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4个月幼儿误吸40毫米异物入气管!医院“双镜联合”不到一分钟成功取出异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08:44 1

摘要:3月27日,一名一岁4个月的幼儿误将40毫米异物吸入气管,随时可能出现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在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多学科团队紧急施救下,孩子成功脱离危险,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3月27日,一名一岁4个月的幼儿误将40毫米异物吸入气管,随时可能出现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在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多学科团队紧急施救下,孩子成功脱离危险,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急诊接小病患 CT影像惊现40毫米异物

3月27日晚将近7时,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急诊科,一对父母抱着一岁多的孩子急匆匆进入诊室。孩子哭闹不止,并有喉鸣、呼吸急促等症状。“医生!孩子可能吞了笔帽!” 家长声音颤抖地向医生讲述经过,此时距离孩子误吞异物已过去近6小时。

急诊医生根据孩子喉鸣、气促,肺部可闻及喘鸣音,考虑孩子异物应该不是吞服在消化道,而是在呼吸道可能性大,马上镇静给孩子进行肺部CT检查。肺部CT影像让所有人心头一紧—— 一段长达40毫米的塑料笔帽挂钩赫然卡在主气管内。“异物随时可能会发生滑动,一旦完全堵塞声门,几分钟内就会窒息致命!” 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儿科主任郭志丽感叹道。

启动应急救治,误吸异物成功取出。

孩子只有一岁4个月,卡入主气管中的异物如此之大,风险极高,随时会危及孩子的生命,必须立即启动手术取出。

此时,孩子已从急诊绿色通道转入儿科病房,郭志丽立即启动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气道异物多学科联动诊治机制。

当晚,在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气道异物多学科会诊群内,儿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医生各抒己见,对孩子病情进行充分分析,在最大程度确保孩子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迅速敲定手术方案及手术时间,即采取硬质支气管镜和软式电子支气管镜 “双镜联合” 的方式,为孩子实施手术。

7时40分,手术台旁,10名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准备就绪。“这是今年接诊的非常危险的气管异物病例。” 耳鼻喉一科主任张中华和副主任王辉盯着显示屏上的影像解释,塑料挂钩边缘锐利,而且异物非常之大,长度达40毫米,且异物在气管内存留时间长,气管受刺激产生大量黏痰,孩子随时有窒息的可能,取异物的过程风险非常高,异物表面光滑,有滑脱的可能,另外若操作中损伤气管壁,可能引发气管的破裂或水肿,而幼儿声门又非常窄,反复进镜子也会刺激喉及气管水肿,所以得保证一次成功,钳夹取出必须 “快、准、稳”。

手术开始,在张中华的指导下,王辉与张建配合,将硬性支气管镜缓缓探入孩子气道,探查寻找、准确夹住、匀速回撤,从插入器械到异物离体,全程仅用不到一分钟,那个长达40毫米的塑料挂钩被完全取出。

危险还未完全解除,屏幕上清晰显示,异物虽已取出,但气道内受异物刺激后产生了大量黏稠痰液,儿科主任郭志丽马上决定由儿科主治医师侯雪杰快速使用软式电子支气管镜进一步吸出气道内分泌物并查看有无活动性出血,同时排除是否还有残留异物。5分钟后,气道内痰液被清除干净,也没有发现活动性出血及异物残留。手术全程不到6分钟,患儿完全脱离了生命危险。当晚,患儿被转入儿科病房,医护人员对孩子的后续情况进行及时观察。

多学科会诊联动, 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患儿的快速成功救治,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多学科会诊联动诊治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医疗救治领域,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对于气道误入异物的婴幼儿来说,时间更是生命线上的关键刻度。

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院长、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张恩东介绍,气道异物多半发生在0—3岁的婴幼儿中,其危险性不言而喻。一旦异物进入气道,可能迅速导致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后果,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为此,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高度重视气道异物患儿的救治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 “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 的多学科诊疗理念,针对气道异物这一特定疾病,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儿科、耳鼻喉科、麻醉科、影像科、呼吸科、手术室等多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联动诊治团队。

这支团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 “特种部队”,随时待命。一旦有异物吸入的患儿就诊,无论首诊于哪个科室,都会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流程。各科室专家迅速集结,共同商讨救治方案,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儿提供最优化的治疗。

在救治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展现出了高度的协作精神和专业素养。他们通过对患儿病情的充分评估,迅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针对危险患者立即启动手术室抢救程序。在手术室内,所有相关科室的医生全部在场,共同协作,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市立二院)凭借其多学科会诊联动诊治机制,为气道异物患儿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使得医院在气道异物患儿的救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成功救治了众多气道异物患儿,还在行业内赢得了高度认可,多学科抢救气道异物的经验被广为传播,成为了行业内的典范。张恩东表示,未来,医院将继续完善这一机制,不断提高救治效率和效果,为更多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物品,对儿童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然而,低龄儿童对危险的识别能力较弱,在用嘴巴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难免会“祸”从口入。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郭志丽提醒广大家长,注意看护孩子,做好防范。

郭志丽提醒,这些常见危险物品家长要存放好。如食物中的花生、瓜子、核桃等坚果类食物,果冻、糖果、葡萄等质地滑腻或黏稠的食物,也容易呛入气管。另外,小珠子、塑料片、纽扣、笔帽、橡皮碎块、硬币、钉子、电池等小物件也容易误吞。鱼刺、骨片、遇水膨胀的种子等更要防范。

如何做好防范和预防呢?郭志丽提醒,要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喂食坚果、果冻等高风险食物。改掉儿童口内含物的坏习惯,儿童进食时保持安静,禁止跑跳或大笑。物品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年幼儿需在家长监护下玩耍小物件玩具,定期检查玩具,移除小零件或易脱落小部件。

郭志丽提醒,一旦发现孩子吞食异物,应保持冷静,避免让孩子哭闹和剧烈运动,以防异物进一步损伤消化道。家长避免盲目拍背或喂水,以免异物阻塞。如果发现孩子吞食异物,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尽早就医,尽快处理。

来源:闪电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