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下肢出现这4种表现,预示着糖尿病并发症来了,别耽误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0:06 2

摘要:糖尿病的可怕,从来不在于血糖高,而在于它悄无声息地“腐蚀”着身体的各个角落。尤其是下肢,作为“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常常成为糖尿病并发症的“第一站”。

“脚有点麻,走几步就疼,是不是年纪大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常这样安慰自己。

但下肢的一些“小毛病”,很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敲响的警钟。别把信号当成习惯,忽视了它,后果可能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糖尿病的可怕,从来不在于血糖高,而在于它悄无声息地“腐蚀”着身体的各个角落。尤其是下肢,作为“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常常成为糖尿病并发症的“第一站”。

根据《中国糖尿病足诊疗指南(2021年版)》的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大约15%的人在一生中会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而在众多并发症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动脉硬化是“罪魁祸首”。

糖尿病人下肢出现哪些表现,需要尤其警惕呢?下面这四种表现,一个都不能忽视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感觉脚麻、针刺感、烧灼感,尤其是在夜间加重,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信号。医学上称为“手套-袜套型”感觉异常,意味着神经已经受损。

神经病变之所以“青睐”糖尿病患者,是因为长期高血糖会损伤神经的血液供应,使神经缺氧、退化。

一个临床案例中,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脚底持续麻木三个月才就诊,结果确诊为中度神经病变,再晚一点,可能连走路都成问题。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45%患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而这些症状往往在最初被误认为是“坐久了”“年纪大了”。

经常走一会腿就疼,休息一下又好转,这种症状在医学上叫做间歇性跛行,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典型表现。

血管硬化、狭窄或闭塞导致腿部肌肉供血不足,稍微一运动就“喊疼”。这不是累了,是血管在报警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23年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以上。特别是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共同作用时,病情发展更快。

这类患者中不少人直到发展成糖尿病足、甚至坏疽才意识到问题,这时候治疗难度和代价就非常大了。

很多糖尿病人觉得脚凉是“体寒”或“血虚”,但如果脚部皮肤温度低、颜色发白或发绀、腿毛脱落,甚至皮肤干燥、破溃,那极有可能是下肢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

这些表现说明腿部血液供应已严重不足,甚至开始坏死。

有一位60岁退休工人,糖尿病十多年,平时觉得脚凉,就穿两双袜子,直到脚趾发黑、破溃才急忙就医,经诊断为糖尿病足,最后只保住了大腿。医生感叹:“要是三个月前就来,可能连脚趾都能保住。”

穿的再多,也暖不了坏死的血管。这种下肢血供异常需要及时血管检查,如踝肱指数(ABI)、下肢动脉超声等,不能等。

糖尿病患者的脚若出现破皮、伤口却不怎么疼,千万不要以为是“耐疼”,这可能是神经病变合并感染的结果。

正常人脚被扎一下马上就疼,而神经受损的糖尿病人,可能直到脚溃烂、发脓都没察觉疼痛。伤口因感觉迟钝得不到及时处理,很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发展为糖尿病足

根据中国多中心糖尿病足研究数据,糖尿病足患者中超过60%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迟钝。患有神经病变的患者,足部感染后的截肢率远高于无神经病变者。

疼痛感的缺失,不是福气,而是危险的掩盖。一旦发现脚底有伤口不愈合、分泌物多、甚至有异味,必须立即就医。

糖尿病患者保护好双脚,是保命的关键。正所谓,“糖尿病不怕高血糖,就怕并发症”。尤其是下肢问题,一旦发展严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血糖控制是核心。长期高血糖是并发症的“发动机”。合理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才能从源头遏制并发症。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足部检查。每天洗脚后检查是否有破皮、变色、水泡等异常情况;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避免摩擦;避免赤脚走路,尤其在室内也要穿柔软防护的拖鞋。

定期体检不可少。除了常规血糖检测,还应每年进行一次下肢动脉超声、感觉神经检测、踝肱指数(ABI)评估等,尽早发现风险。

还有饮食方面,少吃多餐,优选粗粮,控制总热量。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等能改善血液循环,但须注意避免足部受伤。

在临床中,糖尿病并发症最令人痛心的,往往不是病情的严重,而是患者早期的忽视。有的患者知道血糖高却不当回事,有的甚至连脚烂了都不去医院,结果从一个小伤口,发展到截肢,甚至败血症。

医生的使命,不仅是治病,更是提醒。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病人、家属、医生,需要“站在一条战壕里”。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更要“盯住脚”。下肢的异常,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晴雨表”,它早早告诉人:危险正在靠近

健康,从脚开始。别等到“走不了路”,才想起保护双脚。正如那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之路,也要从脚下认真走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10):893-956.

[2]王志刚,刘建平,李英慧,等.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筛查和诊治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5):321-327.

[3]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中国糖尿病足诊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2):1132-1142.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