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智权:第七维认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09:59 1

摘要:“制智权”聚焦于对人的认知过程的控制,包括感知、理解、推理等环节,旨在夺取认知主动权,干扰或破坏敌方认知,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权或思考能力的对抗与剥夺,虽作用域非实在物理空间,但却涉及其他各个空间,并对其他空间制权产生乘积效应,能将智能优势转化为作战胜势。

文章来源:人机与认知实验室

作者:刘伟

“制智权”是继六维(陆海空天网电)认知后的又一次升维认知,它标志着竞争对手间从客观的物理空间争夺迈向深度主观的认知空间争夺。

“制智权”聚焦于对人的认知过程的控制,包括感知、理解、推理等环节,旨在夺取认知主动权,干扰或破坏敌方认知,同时也是一种智力权或思考能力的对抗与剥夺,虽作用域非实在物理空间,但却涉及其他各个空间,并对其他空间制权产生乘积效应,能将智能优势转化为作战胜势。

陆、海、空、天、网、电六维认知主要涵盖了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等客观层面的认知,而“制智权”则进一步深入到主观的认知心理和智能思维层面,是对认知维度的拓展和深化。从作用方式转变的角度看,六维认知下的争夺多侧重于对物理空间的控制和信息的传播与获取,而“制智权”更强调通过影响对手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从根源上削弱其作战能力和决策效能。简言之,制智权与陆、海、空、天、网、电六维认知的具体关系如下:


1、在陆地作战中,制智权可以帮助部队更准确地感知战场态势,制定更合理的战术,提高作战效率,通过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战场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工具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在陆地作战中占据优势。

2、在海上作战中,制智权有助于提高对海上目标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优化作战方案,利用智能雷达和声呐系统对海上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和识别,通过智能指挥系统快速制定作战计划,提高海上作战的效能。

3、在空中作战中,制智权可以提高对空中态势的感知和决策速度,增强空中作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无人机通过智能飞行控制系统实现自主飞行和作战,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目标识别和攻击决策,与其它无人机或有人机实现更优的协同/协调,从而在空中作战中取得优势。

4、在太空作战中,制智权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太空资源,提高对太空环境的认知和利用能力,通过智能卫星系统对太空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轨道预测和碰撞避免,保障太空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5、在网络安全领域,制智权体现在对网络攻击的预测、防御和反击能力上。通过智能安全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潜在威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御和反击,保护网络空间的安全。

6、在电磁频谱作战中,制智权有助于提高对电磁环境的认知和利用能力,通过智能电磁频谱管理系统对频谱资源进行优化分配,利用电子战技术对敌方电磁设备进行干扰和压制,从而在电磁作战中占据优势。

目前,“制智权”还仍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概念和理论,它涉及对认知、信息、思想或决策能力的控制权,不仅需要理性(逻辑、分析、推理等)的支持,也需要感性(情感、直觉、体验等)的参与;同时,它既基于事实(客观、真实的信息)的支撑,也与价值(主观意义、伦理、目标等)密切相关。

理性是制智权的基础,它要求通过逻辑推理、数据支持和客观分析来形成判断,在制定战略或决策时,理性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情绪化的错误。感性则是制智权的补充,人类的决策和认知往往受到情感、直觉和主观体验的影响,忽视感性可能导致决策过于机械化或脱离实际,领导者在激励团队时,常常需要理解团队成员的情感需求,而不仅仅是依赖冷冰冰的逻辑,如“人在阵地在”在理性上常常是不可取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在阵地也可以暂时不在,后面再夺回来),但在情感上这句话却是一种舍身取义的坚强态度吧!

另外,事实是制智权的客观依据,它要求我们基于真实的信息和数据来形成认知或决策。例如,科学决策需要依赖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测。价值则是制智权的主观维度,涉及目标、意义和伦理判断。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不仅需要知道“事实是什么”,还常常需要明确“我们希望实现什么”,价值的参与让制智权更具方向性和人性化。

制智权的实现需要理性与感性、事实与价值的平衡。如果过于偏重理性或事实,可能导致决策冷漠、僵化;如果过于偏重感性或价值,则可能陷入主观化、情绪化的陷阱。制智权的核心在于整合这些要素,形成一种既能基于客观事实,又能兼顾主观价值的智慧能力。


制智权在智能化作战中,不再以消灭对手为目的,而是以控制对方认知、行动等方式取胜。通过夺取“制智权”实现以智胜战,例如利用智能算法进行欺骗和干扰,使敌方无法准确判断己方行动意图。智能化作战力量体系由具有智能特征、具备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新型智能武器装备系统和人组成。人更多退居幕后(在系统上监督、监测),智能武器装备系统具备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例如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它们能够在特定任务环境中自主执行任务,提高作战效率。

制智权是智能化战争时代的核心概念,它代表着通过对以认知域为中心的争夺和对抗,围绕人、机、环境系统的感知、理解、推理、功能分配等过程,夺取态、势主动,破坏或干扰敌方认知。这种智能优势能够转化为作战胜势,是智能化作战战场综合制权的核心。人机环境系统智能则是一种全新的智能形态,它强调了人类、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拓展与深化,为制智权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手段。在智能化战争中,人机环境系统智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拓展和深化制智权:

1、通过人机协同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从而在认知对抗中占据优势。人类的创造力和机器的计算能力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战场环境。

2、通过智能环境感知(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战场环境的实时感知和理解,为制智权的争夺提供关键信息支持。

3、智能算法和自主武器的发展,使得武器系统能够自适应复杂的作战环境,并以远超人类的速度进行决策和行动,从而在智能对抗中占据上风。

4、在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框架下,认知对抗不仅仅是对人类认知的干扰,还包括对机器认知的攻击和防御,这进一步拓展了制智权的内涵和外延。

5、数据和算法是智能系统的核心,掌握更多的数据和更先进的算法,意味着在数据与算法的争夺对抗、反智能行为中拥有更大的优势。

6、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发展,使得武器系统能够在极限空间中进行作战,这不仅拓展了战场的范围,也深化了制智权的争夺。

7、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辅助迷雾制造系统等新型智能系统,可以在更逼真的诡、诈尺度变化上进行隐真示假、造势欺骗,这为制智权中的智能诡诈与智能烟雾实现提供了新的手段。

制智权的争夺,不仅是对人类认知的挑战,也是对机器智能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考验。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发展,为制智权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智能化战争中的制智权争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除了军事智能领域,制智权在各领域都有所体现。在政治领域,国家间通过舆论宣传、文化渗透等方式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塑造他国政府和民众对特定事件或政策的认知和态度,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经济领域,企业之间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手段,了解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策略,通过创新产品、优化营销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认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在科技领域,各国和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争夺科技制高点,以掌控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规则制定权。在文化领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实质上也是一种“制智权”的争夺,通过传播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社会领域,制智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如利用智能安防系统对社会治安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制智权的争夺策略涉及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中信息操控、心理干预、技术优势、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通过掌握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传播渠道,向对手传递虚假或片面的信息,干扰其认知和判断;运用心理战手段,如制造恐慌、焦虑等情绪,影响对手的心理状态和决策能力;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自身的智能化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培养具备高智商、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准确感知、快速理解和正确推理,为争夺“制智权”提供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制智权与制海权、制空权、制陆权、制天权、制信息(网)权、制电磁权等其他六个维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现代战争的人、机、环境多维系统作战体系。制智权通过智能手段增强其他维度的态势感知/势态知感、决策支持和作战效能,而其他维度则为制智权的实现提供基础平台、数据支持和物理保障。制智权与其他维度的协同作用,能够更高效地夺取战场主动权,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是现代战争中夺取综合制权、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来源:沃德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