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我的事业刚有起色,正处在减重计划的尾声(疫情期间我胖了二十多磅),人生第一本书也完成了初稿大半。
作者 Dan Koe,年入百万美金的 Digital Nomad KOL
2021年的生日周末,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我的事业刚有起色,正处在减重计划的尾声(疫情期间我胖了二十多磅),人生第一本书也完成了初稿大半。
生日前夕,每个周末似乎都有"不容错过"的活动——音乐会、朋友聚会,诸如此类的寻常消遣。
虽然事业进展顺利,但我觉得稍作休憩也无妨。
于是我便纵情狂欢。饮酒作乐,熬夜通宵,饮食失控。结果可想而知,所有原本稳步推进的事情不仅陷入停滞,更是急转直下(熵增定律诚不欺我)。
我的身心能量需要四五天才能恢复。而刚恢复状态,下一个活动又接踵而至。书籍创作与事业发展陷入混沌,健身习惯也难以维持。
这种痛苦尚可忍受,但真正的煎熬还在后头。
早在数月前,我和朋友们就计划好要去西雅图庆生。
虽然早已厌倦止步不前的状态,但毕竟是我的生日。为何不尽情享受欢愉时刻?每当置身特定环境,我总能为自己每个荒唐决定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
经历了一个晚起懒散、毫无建树、远离家园的周末后,我终于受够了。
我对自己感到无比愤怒。
当你怀揣着世间最重要的目标时,它们会照亮你所有错误行径。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看着这些目标被浅薄的享乐所取代,逐渐湮没在背景噪声中。
回家的那一刻,我便从社交圈消失了。
不再回复任何消息,拒绝所有邀约。每个行动都变得行云流水——我渴望自律,这让我快乐。我的思维重归清晰,身体恢复活力,人生重回正轨。
我的整个世界在瞬间彻底改变。
但这是为什么?
1)极致状态重塑大脑
"共同激活的神经元会相互连接"——这就是赫布定律,概括了神经可塑性相关的神经心理学理论。
神经可塑性是大脑通过形成新神经连接来自我重塑的能力。大脑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个能根据经历、思想和行动不断适应的动态网络。
极致追求人生改变能加速这个过程。
人们总强调"坚持是关键",确实,持续努力能通过重复强化神经通路。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新奇与挑战更能刺激神经可塑性。
当你全力追逐目标时,大脑会快速适应环境,并将其变为新常态。
2)专注与痴迷创造神经化学的完美调和
多数人陷入困境是因为追求外在动机。
但当我们讨论的痴迷状态时,驱动你的是内在动机:
激情——对改变人生道路的炽热热情。产生更多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自主——掌控人生与工作的渴望。支配选择、行动与环境。再次产生多巴胺并降低皮质醇(被束缚的压力感),促进创造性决策。当我们讨论未来六个月如何度过时,你会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协同作用。
3)心灵根据痴迷目标过滤现实
自认"失败型"的人,纵有良善意念,也会在机会唾手可得时找到失败的方式;自认"命运不公"的受害者,总会找到验证其观点的境遇。
——麦克斯威尔·马尔茨
我们的大脑天生为生存而设计。
但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不仅像动物那样保护复制DNA信息,更试图守护自我意识的信息——当身体或身份受威胁时,我们会感到危机。
消极层面,我们关注强化信念的信息,常对质疑宗教政治观点者激烈反击。身份感受威胁时,大脑应激反应会发出"需要生存"的信号。
积极层面,当你与痴迷的目标认同时,会注意到环境中能强化更高版本自我的机会。由于身份定位更高,它会试图在该层面维持生存,促使你收集知识并采取行动。
祖先生活在匮乏环境中,当他们发现维持生存的事物(如灌木丛中的浆果或生火木材)时,多巴胺会涌入大脑并提升注意力。
从控制论角度看心灵(心智/灵魂),我们的思维具有某种导向目标的归航机制。它接受有益信息,拒绝无用信息。你会不费力地朝向目标前进。
总而言之:如果你痴迷于一个目标,宇宙会协同助力,予你实现所需的资源。
进化从混沌中创造秩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所有自然过程都随时间趋向更混乱的状态。
换言之,熵随时间增加,而熵是系统混乱度、无序性或随机性的度量。
这引申出"时间之箭"、不可逆性和决定论等概念——时间不可逆转地朝向熵增。
然而这并非全貌。宇宙并非走向火焰终结的死胡同,恰恰相反。
在《不确定性的终结》中,伊利亚·普里高津论证"时间之箭"不仅是幻觉,更是现实的基本特征。当系统被推离平衡态足够远时,会变得不稳定。
关键点在于:这种不稳定性可导致"耗散结构"的自发涌现——即全新、复杂、有序的模式。
想象大量水流从龙头涌出。流入排水口时,会形成美丽的漩涡。这就是混沌中诞生的秩序。
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原理。
我喜欢将宏观模式与实际应用结合,因为这往往是在不固守某种方法范式的情况下,理论上最接近真理的途径。
从宏观视角看,宇宙由"整体-部分"构成。
不仅是部分,不仅是整体,而是整体-部分。每个事物既是自身整体,又是另一个整体的部分。向上向下,皆是如此。
原子是整体,也是分子的部分。
分子是整体,也是细胞的部分。
细胞是生物体的部分。
生物体是环境的部分。
字母→词语→句子→段落
物质→生命→心智→灵魂→精神
采集社会→园艺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无限嵌套的层级,无限互联的纽带。
你所能见、听、触、尝、嗅或思的任何事物,皆符合此理。
这些整体-部分具有多种特质,描述其特性与行为,如主体性(自我保存)、交融性(自我适应)、自我超越与自我消解的基本能力。若想深入了解,推荐阅读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这是我最爱的著作之一,他另一本《整合心理学》也令我震撼不已。
我想聚焦这些整体-部分的某个特性,衔接普里高津的论点:进化从混沌中创造秩序。
随着物质演进,生命涌现。随着生命演进,心智涌现。
任何事物发展得更成熟复杂时,包含复杂部分结构的新整体便会显现。
请耐心听我串联这些概念。
将熵的概念应用于心灵,便得到心灵熵。
换言之,心智倾向于无序、随机与混沌。
个人生活中,当你感到迷茫或生活陷入混沌时,正是更高版本自我涌现的契机。
正如我在生日周末对停滞不前的厌倦经历,你需要抵达失调与顿悟的十字路口。
一旦充分体验当下处境,你会感到被撕裂成两半:较低的自我渴望维持原状,较高的自我渴望改变。
当你倾向更高版本的自我时,顿悟便降临——将你推入极致状态的转折点。
消失3-6个月,专注4项习惯
新知识会在你持续思考所需知晓时降临。持续将问题置于心中,答案自会显现。人类历史便是明证。个体遇到问题后持续痴迷思考,直至解决……可能需一周、一月、一年、十年、百年或千年,但宇宙似乎总是赐予解决方案。
——肯·威尔伯
僧侣模式。
想必你已熟知。
这个自我提升领域讨论超十年的概念,近年因普及化而被扭曲。人人谈论它,却将其浅化为"断绝联系赚更多钱"。
我们不必如此。
事实上,我们甚至不遵循僧侣模式的本意。
当马拉犁发明后,自由民无需如以往般耗时觅食,食物丰足使他们(史上首次)能追求专业兴趣,如写作、数学、帝国构建,以及我们讨论的冥思——思索自身存在。
人们很快意识到神性不在"外界"或神话中的"上天",而在"内心"。随后轴心时代来临,革命性精神与哲学思想在多个文明涌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
这种灵性突破是"纯粹上行"的。
上行灵性或苦行主义认为显现世界是邪恶的。既然天国在"内心"而非"外界",金钱、性、食物与享乐便被妖魔化。
真正的僧侣模式正是如此——专注上行道路与自我实现的阶段。
但多数非教条主义者明白,灵性只是拼图的一角。它非常重要,但将问题解决方案局限于冥思,与局限于原子、金钱或部分同样偏颇。
相反,我们将为更美好生活投入一段极致时期。
痴迷解决问题直至攻克。在此案例中,我们的问题是改变整个人生。
我们需要的是整体性僧侣模式。
这包含两部分:防御与进攻。
防御——清除干扰
专注不仅适用于工作。
干扰不仅是让你分心的通知。
"消失"的核心是在矩阵中制造故障。一夜改变身份。摆脱那些拖累你、耗尽本应致力于创造更美好未来选择能量的螃蟹与寄生虫。
为极致起见,一次性改变所有比逐步改变更容易。
撕开创可贴。
停止回应只索取不给予的人。
任何让你偏离目标的邀请都应果断拒绝。
所有无益的坏习惯明日即止,毫无例外。
选择自我限制是绝妙感受。
摆脱让你从最高善行分心的事物。
琐碎干扰——如思绪、忧虑、饥饿或工作相关的视觉杂乱——将在后续步骤和承诺道路时解决。纯粹承诺的标志是干扰甚至无法进入你的注意范围。
进攻——4项专注习惯
美好生活源于对善、真、美的追求。
对真理的追求。
善是主体间真理,对人类或社区有益——做正确之事。
真是客观真理,存在于科学研究中(科学衍生数据,数据即经验,经验包含物理、心智与灵性)——学习理解事物本质。一个过程。
美是主观真理,美学领域——觉察并创造身边之美。
当我们将此追求应用于个人生活而非社会变革或其他系统问题时,注意力便转向日常习惯。
有许多习惯变体可满足这些条件,但我想提供清晰简单的建议。
接下来六个月,你将每日消失并践行:
一个项目。
一本书。
一次冥想。
一次锻炼。
1)一个项目
工作是生活的必要部分,为休息与闲暇提供对比。
但多数人从事厌恶的工作,因此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希望永不再工作。这是妄想。永恒度假与休息不会让你快乐。此外,普通人视休息为通过享乐自我毁灭,以麻木他人指派目标的生活痛苦。
选择一个为理想生活奠基的项目。
可以是任何事物。
引领独立工作的创意项目。
促成职业转型的作品集项目。
多数时候,考虑到AI现状,我建议至少尝试某种形式的创业,因为如果你是规避替代的适应性强主体性个体,便无法被取代。
因为你试图将善、真、美融入工作。当他人指派工作时,你无法掌控。
你的工作及推动工作的项目是善的体现。创业是解决他人生活问题的艺术。通过履行改善他人生活的角色,为小社区做贡献。如果你能基于直接经验构建真,并通过表达个性深度融入美,便走在对的道路上。
每天一小时深度工作于能改变职业生活的项目。
列入日程。
不似工作的工作是世界所需(善)、你拥有经验(真)与你深切关心(美)的交集。
正确的工作与生活同义。
是你所做一切的核心支柱。
2)一本书
你肯定可以在六个月内读完一本书。
你可以读更多,但说"两本书"会破坏一切以"一"开头的趣味。
若想改变人生,你需要相应知识。
你需要学校不能或未曾提供的教育。
你需要沉浸于曾过着你渴望生活者的思想中。
这很简单。
一本书。
每天30分钟。
纯粹因好奇学习新事物是真谛的绝佳体现。
你会发现,探索的简单行为带来新颖想法,从而引领进步。
3)一次冥想
工作可美好且灵性,但不能完全替代维持与现实连接的習慣。
冥想并非指坐在暗室让思绪流逝,尽管这是极佳途径。
就我而言,冥想是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惊奇与感恩的镜头感知世界,觉察身边惊人却常在压力与狭隘时被忽略的事物。
此意义上冥想的目的是觉察深度。
逃离浅薄生活的陷阱。
每天至少10分钟,尝试通过感官细致觉察现实。
散步时只专注脚触地面的感觉。
凝视树木,注意从未留意的复杂细节。
与挚爱交谈时深度倾听。不仅注意言语,更注意语调、表情等一切。
连续凝视手掌10分钟(我是认真的),让思绪深入细节。
洗碗时感受手上水流。生平首次感受所触一切。倾听寂静或远方车声。解析最乏味食物的复杂气味。
勿过度复杂化。
4)一次锻炼
无人有权在身体训练上业余以对。男人未见识身体所能之美与力便老去,是一种耻辱。
——苏格拉底
回到现实由整体-部分构成的话题:另一主要原则是,低层的破坏对高层是自我毁灭。
如果我们破坏地球,人类随之毁灭。
如果癌细胞侵入生物体,它会生病。
如果从段落移除句子,它会失去意义。
你居于身体中。
学习了解、训练并尊重它应视为全职工作,因为其他任何行为都是实际意义上的自戕。
不仅如此,健康缺失会向上影响心智创造力、工作质量与关系连接深度。一切相互关联。
承诺一次锻炼。
任何你最想做的事。
找到跑步计划、举重计划、普拉提 routine,无论何种。
重点是关注让你每日存在于此的身体。
四个简单习惯能彻底改变人生。
四个简单习惯能让你与善、真、美对齐。
四个简单习惯能通过好奇、激情、使命、自主与精进带来更高享受状态。
厌倦于感到厌倦。
允许自己极致而行。
消失,然后脱胎换骨地归来。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