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除祈福外,返璞归真拥抱大自然才是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06:37 1

摘要:“清明”成为传统节日概始于周代,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从唐代以后,人们就把“祭祀祖先”和“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因此,有的地方还把“清明节”称之为“寒食节(只吃冷食)”“禁烟节”(不准动烟火),有了“寒食清明”的说

“清明清明,气清景明”,“清明清明,即气清水洁净”。清明的意思就是“清淡明智”。

《历书》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图片01):清明节

“清明”成为传统节日概始于周代,现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从唐代以后,人们就把“祭祀祖先”和“郊游扫墓”活动,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因此,有的地方还把“清明节”称之为“寒食节(只吃冷食)”“禁烟节”(不准动烟火),有了“寒食清明”的说法。

清明除了荡秋千和踢足球外,还可以放风筝,拔河比赛,打磁粑等。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这是清代孔尚任写的在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

清明,这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

图片02):清明时节雨纷纷

每当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之际,人们便迎来了这个特殊的节日。清明时节,民间流传着众多古人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本期图文,我们就以“清明”为话题,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清明”的相关知识。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扫墓祭祖本是寒食节的重要内容,唐宋以后民间将“扫墓祭祖”融入清明节之中,成为清明节最为核心的民间传统习俗。

图片03):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

人们会在这个日子里(或清明节前几天),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前往先人的墓地,进行祭拜和扫墓。民间称“上坟”。

他们铲除杂草,培添新土,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或者“清明吊子”民间称“纸漂”或“标祀”,表示有人祭祀过),再将纸 钱(祭祀品或粗糙的纸)焚 化,以此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

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更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体现。

由于山野上荒草丛生,上山祭祀易引起不必要风险,所以现在多改为在家祭祀或者电子板祭祀,把“扫墓祭祀”融入网络文明祭祀。

图片04):清明节美食

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比如桃花李花梨花都已吐蕾或者盛开,传统的粮食作物,也是在清明时节前后10天择机播种,辣椒甘蓝等蔬菜作物也在此期间育苗或者直播。

踏青郊游成了人们清明时节农闲之余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踏青,古时称探春、寻春,意为春日郊游。

人们结伴而行,或举家出游,到郊外赏花、观景、野餐,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图片05):清明美食

这一习俗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传说始于先秦时代,也有说始于魏晋。至唐宋时期尤为盛行。《旧唐书》中有“昆明池踏青”的记载。

踏青不仅能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还能增进亲情和友情,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除户外踏青之外,人们还可以在清明节前后,在户外踢足球(古时候称“蹴鞠”),或者“拔河比赛”(古时候称之为“牵钩”或者“钩强”),始于春秋时期的军旅运动。

图片06):清明既是春的序章又是思念篇章

清明节期间,古民间人们还有插柳戴柳的习俗。因为柳树为春季应时的嘉木,得春气之先,是生命力的象征。

人们会折下嫩绿的柳枝,插在屋檐下或把柳枝圈成帽子戴在头上,以此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插柳戴柳的习俗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还有的说是为了辟邪驱鬼。但更多的说法就是杨柳可以“辟邪驱鬼”。

图片07):清明祭祀

自古以来,杨柳就被视为“驱邪避祟”的象征,清明祭祖扫墓在民间习俗看来,就会有“邪祟”出现。为了防止“邪祟”侵扰,人们就想到了用“杨柳枝”来“著户”或者“戴柳于首”的办法来驱赶“邪祟”。

而此时正值“柳色青青柳叶齐”“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春之景,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之为“柳节”,民间就有了“折柳”“戴柳”“插柳”“射柳”等关于“柳”的习俗。当然最流行的还是“插柳”与“戴柳”。

所以,“忽见家家插新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宋代有诗人劝告世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说的就是大家都去折柳,以致柳树枝条上的“柳”都折尽了,无“柳”可折了。

图片08):清明“气清景明”

北魏《齐民要术》中载:(寒食节)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唐代韩翃在《寒食》中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都是说的“寒食节”与“柳”的关系。

无论哪种说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因为柳树生命力顽强,插在哪里都能成活,这也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坚韧和乐观。

放风筝融入现代生活,是清明节期间另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但在古代,“放风筝”却是一种户外的“祈 福”活动。

图片09):清明时节

风筝,古称纸鸢、鸢儿,是一种用竹篾和纸张制成的玩具。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或祈福的话语(特别是人们在生了疾病而久治不愈时,人们那种期盼尽快恢复健康生活的祈盼或祝福用语),然后放飞到天空中。当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时,人们相信自己的心愿也会随着风筝一起实现。

此外,古人放风筝还有祈福去秽的传统。古人认为,将病况写或画在风筝上,在“风筝”飞至高空时,再把风筝拉线剪断,飞走的风筝就会带走灾病和秽气。

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求,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图片10):清明时节门楣插柳

荡秋千是清明节期间民间又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活动。

秋千,原名千秋,最初的“秋千”只有2根绳索,是人们“荡”起来取高处物品的一种技巧方式。后来改为一种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制成的设施,以供人们闲暇时游乐之用。

起初“荡秋千”只限于宫庭的膑妃们使用游乐,被“领导们”称之为“半仙之戏”。后来流行于民间。人们坐在秋千上,会随着秋千的飘荡起伏而欢笑。后来由于“避讳”千秋万岁,由“千秋”改为“秋千”。

图片11):清明湖光山色

荡秋千不仅能让人们享受到欢乐和刺激,还能锻炼身体和培养勇敢精神。

这一习俗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活动,后来逐渐传入中原并流行起来。荡秋千的欢乐声,成了清明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以上这些民间习俗外,清明节期间还有吃青团、煮五彩蛋、斗鸡、射柳等传统活动。这些习俗各具特色,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图片12):清明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和缅怀,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清明节成为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节日。

来源:清江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