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说女人只能在家持针线?其实啊,放到几百几千年前的中国,有那么几位女子,生来带着点传奇气。一说起女将军,大家都能报出几号名字,家长里短的闲聊里,经常就冒出流传千年的故事来。可你问谁才是“女中豪杰”里的“NO.1”?哎,这事,争的嘴都说干了,榜单一个一个冒,谁都
谁说女人只能在家持针线?其实啊,放到几百几千年前的中国,有那么几位女子,生来带着点传奇气。一说起女将军,大家都能报出几号名字,家长里短的闲聊里,经常就冒出流传千年的故事来。可你问谁才是“女中豪杰”里的“NO.1”?哎,这事,争的嘴都说干了,榜单一个一个冒,谁都想给自个的偶像排个名次。
有人说,樊梨花排老四。我小时候听邻居老太太讲,说樊梨花其实是西域那边的姑娘,皮肤白,眼睛大,从小家里拿她当男孩养。那会儿唐朝正忙着收拾四方的麻烦,西边总有点小国搞事。薛仁贵出征,兵马嘈杂,家里有个能干的媳妇,他也算是走得安心。可你想,谁家女子等得住消息?樊梨花没两天就背着行囊偷偷摸摸跟着部队去了。人说女人装男人,最后都露馅,可她愣是骑马挥刀,不声不响,混成了军中数得上号的主将。有好几回,还救过自家丈夫的命,那唐太宗听了都直乐。结果战事一了,还真给她封了个大官儿,后来老百姓戏台子上都爱唱樊梨花挂帅,说她家国两难,都兜得住。
穆桂英,排第三?这倒让我有点意外。提起穆桂英,我脑子里第一个画面,是小时候河堤下听大人说杨家将门的事。说不得不佩服,她那股子拧劲儿。有人以为她是书里杜撰,可你要真查查旧日史料,有个叫秦良玉的女子,南方人,小时候练拳练得一身伤,长大了头巾一绑,在大西南守过边,杀过敌。那些年明朝风雨飘摇,男人们在前线,有的人扛不住,倒是秦良玉能一口咬定,家国要紧,死活再说。好几次战乱,朝廷都想着找她救急。她靠的不是家世什么的,实打实领兵打仗,连带兵的将军都说,秦大姐靠谱。中国史书上将相列传,女的只有她,你就说顶不顶?
李秀宁,这人要说,也算巧。生在李家的好时光,算是赶上了“乱世出英才”。你说她是唐高祖的女儿吧,但她不是那种躲在闺阁里学描花的公主。身段利索,喜欢把家里的宝刀当玩具。说起当年攻进长安那一仗,外人只知道李渊、李世民,还有个女儿悄悄在后营,听说夜里巡营时当兵的都怕她,生怕犯了事被捉住。她那会才十六七岁,领着人马硬顶着城门,和父兄分头行动,没点胆子、脑子都不行。有一回唐军兵少,她自己站在马前,大声鼓劲,尸山血海都不怕——就这,家里人都说她承了祖先的硬气,后来才能名声在外。
那头花木兰,说起来才真有点意思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旧书新戏都写烂了,细节五花八门。有人坚信她就是北地的女子,也有人觉得不过是百姓心头的一个“榜样”。反正那早些年,北方外患压头,家家户户都得出个丁口。木兰家里,老爹早无力操兵,兄弟还小。打仗不是绣花,要吃苦头,要舍生死。她咬牙披挂上阵,十多年没漏一点风声。听说有一年冬天,队里兄弟冻得哆嗦,只有她还咬着牙给人送热汤。劳苦功高,等到朝廷封赏,她一个女人却不要什么功名,只想回家守着老人。世上的女儿,可不就盼着家常饭菜、老父安乐吗?
写到这里,倒不是要争什么第一第二,说到底,这“女将军排名”,哪儿有个标准?你说花木兰是心里最敬的英雌,可你要是问西南川地老乡,八成更服秦良玉的狠劲儿。以前咱村东大妈还专门收集挂历,上面印着樊梨花骑白马斩妖魔,三十六计背得滚瓜烂熟,她总说,古往今来但凡闯出来的女将,哪一个不是自家血汗和脑筋拼出来的?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不光看故事,也看那一股子与命运死磕的劲儿。
有人开玩笑说,要不是古时候偏见多,说不定这些女将军还能再多几个。哪那么多英雄是生下来就当英雄的?大难之下,谁都有可能鼓起勇气挡一挡。有的像木兰,故事比真人活得久;有的像秦良玉,真刀真枪拼了半辈子,也算后人心里的白月光。现在年轻人看电视剧,可能觉得这些古人太远、太“神”,其实家家都有个“家国两难”的时刻。
说女不如男?有几个敢这么说的?咱看看这些女将的命运啊,有人顺风顺水,有人如履薄冰。她们杀敌时也会害怕,也念着家里老母亲、爱人,也有委屈咬牙吞。你真进了那种场合,敢叫铁骨铮铮的男人都自愧不如。你说她们能不能排第一,把名字写进科举榜、军功录?这年头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女将军其实不是“例外”,只是不常被写进教科书。
换个角度,今天咱们在茶馆说笑、饭桌争论,能记住“穆桂英”“樊梨花”“李秀宁”“花木兰”,这本身也算是通向平等的小小一步。有时我想,假如哪天再评选“女中豪杰”新榜单,会不会有人把自家奶奶、姑姑的名字挂上去?古人已远,咱们身边那些普通的、在家里扛大梁的女人,说不定也有一颗将军的心。
人啊,都说故事是假的,可谁不喜欢点传奇?谁敢说故事里这些女将军,就不是咱们很多普普通通中国女人的影子?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