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3年,法国商人米拉向上海租界公董局提出在上海经营人力车交通运输业的申请,1874年获批,他从日本购进300辆人力车投放在上海租界区内使用,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黄包车 。
1873年,法国商人米拉向上海租界公董局提出在上海经营人力车交通运输业的申请,1874年获批,他从日本购进300辆人力车投放在上海租界区内使用,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黄包车 。
随着上海工商业发展,市民和外来人口增多,黄包车因其稳妥安全和舒适,逐渐取代小车成为上海主要交通工具,数量不断增加,1878年增至2000辆,至19世纪初已突破1万辆 。
19世纪80年代,租界当局通令将人力车外包铁皮改为外包橡皮;出口通公司率先改用钢丝胶带充气轮,1914年上海上万辆人力车全部完成改装,行驶更加轻巧、平稳 。
黄包车不仅在上海发展迅速,还传播到中国其他大城市。1906年引进到成都,1916年济南开始出现黄包车,1921年徐州也有了黄包车,民国初年已风靡京津沪和广州、武汉等大都市 。
黄包车公司兴起,车夫数量激增。最鼎盛之时,上海城中有十万黄包车夫,养活了近二十万人,成为近代上海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
1908年以后英商和法商经营的有轨电车出现,虽初期乘车人少,但对黄包车行业仍产生了冲击。1934年,公共租界内开始针对人力车行业改革,但未能起到为车夫谋福利的效果,最终不了了之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认为黄包车妨碍机动车辆通行,决定加以取缔,后改为抽签方式逐步淘汰。1946年公布实施方法,规定每年淘汰一定比例,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尚余5000余辆 。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有计划地帮助黄包车工人分批转业,至1956年将上海最后一批黄包车784辆予以淘汰,黄包车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
在现代社会,多个地区的景区周边黄包车重现,如杭州西湖周边、沈阳故宫门前等,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交通工具,供游客体验,代表着一种传统,让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内涵 。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