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道风长盛:玉泉观的地理人文与时空交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08:12 1

摘要:站在天靖山麓,看玉泉观的朱红宫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始建于唐代的道教宫观,历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如今以"西北第一丛林"的姿态,将道教文化的根系深深扎入陇右大地。

《天水大地道风长盛:玉泉观的地理人文与时空交响》

曾祥裕 曾海亮

乙未年三月三,黄昏时我们从野外勘察转回天水古城,途中见到玉泉观,便停车下来考察。

站在天靖山麓,看玉泉观的朱红宫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始建于唐代的道教宫观,历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如今以"西北第一丛林"的姿态,将道教文化的根系深深扎入陇右大地。

仰望那三百六十级台阶,正暗合周天度数。两侧百年古柏如列阵的卫士,枝干上垂挂的红色祈福带在风中轻扬,恍若仙袂飘飘。山风裹挟着仙道的气息,将《道德经》的诵读声从山巅送来,与檐角铜铃的清响交织成时空的交响。

建筑群依山就势,遵循"负阴抱阳"的堪舆法则。玉皇阁雄踞山顶,飞檐斗拱直指苍穹;三清殿隐于林间,彩绘梁柱倒映池中。最妙是"玉泉仙洞",洞中泉水甘冽如醴,传说丘处机曾在此闭关修行。

明代诗人胡缵宗留下"天半朱楼接上台,洞门深锁白云隈"的诗句,道尽此处的仙风道骨。

道观核心建筑"九间朝王殿",九根金柱支撑起宏大的空间,藻井上的二十八星宿彩绘历经六百年依然鲜艳。

这处建筑暗合"九州一统"的道教政治理想。檐下悬挂的清代铁钟,钟声可传十里之外,曾是陇右地区重要的报时工具。此钟铸有"皇图巩固"铭文,见证了乾隆年间地方官绅与道教势力的微妙互动。

在碑廊驻足,元代秦州剌史赵世延的《创建玉泉观碑》记载着道教在西北的传播史。

碑文提到,全真教在丘处机"一言止杀"后,沿着丝绸之路传入陇右,与当地巫傩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西北道教流派。

这种文化交融,在现存的明代壁画《朝元图》中亦有体现——西王母身边的玉女,既有道袍广袖,又佩羌笛胡琴。画中二十八宿星君手持之物,竟有源自波斯的琉璃盏。

暮色四合时,山脚下的伏羲庙传来编钟乐声。道教与伏羲文化,这两种古老的智慧在此地交相辉映。

当最后一缕夕阳染红"人间天上"的匾额,我忽然懂得:玉泉观不仅是道教建筑群,更是一部立体的陇右文明史,在时空的褶皱里,永远回响着天人合一的哲思。

下山途中,忽见山门前的财神殿香烟袅袅。鎏金香炉中,檀香与艾草的气息交融升腾,年轻男女们纷纷手捧三炷清香,在暮色中依序上香。此时来上香拜财神,莫非是刚下班?

有位眉清目参的姑娘将香插入炉中,闭目合十时眉间舒展的神情,让我想起壁画上那些衣袂飘飘的玉女。

据说,这座财神殿是近年扩建的。铜铸的赵公明元帅手持金鞭,脚下金蟾口吐钱币,与传统道教造像迥异其趣。香客们上香后在蒲团上三叩九拜,将写有"招财进宝"的黄纸符压在供桌玻璃下。

我站在殿外古槐下,看到香客离开的背影。心想,他们上香时的虔诚与离去时的释然,恰似道教"性命双修"理念的现代注脚——在物质焦虑与精神追求之间,这座财神殿成了独特的平衡支点。当电子功德箱响起扫码声时,檐角铜铃依然叮咚作响,仿佛在诉说:三千年道法,本就是应时之变。

(赋曰)

天靖云深锁玉宫,

飞檐欲接广寒风。

丹炉曾煮三江水,

仙洞犹存五粒松。

壁画星移胡汉影,

碑文墨染宋元踪。

钟鸣九域乾坤大,

一曲清商贯始终。

且看香客摩肩处,

古柏新枝共郁葱。

相关链接:玉泉观简介

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

玉泉观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

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羽化埋葬之地。

玉泉观为国家AAAA级景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曾海亮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