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法:毛泽东手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00:50 2

摘要:毛泽东手书将个人情感与诗词意境完美融合。既传承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其作品,既能领略书法之美,又能感受诗词之韵,实乃艺术瑰宝,令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墨迹堪称一绝!

毛泽东手书古人诗词有一百多首,成为毛体书法的传世经典!

毛泽东手书笔法自由奔放、洒脱不羁,整幅作品看起来气韵流畅、一气呵成!

毛泽东手书将个人情感与诗词意境完美融合。既传承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其作品,既能领略书法之美,又能感受诗词之韵,实乃艺术瑰宝,令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手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此件手书,似为毛泽东1958年前后所写。

毛泽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广为人知。他常用的两种重要研究方法,大概可以总结为“总览全局”与“精选别裁”。在引用古典诗词时,《诗经》《楚辞》中的名句经常出现在他的论文和讲话里。而对于唐代大诗人李白,他似乎尤为偏爱——从现存的手书古诗词墨迹来看,李白的几首长篇诗作,他都曾亲笔书写过。

这件手书作品是书写在带有红丝栏的信笺之上的,文字顶格排列,不拘泥于传统书写的上下留白与左右边界,整体布局豪迈奔放。其笔法以行草交融,线条粗细变化微妙却连贯如一,字与字间之间上承下启、左牵右绕,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展现出恢弘壮阔的视觉效果。

作品采用了行草书体创作,因情感随内容跌宕起伏,笔势随心境自由挥洒,偶有脱字漏笔实属难免——此乃历代书家共通之境,非但无损艺术价值,反而增添了几分率真意趣。

关键是整幅作品气韵贯通始终,风格统一,自然流露出摄人心魄的精神光芒。

毛泽东手书《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6页

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姆(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姆(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开篇一气写到此,字势、笔法、情感逐渐放开。“势拔”二字,力鼎万钧。不同之处是原文为“天姥”,毛泽东写成了“天姆”。

原文:“天台四万八千里(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欲倒东南倾”五字,如骤雨狂风,从天而降,一泻为快。“四万八千里”五字,如水影竹帘,摇曳生辉。文中原文为:“天台四万八千丈、一夜飞度湖月”。毛泽东写为:“天台四万八千里、一夜飞度镜月”。

原文:“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青(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一段,好像月夜乘舟,笛声迎风,好一派自然轻松的感觉,“云梯”“半壁”诸字,写的非常精彩,正如唐诗中所说的:“藤悬查蹙生奇节,划然放纵惊云涛。”文中原文为:“渌水荡漾清猿啼”。毛泽东写为:“渌水荡漾青猿啼。”

原文:“千岩万壑路不定,眠(迷)花欹(倚)石忽已暝。熊咆龙泉(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喷然中间(丘峦崩摧)。洞天石扉,喷(訇)然中开。”

这段他的手书与诗里描绘的景象,融为了一体,有“千岩万壑”,“列缺霹雳”,也有云青欲雨,水淡生烟。文中原文为:“迷花欹倚石忽已暝”,毛泽东写为:“眠花倚石忽已暝”;文中原文为:“熊咆龙吟岩泉”,毛泽东写为:“熊咆龙吟殷”;文中原文为:“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毛泽东写为:“喷然中间。洞天石扉,喷然中开。”

原文:“青冥浩渺(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离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这一段又如乘着轻柔的云朵、驾着缥缈的雾气,在天上与人间自在地穿梭,思绪一下跨越千年的时光,与古往今来的贤哲神交;在精神上仿佛能穿透万里山河,遍览世间万象。各种奇妙的幻觉接连涌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混沌未开、神秘莫测的世界。此时此刻,自己究竟身处何方,已然浑然不觉。但毛泽东书写时,虽文字似在纸面之外纵横驰骋,可内心的意趣却始终坚守在内心那方纯净的精神天地之中。文中原文为:“青冥浩荡不见底”,毛泽东写为:“青冥浩渺不见底”;文中原文为:“霓为衣兮风为马”,毛泽东写为:“云为衣兮风为马”;文中原文为:“惟觉时之枕席”,毛泽东写为:“离别时之枕席”。

原文:“我省承化(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岩(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一段又如从天上下来,回到了人间,又四脱俗,随时入山。笔锋逆如平安,千折万回,最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的潇洒傲世,使人回肠荡气,神往不已。文中原文为:“世间行乐亦如此”,毛泽东写为:“我省承化亦如此”;文中原文为:“且放白鹿青崖间”,毛泽东写为:“且放白鹿青岩间”。

此件手书,毛泽东书写时中锋用笔强劲有力,字的结构灵动多变,不死板、不拘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笔画之间相互错让,安排得恰到好处,看似险峻却绝不倾倒。笔画流转时自然流畅,字形舒展奔放,各部分形态各异和谐统一,互不冲突冒犯。整幅作品已经达到了极为精妙绝伦的境界。

毛泽东一生对李白诗作圈阅、手书、评论颇多,其诗词创作也深受李白影响。1949年,他在出访苏联的火车上与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论中国文学时,称李白诗“登峰造极”“空前绝后”,并将其与杜甫相提并论,确立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手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是艺术审美的选择,也是对自身创作风格的强化。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创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正是处政治失意之际。天宝年间,他入长安任翰林供奉,却因傲岸不羁遭权贵排挤,终被“赐金放还”。此后他漫游东鲁,决意南游吴越,以山水寻求精神解脱。诗中借梦境描绘天姥山的奇幻壮美,既是对自由理想的向往,又暗含对现实桎梏的反抗。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是其人格独立的宣言。此诗创作于盛唐由盛转衰之际,折射出李白对时代困境的回应,也标志其浪漫主义诗风达到巅峰。

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大意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