最终陷入惰性状态。”
在10月份的一篇文章中,作家郑希珍(Jeong Hee-jin)呼吁人们将年轻人在激烈竞争中的停顿视为“自我保护的行为”,并将其描述为一种生存策略。
“总体而言,青少年‘休息’现象并非个人选择或懒惰所致,而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必须逐步加以解决,”金善熙说道。“仅仅将其归结为‘只是休息’,可能会忽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也无法真正帮助这些年轻人走出困境。”
来源:寰宇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