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6年深冬的长沙城,一场震动三湘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亲笔写下的挽联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情谊。当“又弱一个”的悲叹穿越时空,今天让我们还原这位被毒杀的“革命先锋”罗宗翰的传奇人生。
毛泽东挽罗宗翰手迹
1926年深冬的长沙城,一场震动三湘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亲笔写下的挽联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情谊。当“又弱一个”的悲叹穿越时空,今天让我们还原这位被毒杀的“革命先锋”罗宗翰的传奇人生。
1913年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岁的毛泽东与同窗罗宗翰相遇。这对相差一岁的热血青年,在“修学储能”的校训下,开启了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深厚友谊。
在杨昌济、徐特立等名师影响下,两人共同经历了:1918年组建新民学会,成为湖南最早觉醒的进步团体;1919年领导“驱张运动”,迫使军阀张敬尧下野;1920年共同执教一师附小,秘密传播革命火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毛泽东1921年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这个被称为“共产主义萌芽摇篮”的机构时,罗宗翰不仅担任教员,更在校刊《新时代》上连续发表《中国实业改造论》等振聋发聩的文章。
在现存档案中,罗宗翰至少有三重特殊身份:教育革新者:从自修大学到湘江中学校长,他践行“平民教育”理念;工农运动推手:1926年任省建设厅秘书期间,推动成立30余个行业工会;地下联络枢纽:据《湖南党史》记载,他多次为中共湘区委员会传递机密文件。特别在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罗宗翰通过水路秘密运输的6000斤粮食,解救了被困的粤汉铁路工人,这段往事至今仍在长沙老码头流传。
1926年10月13日,北伐军光复武汉的捷报传来之际,长沙同仁医院却传来噩耗。时年33岁的罗宗翰在治疗伤寒时,被混入砒霜的中药夺去生命。法医档案显示,药渣中检出超致死量30倍的砷化物。
时至今日,湖南党史研究室仍将此案列为“民国十大悬案”之一。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位被誉为“湘江之鹰”的革命者,倒在了北伐胜利的前夜。
追悼会上毛泽东的那副挽联,每个字都暗含深意:“羡哲嗣,政教长才,竟成千古”——既赞叹其作为教育家、政治家的才能,更暗指培养革命火种的事业永存;“叹吾党,革命先锋,又弱一个”——“吾党”二字意味深长,此时距中共五大召开仅剩半年,毛泽东已预见革命道路的艰难。
当我们翻开泛黄的《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罗宗翰在1920年7月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教育救国当如春风化雨,非雷霆手段不能醒世”。这种将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相结合的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长沙清水塘22号毛泽东故居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方缺角的砚台。据管理员介绍,这正是两位青年才俊当年共同编撰《湘江评论》时所用,墨迹深处,依稀可见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热血与理想。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