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趵突泉》诗赏析:趵突泉称名“天下第一泉”的历史起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7-29 23:03 5

摘要:“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

侯林 侯环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诗作:

赵孟頫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赵孟頫集》卷四七言律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书影:赵孟頫《趵突泉》

作者简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书画与诗文大家。浙江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生平跨宋、元两个朝代。青年时期仕于南京,为真州司户参军。元世祖初,授赵孟頫兵部郎中,后迁集贤直学士。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孟頫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总管缺任,赵孟頫得以“独署府事”。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三年多的时间,充分展现了他的从政才能和治理水平。这一期间,官事清简,社会安静。赵孟頫创作了传世之作《趵突泉》诗与《鹊华秋色》图。

赏析:

赵孟頫在济南的诗歌创作,以《趵突泉》诗最为著名。古往今来,写趵突泉的诗文作品数不胜数,而赵孟頫的这首诗却独占鳌头,享尽风华,人称“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尘之篇”是也。

赵孟頫诗出,犹如在诗坛上刮起一股飓风,掀起了一个“和诗运动”,王培荀引清代大诗人田雯语称:“赵松雪一诗,和者千人”(参见《乡园忆旧录卷四:德州田雯》)。田雯的时代在清初,如果再加上一个清代,那和赵诗的作者,更在千人以上了。此足见此诗在中国诗坛上影响之深远。

赵孟頫画像

下面来看这首诗。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首联说,泺水发源地(即趵突泉)拥有天下无有的奇观。天下无,即普天之下除了它没有第二家,天下无有,也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那么,这天下第一的表现又是什么呢?赵孟頫说:是“平地涌出白玉壶”。

为什么这个“平地涌出”就有这么厉害,原来,尤其在古人看来,水性就下,是水的普遍本质,而趵突泉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平地涌出”,“激而上”。

其实,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郦道元便在《水经注》里用八个字来刻画它,谓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

对于趵突泉“平地涌出”而造就的这个“上”字,而且是:“激而上”“上奋”;至清初,浙江名士怀应聘有相当生动之描绘,他说:天下名泉可谓多矣,但哪里有如趵突泉这般的“独起卓立,首耸发竖,若与山峰竞其高下”的泉态水势呢?!

况且,这平地涌出还成为了美丽的“白玉壶”之绮丽形状。(此形状后面将论及)

这是趵突泉姿态的奇与美。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为止。

赵孟頫书《趵突泉》诗卷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第二联,诗人又由趵突泉的水姿说到水势。

趵突泉拔地而起,如同圆柱,喷高数尺,珠沫大涌,然而,这样的状态是不易下笔描述的,诗人在此巧妙地回避正面,以虚击实,他说:这昼夜滔滔不息的泉水,令人担忧的是要将宇宙间滋生万物的元气也要泄尽了呀。元气,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世界的本源,宇宙混沌未分的实体。由此可见趵突泉水势之大。“岁旱不愁东海枯”,曾有论者解释为:有趵突泉水源源流入大海,岁旱时不用担心东海会枯涸。其实,此句还有一解为更好:趵突泉乃是“海眼”,东海不枯,泉流自无竭时也。

由此可见,趵突泉,单是水姿之奇已经令人惊艳,而水势之大更是令人惊骇。然而下面,还有它的气势呢!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这第三联,堪称描绘趵突泉气势的千古绝唱。有人说,这不过是艺术的夸张而已,大明湖与趵突泉有相当的距离,而华不注距离趵突泉更在十余里甚至数十里之远,然而,即便是夸张,也是有依据的。当年,元代名士郝经写诗称华不注:“济南名泉七十二,会为一水来浸山”,而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趵突泉流出的泺水,那鹊华烟雨的“云雾润蒸”,也离不开趵突泉滋润的功劳呀!

赵孟頫作《鹊华秋色》图

而趵突泉的泉声,历来便有“数里撼秋树,别泉无此声”之称,至今夏夜里,仍有济南人在西门桥头谛听趵突泉的泉声呢。这第三联,除却趵突泉的气势,还写了它的烟雨之美,泉声之美。

谈到趵突泉的气势之壮,笔者常常会联想到清初诗人张元写趵突泉的诗句:“恍惚白昼走惊霆,咫尺青天骇倾霔。”(《趵突泉歌,和朱彝存》),还有,清末诗人施补华的诗句:“归来引被作午睡,枕寝恍杂烟涛声。”(《同刘子彝玉兰醉后游济南城西废园,遂至趵突泉遇雨》),还有,近代作家老舍说:“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趵突泉的欣赏》)

趵突泉,乃大自然之伟大杰作与万古奇迹也。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尾联则跳出以泉写泉的藩篱,从人与泉的关系下笔,写泉的人文价值,表达了以清泉荡涤世俗杂念、追求高尚境界的情思内涵。

还有,是笔者要对上面谈到的“白玉壶”略加自我解说。

如今,人们对于白玉壶的注解为:趵突泉涌出的水柱,形似玉壶。白,写其色;玉,写其清;壶,写其形。此种解说,笔者总觉得不得要领。趵突泉的水柱,怎么看也不像玉壶呀。前番读清人张潮《趵突泉》诗,其中有句:“不是名泉天下无,何如玉树矗冰壶”,如果译为白话,则为:不是天下没有名泉,哪能像趵突泉这样,犹如三棵玉树矗立在冰壶之中的呢?笔者因之想:壶在下矣。如果我们不再拘于涌出水面的泉水是否像壶,而是将水柱之下的洞穴理解为壶,将水柱作为壶中倾出之水,那就功能与形似兼得了。

综上所述,在赵孟頫的心目中,趵突泉的姿态之奇,水势之大,气势之壮,是天下无与伦比的。而他所使用的“天下无”,与“天下第一”并无二致,应该说,它正是趵突泉作为“天下第一泉”的早期表述,当然,也是趵突泉称名“天下第一泉”的正式开端。距今已有730年的历史。

笔者曾经将赵孟頫看作是一位预言家。就是说,他是那么早地发现了趵突泉作为“天下第一”的价值与禀赋,并且放开歌喉加以尽情咏唱。甚至可以说,这正是他的《趵突泉》诗固有的深意,或者说是最大的潜藏,而后世之人呢,却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它。

究其实,这是事实的说服力,这是那句古老常新的话语“事实胜于雄辩”的的屡试不爽的验证结果。

因为,这原因不是别的,正是趵突泉的真实观感与实际水平(效果)所至,是必然之结果。

趵突泉今照 王琴摄影

赵孟頫《趵突泉》诗,得到了当时与后世的广泛赞同与认可,至今日笔者所能得见的和赵诗,便接近二百首之多。

应该说,赵孟頫的《趵突泉》诗与其中的某些和诗,实际早已成为了趵突泉作为“天下第一泉”的历史明证。

比如:元末明初释来复:“历下灵泉绝世无,白河倒影浸冰壶。”(《次诗韵》)、释如兰:“趵突奔泉世所无,历城佳处似蓬壶。”(《趵突泉》)、明代邓直卿:“亭外奇观世绝无,轩窗浮动湛云壶。”(《和赵》)、沈应奎:“飞泉鼎立世间无,谁把云根注玉壶。”(《趵突泉次赵韵四首之一》)清初李茂之:“佳泉第一宇中无,玉湧珠翻出地壺。”(《趵突泉次象周龙先生韻》)、李复泰:“历下三泉天下无,仙风飘渺下蓬壶。”(《咏趵突泉四首用赵松雪韵》)、黄晃:“似此灵泉世所无,雪花三涌出冰壶”……等等,不一而足。

看到了吗?全部都是关于趵突泉“天下第一”的诗歌叙事。有的已经直接出现了“天下第一泉”的称谓(如上述李茂之“佳泉第一宇中无”等)。以此,我们可以说:

赵孟頫《趵突泉》及其和诗,是一部关于趵突泉“天下第一泉”的威武壮观、波澜壮阔的大合唱。其时间——横跨元、明、清三代;其规模——上千名来自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朝野诗人参与其中;其内容——关于趵突泉审美特征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其“天下无”亦即“天下第一”的咏唱。而它的发起人、领唱者则是杰出的诗人、艺术家赵孟頫。

这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文学史上罕见的奇观。

这样一种“天下第一泉”的广泛性与权威性,难道是一两位足迹不出江南一隅,而欲评判天下泉水的古代茶人的鉴水品茗所能相比的吗?

写作之启示:

清代诗人黄良佐在谈到赵孟頫此诗的开头两句时称:“非松雪以奇崛之名,强拗之调,未易与泉颉颃。”此当为至论。

该诗起句“泺水发源天下无”陡然而起,异乎寻常;它的奇崛之处在于敢以“天下无”的设问以引出下文,而这又是趵突泉(泺水之源)独具的特点,下句“平地涌出白玉壶”算解答,这七个字,除首尾两平声字之外,其余全仄;这种拗句,历来少有。然而,只有这种罕见的写法才使趵突泉的泉势神采豁然毕现。

颔联与颈联写趵突泉的水量充沛,气势磅礴,前者用“元气”、“东海”等至为恢宏大气的物象来取意,后者则巧妙地以济南百姓至为熟悉、热爱的身边名胜“华不注”、“大明湖”来取象,因而具有气象宏大、亲切上口、夸而不诬、饰而有节的鲜明特点,使趵突泉的形貌、气势、声响、神韵得以全方位展现。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