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西有一个叫汝阳的山水名城,一尾水墨鲤鱼游弋五十载,从朱涩稚拙到气韵天成,终成画坛一绝。这是花鸟画家马杰先生以笔为舟,以墨为浪,将中国人对“年年有余”的朴素期盼,化作纸上万千灵动的游鳞,泼洒出一方水色交融的东方美学世界。
春雨过后带红潮 游鳞入墨自逍遥
——记花鸟画家马杰
千山撰文
在豫西有一个叫汝阳的山水名城,一尾水墨鲤鱼游弋五十载,从朱涩稚拙到气韵天成,终成画坛一绝。这是花鸟画家马杰先生以笔为舟,以墨为浪,将中国人对“年年有余”的朴素期盼,化作纸上万千灵动的游鳞,泼洒出一方水色交融的东方美学世界。
一、师承名门,笔墨立骨
马杰自幼浸润书画,早年刻苦勤奋攻关花鸟画,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自拜入花鸟大家李自强门下后,终于突破瓶颈画技一日千里突飞猛进。
李自强以“雅俗共赏”为圭臬,主张“内行叫好,外行欢喜”,其笔下花鸟既有宋元笔墨的洗练,又融西画光影的鲜活。马杰深得真传,更将恩师“简而不陋、静中含情”的艺术理念融入画鱼之道。他常言:“观鱼如观心,需以墨色写其魂,而非以线条缚其形。”
二、游鳞写意,情寄水墨
马杰笔下的鲤鱼,是传统文脉与当代审美的交响。他善用浓淡枯润的墨色渲染层次:淡墨晕染处,鱼腹若隐若现如月下清波;焦墨勾勒时,鱼鳍遒劲似铁线穿云。一幅《春风化雨》,两条红鲤逆流而上,泼彩如霞的尾翼与留白的水纹相映,将“鱼跃龙门”的奋进精神化作视觉的诗篇。
其构图更见巧思:或独鱼凌空,留白处让人遐想江湖万里心;或群鲤逐浪,疏密交错的姿态暗合“百舸争流”的恢弘意象。每逢佳节小城千家万户悬挂他设计的“吉庆有余”年历,水墨游鳞从此游进百姓生活,成为新春祥瑞的文化符号。
三、文化使者,鱼跃四海
这条从汝阳汝水中孕育的“文化鱼”,早已游向世界舞台。国际友人收藏者颇多,《春韵》被美国•中国美术馆收藏,尾尾红鲤墨色淋漓。“春风化雨”常相依双鱼图被诠释为“鱼水情深”的时代代表;更有《春曲》《双鱼图》寄情海峡彼岸,让东方水墨成为跨文化的对话桥梁。
四、扎根乡土,德艺双馨
马杰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洛阳市书画院副院长。春天播下的种子终于换来了金秋的收获。有人说,到大城市去?面对“为何不迁居大城市”的疑问,马杰的回答的朴素而深情:“离了汝阳的水,我笔下的鱼便失了魂。离了汝阳的土我笔下的的花要枯萎,”他组织“妇女节”女子书画展,带领艺术家为敬老院义写春联,将拍卖所得悉数捐赠。县政协委员的身份让他更知责任所在——每季组织一次主题画展,季季有惠民笔会,用丹青墨色滋养着家乡的精神土壤。
五、薪火相传,鱼水长青
如今,马杰仍保持着“日观鱼、夜悟道”的习惯。工作室里悬挂李自强赠予的《双鲤图》,师生两代人的笔墨在此隔空对话。他常对学子说:“画鱼贵在‘活水’二字,既要师法传统,更需心向时代。”正如他独创的泼墨系列,在传统吉祥画派中注入现代视觉张力,让古老题材焕发新机。
从文化站的青涩画匠到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名家,马杰用五十年光阴诠释:真正的大家,既能以笔墨游刃于方寸,亦能以赤子之心守望乡土。其笔下之鱼,早已超越纸面,化作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寄寓,在传统与现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悠游自在。
来源:褚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