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历程与启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14:42 2

摘要:短短数周内,欧洲各帝国纷纷卷入战争漩涡,最终将全球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拖入了一场空前浩劫——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一场导致近2000万人丧生、世界秩序彻底重构的悲剧。

1914年夏,一颗子弹在萨拉热窝街头呼啸而过,击穿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的脖颈,也击穿了欧洲表面维持的和平。

短短数周内,欧洲各帝国纷纷卷入战争漩涡,最终将全球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拖入了一场空前浩劫——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一场导致近2000万人丧生、世界秩序彻底重构的悲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偶然爆发,而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争霸的最终结果。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完成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瓜分,后起的德国却只分得有限殖民地。

当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时,它强烈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公开宣称“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帝国主义国家间形成了两大敌对集团。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与俄国签订军事协定;1904年和1907年,英国分别与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

至此,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和以英法俄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正式形成,欧洲大陆被分割为两个武装阵营。

英德矛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两国在殖民地争夺、海军军备竞赛和欧洲霸权问题上展开全面竞争。

德国四次扩充海军,英国则提出“2:1原则”——德国造一艘军舰,英国就造两艘。到1914年,英国拥有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双方海洋霸权的争夺已白热化。

1. 西线战场:堑壕战的残酷僵局

战争初期,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通过中立国比利时迅速进入法国,企图先击败法国再转向俄国。

但在1914年9月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法英联军成功阻止了德军进攻,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随后开始挖掘堑壕,形成了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的漫长战线,西线战事陷入僵持。

1916年,战争进入消耗战阶段。2月21日,德军发动凡尔登战役,企图“让法国人流尽鲜血”。战役持续近10个月,法军伤亡超过16.1万人,德军损失约14.2万人,这场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见证了人类战争的残酷性。

为减轻凡尔登压力,英法联军于1916年7月发动索姆河战役。在战役第一天,英军就遭受了19240人阵亡的惨重损失。

整个战役结束时,英军伤亡总计达42万人。战役中,坦克首次被投入使用,标志着战争形态的重大变革。

2. 东线与其他战场:流动的战争

东线战事相比西线更为流动。德军和奥匈帝国军队与俄罗斯军队展开激烈交锋。

虽然俄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国内经济和政治问题,战局逐渐对同盟国有利。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退出战争,东线战事告一段落。

战争还在意大利、巴尔干、中东和非洲等地进行。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与俄军在高加索地区、与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展开激战。

海战方面,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附近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英国海军虽损失更多军舰,但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北海,保持了制海权。

3. 美国参战与战争结束

1917年4月,美国因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对德宣战,给协约国注入了新的力量。美国参战不仅提供了大量兵员和物资支持,也在战略上改变了战争平衡。

1918年,协约国发动“百日攻势”,全线反攻。8月8日的亚眠战役中,英法联军一天内推进7英里,使德军阵脚大乱。德军将领鲁登道夫称此为“德军最黑暗的日子”。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空前的人类灾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死于战场的约1000万人,受伤约2000万人;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战争还导致疾病流行和饥荒蔓延,平民死亡总数达649.3万人。

具体到各国,协约国总士兵阵亡人数为5,497,600人,同盟国总士兵阵亡人数为3,382,500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整个一代欧洲年轻人的丧失。

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划分世界格局。德国被迫承担全部战争责任,失去1/8领土,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奥匈帝国彻底解体,分成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奥斯曼帝国终结,失去了4/5的领土。

这一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但由于它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基础上的,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各种矛盾。

2. 世界格局的变化

战争导致欧洲四大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的终结。即使是取胜的英国和法国,国力也大为削弱,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动摇。

美国实力大增,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世界金融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日本也通过战争增强了实力,海军力量仅次于英美。

3. 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战争催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传播,多国成立了共产党或共产主义组织。

战争也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爆发了广泛的反殖反帝斗争,如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年阿富汗获得独立,朝鲜爆发反抗日本统治的民族大起义等。这些斗争为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但它留给我们的教训仍然深刻。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频发现象,我们渴望和平,但对发生新的战争必须有充分准备。

当今世界,爆发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舞台上仍然十分活跃。

我国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不懈推进世界格局向更加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的方向演进。

在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活动的同时,要致力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要搞好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也要致力于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和平友好关系。

我们应高度重视国际上各种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言论,积极引导世界舆论向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要加强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争夺解释世界历史的话语权,批驳各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错误思潮。

正如古人所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必须铭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共同努力,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张顺洪,《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人民网,2014年08月08日

《一战教训与中美关系未来走向》,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9日

《張順洪:深刻認識一戰爆發原因和影響》,人民網,2014年08月08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度百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搜狗百科,2024年09月24日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编写,旨在提供历史教育信息,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