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进四院,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是一座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及措广赢江纳西及其他少数民族制助文化为宗旨,以创造、创新及发展丽江纳西及其它少数民族刺绣文化为核心,容保护、传承及弘扬东巴文化、唐卡文化、民族绘画、木刻版画、书法、太极等文化及艺术坊一体的综合性
在白沙古镇古街上,有一个刺绣艺术院,叫白沙锦绣艺术院。
这是一进四院,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是一座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及措广赢江纳西及其他少数民族制助文化为宗旨,以创造、创新及发展丽江纳西及其它少数民族刺绣文化为核心,容保护、传承及弘扬东巴文化、唐卡文化、民族绘画、木刻版画、书法、太极等文化及艺术坊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院,有刺秀名师、大师、老师、学生及相关艺木家共计百余名,是中国目前观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以丽江纳西及其他少数民族刺务文售为主题的艺术院,也是目前政府起点获持的文化产业机构。
从刺绣艺术院出来,走不多时,看见几个老人在一个临街搭建的简易棚房内吹拉弹奏。
他们演奏的是白沙细乐。
白沙细乐,纳西族语称"崩时细哩",原是东巴举行祭天等仪式时使用的音乐,但因其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后来就不限于祭祀时使用,而用于广泛的生活领域,使其成了植根于纳西族民间可用于各种场合的民族古典音乐。
白沙细乐共有八章,第一章为器乐曲《序曲》,第二章为歌舞曲《一封书》,第三章为器乐曲《三思水》,第四章为舞曲《公主哭》,第五章为舞曲《弓箭舞》,第六章为舞曲《赤足曲》,第七章为声乐《美丽的白云》,第八章为朗诵词《送魂词》。
白沙细乐是一部综合运用了舞蹈、声乐、器乐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也是一部有较高艺术成就的音乐史诗,是少数民族音乐中非常罕见的艺术瑰宝,该音乐产生于白沙并在整个纳西族地区都有广泛的传播,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沙细乐通过组曲艺术表现了纳西族的发展历史和纳西族胸怀、气质、生活习俗等民族特性。
1999年,《白沙细乐》获国家第九届群星奖乐类优秀奖。2003年10月,白沙中心完小器乐节目《阿哩哩格吉拍》获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2006年5月,白沙细乐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白沙细乐"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各传承队活跃在各旅游景区、社区和各节日的文艺表演场所,向世人展演和传承着珍奇美妙的乐曲。
传统民族文化是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丽江古城的传统民族文化以纳西族文化为主,综合了汉、藏、白等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来源:读经典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