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4年,一支日本军队跨海登陆台湾,向原住民部落发起进攻。这场看似“为琉球渔民复仇”的战争,背后竟藏着一个法国裔美国人的野心——他亲手为日本写下扩张剧本,将台湾、琉球、朝鲜乃至中国大陆,都划入日本的“帝国蓝图”。
1874年,一支日本军队跨海登陆台湾,向原住民部落发起进攻。这场看似“为琉球渔民复仇”的战争,背后竟藏着一个法国裔美国人的野心——他亲手为日本写下扩张剧本,将台湾、琉球、朝鲜乃至中国大陆,都划入日本的“帝国蓝图”。
他的名字,叫李仙得(Charles Le Gendre)。一个南北战争中的美国英雄,如何成了日本侵略亚洲的“军师”?
今天,我们揭开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暗线。
01— 从美国英雄到“台湾通”
李仙得出生于法兰西王国罗讷省乌兰,是法国雕塑家让-弗朗索瓦·勒让德-埃拉尔的儿子。1854年通过与美国人结婚搬到纽约,并归化美国国籍。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李仙得协助招募纽约第51志愿步兵团。
1864年5月6日,李仙得在格兰特将军领导的莽原之役中身受重伤,被子弹伤及左眼及鼻梁。1864年10月退伍、1865年3月授勋为陆军名誉准将。
1866年7月13日,李仙得受任命为美国驻厦门领事。
1867年,一艘美国商船“罗发号”在台湾海域触礁,幸存的船员误闯原住民领地,惨遭杀害。时任美国驻厦门领事的李仙得,奉命处理此事。
李先得先到福州要求闽浙总都提供帮助。总都将他推给了台湾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在了解情况后,一再推诿,最后竟说“番地无权管辖”。
最终,李先得深入台湾南部,与土著酋长卓杞笃谈判,签下《南岬之盟》,在台湾的长期活动,让李仙得成为了一名“台湾通”。
同时,也让李仙得发现一个惊天漏洞:清朝官员竟以“土牛线”为界,声称对原住民地区“无权管辖”。他立刻意识到,这片“无主之地”是扩张的绝佳跳板。
下图中红色线即大致的汉人和生番的活动范围界线:“土牛线”。
“若列强不占,必有人捷足先登!”他在笔记中写道。然而,美国政府对台湾兴趣寥寥,李仙得的野心无处安放,直到他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日本人……
02— 投奔日本:献上“番地无主论”
1872年,李仙得赴阿根廷任职途经日本横滨,偶遇明治政府外务卿副岛种臣。
彼时的日本,正为明治维新后的扩张焦灼:国内武士阶层动荡,急需对外转移矛盾。
李仙得向副岛献计:“台湾番地不属中国,乃无主之地。日本出兵,名正言顺!”他还送上亲手绘制的台湾地图和攻略:“只要两千兵力,台湾唾手可得!”
上图为李仙得所绘的台湾地图
这份“番地无主论”,正中日本下怀。明治政府当即聘李仙得为顾问,他从此穿上和服,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洋军师”。
琉球渔民在台湾遇害的事件,成了绝佳借口。
面对日本以此指责清政府,而清政府则回答:“生番系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无能又愚昧的清政府,进一步强化的日本侵略台湾的决心。
03— 1874年,日本第一次海外用兵
1871年12月,琉球船只于台湾南部触礁,船员登岸后被番地牡丹社高山族人所误杀。琉球当时为中国属地,在李仙得策划之下,日本却声称为其领有,借口保护“属民”,策划侵略中国台湾。
1874年,日本以“保护琉球人”为由,出兵台湾。李仙得全程操盘:偷梁换柱,将琉球渔民遇害与日本“主权”挂钩,声称琉球是日本领土。绕过国际法限制,通过租用外国船只、雇佣欧美军官,拼凑出一支“国际雇佣军”。清廷得悉后,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福建布政使潘蔚为帮办,前往台湾部署军事,加强海防。
日军后援不继,又遇恶性疟疾流行,经英国公使威妥玛出面“调停”,与清政府签订《中日台湾事件专约》,给日本政府白银50万两,作为“抚恤”及在台湾修路、建屋等补偿。日军于同年十二月撤军。
这场“牡丹社事件”,是日本近代首次海外军事冒险。李仙得不仅让日本尝到了殖民甜头,更埋下了日本吞并琉球、染指朝鲜的伏笔。
50万两白银的赔款看似“息事宁人”,实则让日本看穿清朝软弱:“原来中国如此外强中干!”更致命的是,条约中“日本国被害难民”的表述,竟被日本曲解为“清朝承认琉球属日”!
5年后,日本吞并琉球,改为冲绳。
04— 帮助日本绘就“帝国”蓝图:台湾、朝鲜、中国三步走
李仙得为日本制定的战略,远不止一场台湾战役:
吞琉球、台湾:形成对中国的半圆形岛链包围圈。
占朝鲜:提议扶持亲日政权,“朝鲜若归附,可制衡中国与俄国”。
裂中国:在《进步的日本》一书中,他预言“中国必将解体”,怂恿日本趁势瓜分。
他甚至建议明治天皇:“欲取中国,先控满蒙!”
几十年后,日本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李仙得的“岛链第一环”就此合围!
李仙得临终前将自己“岛链理论”的衣钵传给同僚约翰·福斯特(John W. Foster),此人正是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的外祖父!
1907年,19岁的杜勒斯随福斯特参加海牙会议,首次接触“岛链”概念。
1951年,他正式提出“第一岛链”战略,锁死中国出海通道——祖孙三代的谋划,终于浮出水面!
阴魂不散的“岛链”理念至今仍然深深的影响着美国的亚太战略。
05— 最后的野心:在朝鲜的末路
1890年,60岁的李仙得再赴朝鲜,成为高宗皇帝的顾问。他试图复制“台湾经验”,帮朝鲜改革内政、制衡清朝,却低估了列强的缠斗。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不再需要“洋顾问”,他一生的谋划沦为泡影。
上图为李仙得在韩国首尔的墓碑
1899年,李仙得病逝汉城。墓碑上刻着法文名字,埋葬着他以“美国人”、“日本人”、“朝鲜顾问”多重身份搅动东亚的往事。
来源:风声雨声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