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江南三大惨案,构成清朝征服江南的血腥图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0:25 1

摘要:1645年10万清军南下来到扬州城下,扬州是南京(南明都城)门户,也长江北岸的战略重镇,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率1万余士卒在此驻守,成为清军攻取南京的主要障碍。

清朝建立初年,在江南制造了“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三大惨案,并称清初江南三大惨案。

“扬州十日”。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崇祯帝走投无路自缢,明宗室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南明)。清军打着“替明复仇”名义入关,击败李自成后转而南下,目标统一全国。

1645年10万清军南下来到扬州城下,扬州是南京(南明都城)门户,也长江北岸的战略重镇,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率1万余士卒在此驻守,成为清军攻取南京的主要障碍。

史可法实际上兵力不足,又缺乏援军,难以对抗多铎率领的清军。清军统帅多铎多次以高官厚禄劝降守城明军。史可法回信“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头可断,而志不可屈!”誓死不降。史可法发出紧急檄文,要江北四镇将领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增援扬州。但这几个人各怀鬼胎,没有一个发兵来救,还先后投降了清军。

1645年5月13日,清军开始攻城。5月20日,清军用红夷大炮轰塌城墙,扬州陷落。城破后史可法自刎,被部下抱住拦下,随后被清军俘虏。多铎亲自劝降,史可法正气凛然说道:“我为天朝重臣,岂可苟且偷生!”最终被杀,年仅44岁。后人在扬州梅花岭建“史公祠”(衣冠冢),纪念史公。

史可法坚守扬州、宁死不降的事迹闻名后世,成为忠义与气节的象征。其“誓与城共存亡”的气节被后世誉为“忠烈第一”。郭沫若曾评价,“史可法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清军入城后强制推行满族习俗,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即“剃发令”,口号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政策严重践踏了汉人的文化传统与民族尊严,激起了江南地区的强烈反抗。剃发令成为清廷确立统治权威的象征,也是扬州屠杀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据明末遗民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清军以“剃发令未遵”为由,展开长达10日的劫掠与屠杀。平民、溃兵均遭波及,妇女被掳掠,财物被洗劫,焚毁建筑无数。死亡人数在10万左右,成为史上最血腥的屠城事件之一。

清朝将《扬州十日记》列为禁书,官方史书淡化屠杀。直至清末,《扬州十日记》这本书才从日本传回中国。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清军在江南嘉定县(今上海嘉定区),对反清起义民众进行的三次大规模镇压与屠杀事件,与“扬州十日”同为清初江南抗清运动中的惨烈悲剧。这一事件同样与清廷强制推行的“剃发令”直接相关。

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后颁布“剃发令”,此举严重践踏汉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江南多地爆发激烈反抗。嘉定民众以士绅阶层为核心,推举文人侯峒曾、黄淳耀为领袖,组织乡兵,誓死不剃发,守城抗清。

1645年闰六月,嘉定民众驱逐清廷委任的县令,侯峒曾、黄淳耀率义军修缮城墙、布置防御。清将李成栋率军进攻,嘉定军民以土炮、石块等简陋武器抵抗。七月初四,清军以火炮轰塌城墙,攻入嘉定。侯峒曾投水自尽,黄淳耀于寺庙中自缢殉国。清军屠城三日,据《嘉定乙酉纪事》记载,约2万余人被杀,城中“血没踝骨,积尸如山”。

义士朱瑛收拢部分幸存民众,于七月底袭击清军小队,处决剃发降清者。清军派李成栋回师镇压。七月二十七日,清军攻破嘉定,以“复叛”为由再度屠戮,重点屠杀参与起义的青壮男子,城中“十室九空”。

八月十六日,明将吴之蕃率残部从太湖反攻嘉定,试图联合当地民众驱逐清军,但迅速被清军击溃。清军以“彻底肃清”为名,第三次对嘉定进行扫荡,主要针对藏匿的义军家属及支持者,老弱妇孺亦未能幸免。三次屠杀后,嘉定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江阴八十一日”

“江阴八十一日”发生于1645年(清顺治二年),江阴(今江苏江阴市)民众因反抗清朝的“剃发令”而奋起抗争,坚守孤城81天,最终城破被屠。

江阴本已归降清朝,但清廷的“剃发令”激起了江南汉人的强烈反抗。1645年闰六月,清廷派江阴知县方亨强行推行剃发令。当地百姓在乡绅带领下,斩杀方亨,推举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等人为首领,全城人同仇敌忾,修缮城墙,制造武器,誓死抗清。

清军调集10万大军,以叛逆者刘良佐、贝勒博洛等为统帅,围困江阴。清军动用红衣大炮、云梯等攻城,均被守军击退。江阴民众以火攻、夜袭等战术顽强抵抗。

江阴城坚守了80天,第81天(八月二十一日),清军集中炮火轰塌城墙,攻入城内。守军巷战至最后一刻,阎应元、陈明遇等将领战死。清军屠城三日,据记载仅53人幸存。屠杀的惨烈程度在清代史料中被淡化,民间《江阴城守纪》记载了许多细节。

江阴八十一日以“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阎应元绝命诗)著称,被视为汉民族气节的象征。江阴今存“忠义之邦”石刻、阎公祠等纪念遗迹。

这三大惨案构成清初在江南血腥征服的图景,成为近代民族主义叙事的重要历史记忆。

来源:历史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