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位读者,女性,38岁,身高167,体重67。在刀客居公众号后台投稿,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腰4-5巨大椎间盘突出并钙化,于2025年4月8日在某三甲医院局麻下做了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术后效果不好,且痛苦不堪:
一个38岁女性患者投稿:腰4-5巨大椎间盘突出钙化,侧入路椎间孔镜术后效果不好
前一段时间,我在刀客居公众号连续推出几篇文章,关于疼痛和巨大椎间盘突出不是手术适应证方面的问题。
有一位读者,女性,38岁,身高167,体重67。在刀客居公众号后台投稿,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腰4-5巨大椎间盘突出并钙化,于2025年4月8日在某三甲医院局麻下做了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术后效果不好,且痛苦不堪:
椎间孔镜术后四个月实录
凌晨一点,仍然辗转难眠,平躺腰疼,左侧躺腿酸胀,脚底那层顽固的麻木与袜套般的束缚感,如同冰冷的锁链。这不是手术前的噩梦,而是我——一个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整整四个月的病人——此刻正在经历的现实。
我的腰突抗争史长达八年。2025年初,左脚开始麻木,走路越走越胀麻难忍,腰痛反复发作。针灸、膏药、中西药轮番上阵,却像打在棉花上,毫无缓解。三月,便秘找上门,依赖乳果糖;小便变得无力断断续续。三月底的核磁共振后,四月病情急转直下:左腿酸胀脚麻腿沉,腿脚冰冷刺骨。
4月7日,在当地三甲医院门诊,医生一句“需要手术”,便将我推上了第二天的手术台。仓促得甚至来不及思考。术前没有详谈病情,没有解释手术方案,更未告知风险与术后可能的问题。仿佛只是去修理一个无关紧要的零件。
术后第二天出院。最初两天,曙光微现,症状似乎减轻。然而第三天,冰冷的现实狠狠回击:左腿熟悉的酸胀卷土重来,连刷牙站立片刻都成了酷刑。右腿也开始胀痛,会阴区刺痛,一根筋从屁股后侧直扯到小腿,夜里疼到只能靠安眠药勉强入眠。
术后半个月复查,医生轻描淡写:“水肿了,自己买点药吃吧。”一个月复查,仅拍X光,结论是“腰椎不稳”。两个月时,走路仍是折磨,间歇性跛行如影随形,500米的路程需要挪动半小时,腰部持续的疼痛与僵硬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大便在术后半个月勉强恢复,而小便的无力感整整折磨了我两个月才稍有好转。
两个月时,仍有很多症状,自己去其他医院拍了核磁和CT后,结果像一记闷棍:巨大的突出物依然赫然在目,关键的钙化灶未被处理,椎管狭窄依旧,直抬腿试验阳性。 主刀医生坚持:“钙化不影响,神经损伤需要18个月恢复。” 可其他医院的专家们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第一次手术根本没处理干净!钙化不处理等于白做,椎管狭窄和椎间隙塌陷是核心问题,需要开放融合手术。”
那一刻,恐惧攫住了我。融合手术?更大的创伤?我选择了暂时退缩,继续保守治疗——中药、针灸、康复锻炼。术后三个月复查,核磁显示突出物仅有微弱的吸收迹象。如今术后四个月,重返工作岗位一个月,症状却全线加重:平躺腰痛,左侧卧左腿酸胀,脚底麻木加重,脚侧面出现“木”感与“袜套感”,坐半小时就臀腿酸胀,走2000步小腿便沉重不堪。最近三天甘露醇和地塞米松的输液,才让酸胀感稍有缓解。
此刻,我选择给自己和身体最后半年的时间,期待自愈的奇迹。若保守无效,二次手术将是不得不面对的选项。然而,比身体的疼痛更锥心的,是这场本可避免的医疗波折带来的沉重教训。
在此,我用血泪换来的教训,想对医生们说:
1.术前评估务必全面深入:别仅凭核磁或经验草率定论。我的钙化、巨大突出、椎管狭窄、椎间隙高度丢失,本应在术前就被充分识别、评估其严重性及对手术方案的决定性影响。
2.清晰沟通手术方案与风险:手术不是流水线作业。患者有权知道你要做什么(椎间孔镜?UBE?融合?)、为什么要做(解决压迫?稳定脊柱?)、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处理钙化吗?能解决狭窄吗?)、以及术后可能面临的真实情况(神经恢复漫长?症状可能残留?复发风险?)。模糊的承诺和回避的沟通,是信任崩塌的起点。
3.量力而行,敬畏专业边界:如果患者的病情复杂(如严重钙化、椎管狭窄、椎间隙塌陷),已超出你当前技术或常用术式(如单纯椎间孔镜)的能力范围,请坦诚相告!将患者转介给更合适的专家或团队,是最大的负责。勉强接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患者承受的是难以逆转的身心痛苦。
患者终会清醒。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真相不会被永远掩盖。当患者历经辗转求医、查阅资料、对比意见后,终会看清当初的决策是精准施治,还是令人心碎的错失。
这四个月,是身体在漫长的刑期中寻找出口;而这场教训,是我以疼痛为墨写给世界的警示书。愿我的经历,能让更多医者俯身倾听,让更多病友擦亮眼睛。神经的恢复或许需要18个月,但重建对医疗的信任,可能需要更久。
我依然在等待,等待身体的自愈之力带来转机,或者,等待鼓起勇气推开二次手术那扇沉重的大门。无论如何,愿我的疼痛,能成为他人前行路上的一块警示路标。
>当沉默的影像遇上被省略的沟通,痛苦便成了唯一的诊断书
>医生手中刀落下的一刻,也切断了患者对未知的恐惧——前提是那刀落得清醒、落得坦诚。
>在健康的天平上,清晰的沟通与专业的审慎,是比任何手术刀都更重的砝码。
图1. 20250331术前腰椎MRI01。
图2. 20250331术前腰椎MRI02。
图3. 术前CT,矢状面二维重建, 具体拍摄日期不详。
图4. 术前腰椎CT,轴位平扫,具体日期不详。
图5. 20250407术前腰椎正位X线片。
图6. 20250407术前腰椎侧位X线片。
图7. 20250407术前腰椎过伸位X线片。
图8. 20250407术前腰椎过屈位X线片。
图9. 20250506术后1个月腰椎过伸位X线片。
图10. 20250506术后1个月腰椎过屈位X线片。
图11. 20250529术后2个月腰椎MRI01。
图12. 20250529术后2个月腰椎MRI02。
图13. 20250529术后2个月腰椎CT。
图14. 20250703术后3个月腰椎MRI01。
图15. 20250703术后3个月腰椎MRI02。
8-8 21:04
患者:马教授,以上是我这名经历过椎间孔镜手术患者的投稿,还请马教授审阅
8-8 21:31
我:请问年龄,性别?做的何种手术?麻醉方式?
患者:38岁,女,侧入椎间孔镜手术,局麻
8-8 21:35
我:收到,谢谢你的分享。等我有时间了再认真看一下,这会儿有事儿不方便,在推送之前,我要跟你核实一下整个病历资料的真实性。
患者:好的,马教授
8-8 21:38
我:还有,我记得我以前在刀客居里转载过一个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被做了融合手术的自述,你可以搜着看一下:《转载:20岁腰间盘突出微创转开放手术后真实记录日记》
患者:好的,我去看看,谢谢马教授
我让患者把她的病历资料发到我的邮箱,她发来的是出院记录和门诊随访病历。
图16. 20250407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病历。
图17. 手术医院出院记录1。
图18. 20250407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出院记录2。
出院记录上没用的信息太多,而真正有价值的不多,中国现行的病历记录方式和内容,对于临床科研是毫无价值的。
图19. 20250421术后不到一个月,手术医院门诊病历。
图20. 20250506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病历。
图21. 20250603常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病历。
就这个病例,我个人说一下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也欢迎各位医生及患者进行讨论和拍砖。投稿的患者也希望我能就她的病例讨论一下,我的意见也不一定符合她的需求。
1.患者术前的病情到底有多严重?而必须要开刀?
根据患者的自述,腰椎间盘突出病史长达八年。2025年初,左脚开始麻木,走路越走越胀麻难忍,腰痛反复发作。针灸、膏药、中西药治疗无效。三月,便秘,依赖乳果糖;小便无力断断续续。三月底磁共振检查后,四月病情进行性加重:左腿酸胀脚麻腿沉,腿脚冰冷刺骨。
从患者的自述来看,病史已经很长,各种保守治疗的方法都已经用过,但自2025年年初开始进行性加重,且入院前近1个月大小便出现障碍。我猜测,三月左右患者可能有过推拿牵引按摩等不当治疗方法,否则不应该这么快加重,且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在患者的描述中,并没有说入院前她当时能走多长距离,就是咱们通俗讲的间歇性跛行,按照该患者如此长的保守时间,以及各种方法的使用,她是不得以而住院的,否则不会听医生说手术就住院的,而且我也相信,曾有其他医院的医生建议所谓的传统的切开,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但该患者迷信了微创,所以住院。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我在门诊每当给患者说应该需要住院手术的时候,他们首先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手术是不是微创?
我回答:我的技术很微创,但我不做椎间孔镜之类的手术。
然后患者会问:手术有没有危险?
我回答:肯定有危险,就看你的命好不好了。跟坐车出车祸的概率差不多。
患者会问:那手术有啥危险?
我回答:不死就瘫。这是概率问题,我手里有死过患者,也有瘫痪过患者,概率千分之几。
回到这个患者,从患者的自述来看,左足感觉减退,大小便功能改变,超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无效,是有明确的手术适应证的。
再看看手术医院的出院记录中的描述:
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麻木1月,没有其他描述,不好判断入院记录中,是否像患者那样写的更详细一些。在查体中,患者双下肢肌力感觉正常,会阴部感觉是否有问题没写。唯一的阳性体征就是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中,腰椎MRI检查写的是:L4/5椎间盘突出,部分脱出可能,椎管狭窄,腰5/S1椎间盘轻度突出(中央型)。 腰椎CT扫描:L4/5、L5/S1椎间盘突出(L4/5中央型,左侧神经根型),伴L4/5、L5/S1水平椎管狭窄。
术中所见:神经根腹侧后纵韧带膨隆伴髓核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明显。
在手术前的门诊病历、入院记录以及辅助检查中,根本看不出该患者的病情到底有多严重,没有明确的神经损伤表现,没有明确的疼痛程度的描述,没有对患者工作和生活有多大影响的描述。没有对如此严重的突出和椎管狭窄以及骨化进行描述,没有对此等骨化手术难度的表述和体现。
我相信,术前谈话内容里,肯定都很全面,生命危险,瘫痪,大小便失禁,手术效果不好甚至会有加重肯定都有谈到。但从入院前门诊病历、出院记录和片子所有资料来看,给人的感觉就是:
突出很大,所以手术了。
如果这个病人是我的病人,如果她真的如病历中所记录的这些症状和查体所见的话,我是不会给她做手术的。即使是突出很大。我不会只看片子做手术的。
患者的症状、体征、片子必须与我的判断相符合,才能手术。
医生的懒惰,没有详细询问病史,没有详细的查体记录,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风险。
2.这个患者的手术到底该不该手术?手术原则有问题吗?
我个人认为,这个患者是需要手术的,手术原则没问题。从该患者自己描述的内容来说,患者实际上已有明确的神经损伤表现,以及马尾神经损伤表现,只是手术医生并没有认真给患者查体,没有认真做病历记录,所有病历文字记录都是模板拷贝粘贴似的,放在任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历中都是可以的,没有体现出个体化的病情。
3.这么巨大且已钙化的突出的椎间盘是否必须要切干净?
椎间盘是不可能百分百的切除干净的,即使是我们直视下做椎间盘切除术。手术的目的主要是解除压迫,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避免神经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保本是基本要求,当然虽然保本是基本要求,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手术都能保本,手术风险就在于有些手术可能不但不能保本,甚至会有加重的可能,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就像出门就有可能遇到车祸一样。
但是,既然手术,就应该努力尽可能的将已突出并钙化的椎间盘切除,力所能及的切除,不能强求。
我经常给患者举例子:回家找个西瓜,然后在西瓜上开一个小口,然后用这个小口能塞进去的勺子掏瓜瓤,看看能掏出多少瓜瓤。然后再找个西瓜,同样在西瓜上开个小口,在此口中插一个同样口径的PVC管子,管子大概7-10公分长,相当于人背部皮肤、肌肉到椎管内的深度,然后再用小勺通过此PVC管子去掏瓜瓤,全家人都可以试试,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谁掏的瓜瓤多,看看哪个瓜的瓜瓤会被掏出的更多。
所有的手术,医疗原理,都不复杂,现实中有太多的实例可以让患者有更好的理解。
所有的各种字母缩写技术,最终目的就是切除椎间盘,解除神经压迫,没啥神秘的。
4.此病例,术前、术中是否有神经损伤表现?
根据患者自述,术前即已出现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但大小便尚可自解,但术后2个月时行走500米需挪动半小时,大便术后半个月勉强恢复,小便无力整整折磨了2个月才稍有好转。 术前患者大小便功能不好了,术后大小便功能较术前有所变差,说明术中的牵拉有可能会加重原有神经损伤的,此后该神经功能损害逐渐恢复,说明此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
5.对于此病例,下一步该怎么办?
如果该患者间歇性跛行小于500米,如果查体有明确的神经损伤表现,我会建议翻修手术,患者自述可持续行走2000步,所以,暂不考虑翻修手术。如果有夜间痛,静息痛,固定姿势痛,活动后缓解,我会建议其查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和骨标志物化验检查,如果有这种疼痛模式或者骨密度T值降低,我会按照骨质疏松进行治疗。
6.外科手术是否如流水线一般?
说实话,虽然这话很难听,对于外科医生,或者是内科医生,所有的病患,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作,对待每一个工作,如果真如流水线上的工人那样,机械性的操作也就简单了,问题是这个流水线上的工作,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所以,流水线上的工人随时都有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和操作,而且流水线上的“作品”还都有各自的特殊需求和不同的状况,因此,虽然是流水线,但作品的质量并不完全一样。流水线上的工人和“作品”还要不断的对话和沟通,达到统一才能操作下一步的动作。现在要求缩短住院日,很多检查都是入院前完成,住院时间很短,医患之间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沟通,医生不是保姆,不能回答患者所有的问题。就像我,只跟患者和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有决定作用的家属谈病情,与患者其他的七大姑八大姨拒绝谈话和提供咨询服务。
7.微创就是未来?
确切讲,能给医生和医院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才是未来。不说别的,就看看这几年所谓的脊柱微创技术冒出来了多少英文缩写词,就知道变种有多大,所谓的技术选择越多,也说明越没有意义。如果有人愿意的话,可以去认真研究一下近10年来,那些微创脊柱大咖们的讲课,就可以看到哪些技术是赚钱的,他们推荐的技术是如何变化的。医生和医院越是宣传的技术,就是他们希望推广和赚钱的技术。
8.微创手术是阶梯治疗的一环吗?
现在很多微创圈的医生,在学术会议上,在网络宣传和科普的时候,阐述一种观点,就是微创手术是介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中间的一个环节,是手术的一个环节,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就做微创手术,如果微创手术效果不好,就开刀做“大手术”。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为自己手术效果不好做开脱措辞。手术有分期手术一说,但没有阶梯手术这一说,所有的手术,都应该当作是终末手术,微创手术的手术适应证应该与“传统”切开手术的手术适应证是一样的。不能因为所谓的微创而扩大手术适应证。美国AAOS和NASS推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循证诊疗指南中,也提到各种治疗措施,没有证据证明微创手术治疗远期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治疗。现在网络中有很多所谓的”无创”、”微创”、”无微创”这种措辞,都不过是宣传医生创造出来忽悠患者找他们去做手术的。各种新名词在口,各种自己创新技术应用者,实际上就是为了获客。在西医的发展历史和在外科手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医生真正的创新发明和以中国人命名的技术并不多。我们在抄袭,但就是这种抄袭,还经常抄歪,他们把这种歪了的抄袭称为“改良”,不信,你们可以网上查查以“改良某某技术的应用”的相关文献,看看多不多。很多年前,我曾经听过上海一位整形科教授的讲课,在美容整形圈子里,他们不把患者叫患者,他们称之为客户,如果客户来咨询,必须3分钟之内让客户做出做手术的决定。如果3分钟内不能说服客户做美容整形手术,那么这个机构就很难生存,人家叫这个为黄金3分钟。
9.所有的手术,都应该告诉患者手术的风险,告诉患者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也许谈话间就有可能会发生脑出血,心梗啥的,这是命里的事情,跟医生与患者谈话无关的。 如果一个医生一辈子手里没有死过患者,没有治坏过患者,那就不可能成为好医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医生的成长和成功是建立在血淋淋疾病、血淋淋的失败和死亡这个非常现实的基础之上的。
10.这是写给所有患者的:
你就是个普通人,得的是很普通的疾病,就别想着找全世界最好的医生给你看病,就找当地医院很普通的擅长普通病种的医生给你看病,不会有错的。所有宣传世界第一,全国第一,某省第一,都是因为缺病人。
所有的宣传,都是为了获客,这是商业行为。
11.医生自己最擅长的,且靠这个技术吃了一辈子医疗饭的技术,那就是最好的,对于那些频繁更换技术的,那些经常宣传创新技术的医生,躲远点,没坏处。
12.当一个医生给你说,他所有的手术都百分百成功,患者百分百的满意的时候,你应该尽可能的远离这种医生,因为他撒谎了,不敢给你讲他失败过的病例。特别是那些说这个手术就是小手术,轻松加easy的时候,赶紧走人,离开这种医生。当一个医生满口新名词,满口他自己的创新技术,要给你手术的时候,也赶紧走人,因为他想把你唬住,留下来在他那里开刀。
13.不要咨询太多的医生,咨询的越多,医生的谈话就会越模糊,越无助于自己决策的。自己的病,自己的命,自己做决定,没有哪个医生会替你做决定的。以前还有可能,现在的世道,不会有医生替你做决定的。
14.看病就像出门旅游,外出吃饭一样,别想的那么复杂,出门有可能会遇到车祸,外出旅游有可能会遇到天灾人祸,外出吃饭有可能会吃成食物中毒,或者拉肚子等。
来源:骨科马真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