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月三,这个古老的节日,早在周代就有了,到了汉代定制为上巳节。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到了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稳定,诸多节日都趋向繁复多样, 使上巳节也进而上升为更盛大的节日,有了许多不同于前代的重要变化!
三月三,这个古老的节日,早在周代就有了,到了汉代定制为上巳节。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到了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稳定,诸多节日都趋向繁复多样, 使上巳节也进而上升为更盛大的节日,有了许多不同于前代的重要变化!
唐以前上巳节习俗的基调
唐以前的上巳节包含五个民俗事象:一是官方按周礼由女巫祓除邪疾,于水上清洁,拂除不祥;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为太洁;二是如郑国俗,于水上执兰,招魂续魄;三是皇家后妃、列侯夫人幸蚕馆为桑,也以水祓除,并以节日天阴无日又无雨,而卜知蚕善;四是三月三临水戏,为青年男女相会提供条件;五是节日中于水边洗时于曲水上流觞以除邪气,后又演化为皇家借曲水流觞饮酒庆贺。
上述五宗民俗遗产各有具体仪式行事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临水洗濯,祓禊除邪疾,是以心身圣洁康健为节日文化内涵的。这应当是上巳节的传统习俗基调,它不分官民阶层,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参与,这是前代留给唐代最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内容之一。这些行事到了唐代,招魂、幸蚕诸事逐步淡化,男女相会与曲水流觞的习俗逐渐盛行,杜甫有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在唐代以前,曲水流觞习俗曾有过从民间性向文人雅士礼俗上升的发展。汉章帝时,为祓除不祥,民间于上巳节在江水上汛觞饮酒以除邪气。王羲之等著名文士于永和九年的上巳会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行曲水流觞以祓除邪疾,被王羲之书写为《兰亭序》传之后世。这次上巳节习俗的雅化,被唐人称为“永和之会”,极力效仿。这种习俗流变发展到唐代,形成了新的热潮。唐宪宗元和年间,上巳节的朝野上下大行曲水流觞达到高峰。
唐朝上巳节的诗文
唐代上巳节盛况的突出特点是皇帝召集著名诗人文士出席曲江宴觞的盛举,使民间节俗上升为皇家礼俗,象征帝王与民同庆节,同行祓禊除邪之意,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值得注意的文化史经验。皇家大办节会,显然是对上巳节习俗的官方提倡与推广!
唐诗中关于上巳祓禊习俗描述的诗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应制之作。因为封建帝王的亲自参与,自然要大造舆论,大造声势。能与会的百官自然也是受宠若惊,纷纷作诗纪念。 大诗人白居易《三月三日谢恩赐曲江宴会状》就详细记载盛会概况:
今日伏奉圣恩赐臣等于曲江宴乐,并赐茶果者。伏以暮春良月,上巳嘉辰,获侍宴于内庭,又赐欢于曲水,蹈舞跼地,欢呼动天。况妓乐选于内坊,茶果出于中库,荣降天上,宠惊人间⋯⋯白居易还写有《上巳日恩赐曲江宴会即事》诗:“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口多。花低羞艳枝,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白居易当时是翰林院学士,,当然,他不是首创,在他前后均有此类吟咏,举不胜举,如闻朝隐的《三日曲水侍宴应制》:“三月重三日,千春续万春。圣泽如东海,天文似北辰。荷叶珠盘净,莲花宝盖新。陛下制万国,臣作水心人》。”也堪称典型的应制之作,闻为武后所赏识,累迁官至给事中。与闻同时代的刘宪《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诗诗曰:“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这首七绝,较闻的五言婉转地描绘了上巳流觞的盛况。还有徐彦伯《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也表现了祓禊流觞的节俗体验。
有大手笔之称的宰相张说也有题为《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筵字》:
凤凰楼下对天泉,鹦鹉洲中匝管弦。 旧识平阳佳丽地,今逢上巳盛明年。 舟将水动千寻日,幕共林横两岸烟。 不降玉人观禊饮,谁令醉舞拂宾筵。他又有一首《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青郊上巳艳阳年,紫禁皇游祓渭川。 幸得欢娱承湛露,心同草树乐春天。他还有《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上面引用的诸位诗人之作,,由于特定的诏宴过节场合,特定的显赫身份,应景之作可谓字字珠矶、锦篇妙什,但想从中发现作者有关上巳日皇游祓禊的习俗描绘却不大具体,这里更多的是从歌功颂德中展示了上巳节的热烈盛况!
与皇家赐宴祓禊的举措相应,有的王公王族也在三月三日这天设宴庆贺上巳这一良辰佳日。张九龄《三月三日申王园亭宴集》就属此类。杜甫于大历三年三月三日在江陵参与了一次宴会《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前人称杜甫此诗“喜中有悲”,到底还是老杜本色难掩。
唐诗中虽然还有不少关于上巳节习俗的非应制之作,但大都表现了节日的个人心境和拔楔行事,也有表现上巳男女相会习俗的诗;但是较为全面展现唐代上巳节空前盛况的、具有大唐繁荣景观特色的风俗诗篇,却是大量的名家之作。这些诗文所反映的过节地区不仅是京城长安,还涉及到其它许多州郡,如洛阳、桂林等,描绘节日场面之大、节日活动规格之高是空前的。
三月三和黄帝的关系
“三月三祭黄帝”的说法出自元代,《明史·礼志四》记载: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至元成宗时,乃立三皇庙于府州县。“元代的统治者很搞笑,一方面将伏羲、神农、黄帝并列为三皇,一方面又将三皇降为医家的祖先,然后在全国各个州县都设立三皇庙,改由药师主祭。
明太祖朱元璋作为汉人,认为“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汨于药师可乎?”于是,废除各个州县同时祭祀三皇的制度,按照“一人一地”原则规范祭祀历代帝王。于是,洪武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明史·礼志四》记载:
在河南者十:陈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在山西者一:荥河祀商汤。 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 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顼、高辛。 在湖广者二:酃祀神农,宁远祀虞舜。 在浙江者二:会稽祀夏禹、宋孝宗。 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咸阳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景帝,咸宁祀汉文帝,兴平祀汉武帝,长安祀汉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宪宗,泾阳祀唐宣宗。封建帝王尚且懂得按一人一地原则规范祭拜历代帝王的重要性,但今日某些专家、学者、教授之流,却利欲熏心,随意改编历史,大搞文化之争!以前是“炎黄文化旅游节”,现在却变成了拜祖大典。刚开始说三月三是黄帝登基的纪念日,过了两年,又说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之日……谎言之多,令人咋舌!
结语
古代史书、诗文和民俗大致可以证明,三月三和黄帝没有关系,更没有祭祀黄帝的习俗。特别是唐以后,上巳节逐渐衰落,甚至经过明、清、民国至今,三月三上巳节习俗趋于消亡,即使还保留有原习俗的基调,临水祓除邪疾,也表现为局部习俗了。
其实,民间纪念性的黄帝陵庙可以分布于各地,但历代朝廷却只选择陕西黄帝陵作为官方祭祀场所,且历代王朝为此都用颁诏的形式做出过规定。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祀典,更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政治统治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来源:秦中古泉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