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叫李绍坤,村里人都认识他,他总是低着头种地,弯着腰插秧,皮肤黝黑,双手粗糙。
1994年,四川一位84岁的老人,安静地走了。
他叫李绍坤,村里人都认识他,他总是低着头种地,弯着腰插秧,皮肤黝黑,双手粗糙。
在所有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没有人想到,就是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怀里揣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直到他离世近20年后,2013年,央视一队编导,辗转找到他年迈的儿子,一段被岁月掩埋的真 相才浮出水面——
原来,李绍坤老人,曾是抗 日名将王铭章的贴身副官,是尸山血海里,背着将军遗体杀出重围的人。
这一切,连他的亲生儿子都不知道…
时间回到2010年。
作家田闻一出版《川军出峡》,第一次提到“李绍坤”这个名字。
书中写他是王铭章将军的副官,是滕县保卫战的亲历者,但那时,没人留意这个默默无闻的名字。
3年后,中 央电视台一位导演,偶然读到这本书,顿时震惊。
“一定要找到他!”导演反复强调。
几经周折,节目组找到了李绍坤的家,却得知老人早已在1994年去世。
而更令人心酸的是,他的儿子李名扬,对父亲的过往一无所知。
“我只知道父亲是个农民,话不多,腰板总是挺得直直的。”
他不清楚,父亲那挺直的腰板,是战场留下的印记。
节目组不甘心,又找到田闻一,通过田闻一99岁的父亲田伯,一段荡气回肠的往事终于被揭开。
老人耳朵已听不清,但思维清晰,说起李绍坤,他眼里有光。
“他是个英雄,只是从不说自己英勇…”
1938年3月,山东滕县,烽火连天,枪炮轰鸣。
日军矶谷师团4万余人压境,装备精良,飞机坦克大炮齐备。
而我方守军,只有王铭章将军率领的第 122师,清一色川军子弟,兵力仅3000,装备简陋。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死守,他们的任务,是拖住敌人,为台儿庄布防争取时间,这一守,就是3天半。
炮火轰炸不休,城墙坍塌,血肉横飞。
川军将士用身体筑成防线,一个个倒下,又一个个补上,打到最后一刻,城内活着的守军已所剩无几。
王铭章将军身边,只剩副官李绍坤等10余人。
日军步步紧逼,喊话要求投降。
王铭章凛然回应:“日本鬼子你们听着!
滕县是埋葬你们的第 一道坟墓;
台儿庄是第 二道;
徐州一线,就是你们的葬身之地!”
话音刚落,敌人疯狂扫射,将军和身边众人相继中弹。
倒下那一刻,王铭章将军,还用身体护了李绍坤一把,把他挡在尸堆之中,自己却再没起来。
枪声渐歇,日军开始清扫战场,凡是还有气的,一律补刀,直到深夜,敌人才退去。
李绍坤从尸体堆里爬出来,四周寂静得可怕,月光照着一地狼藉。
他找到王铭章将军的遗体,满脸血污,却神情安详。
“我就是拼了命,也要把师长送回去。”他心想。
他背起将军,一步步蹚出城外,路途遥远,方向不明,他一个人怎么走?
正在绝望时,远处一匹马踏夜而来——
是王铭章的坐骑,“雪里红”。
李绍坤抱着马脖子痛哭:“师长牺牲了…”雪里红仿佛听懂了,低头蹭他,眼里有泪。
他把将军遗体缚在马背上,本想让雪里红独自把将军驮回临城,可马儿死活就是不肯走,一直用头拱他,用鼻子蹭他,想让他上马一起走。
他翻身上马,紧紧抱住将军,“雪里红”长嘶一声,踏破夜色,奔向临城。
途中几次遇敌,全靠这匹战马机敏躲过,它认得路,识得险,通人性。
到达临城,22集团军总sī令孙震,亲自迎接,大力赞赏了李绍坤,可这位英雄却高兴不起来,他一心只想报 仇。
他心里只有恨,只有痛,战友全没了,自己却活着。
战争结束后,李绍坤回到四川,绝口不提往事,他像埋藏战场一样,埋藏了自己的功与痛。
生活艰难,他从不向国家伸手。
身边唯 一知情的,只有老友田伯,有时酒后,他才会喃喃自语:“为什么最后活下来的是我?”
每一次回想,都是揭开伤疤,藤县的血与火,成了他一生不愿触碰的回忆。
直到去世,他都没向家人吐露一个字,他选择平凡,就像从未英勇过…
这就是李绍坤的故事,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位隐藏功名的英雄,李绍坤用一生守护一个秘密,也守护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忠诚与信念。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
真正的高 贵,不在于被记住,而在于选择忘记;
真正的伟大,不在于被歌颂,而在于沉默守候。
李绍坤不是个例,如今的中国,还有很多像李绍坤一样的老兵,他们散落在田间地头、城市角落。
他们曾挺身而出,为国而战,却选择深藏功名,归于平凡。
有些人是因为谦卑,不愿居功;
有些人是因为岁月漫长,无人问津。
但他们的沉默,不该成为被遗忘的理由。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他们的记忆,比教科书更真实,比电影更震撼。
在他们真正老去之前,我们还能做点什么?也许我们能做的不多,但可以:
1、多听一听身边老人的故事
2、关注还在世的老兵帮扶项目
3、带孩子去看看抗战纪念馆
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对英雄的回应,你愿意行动起来吗?
英雄可以选择沉默,但历史不应选择遗忘。
每一位为国奋战的老兵,都值得被时代铭记,不是在他们离去之后,而是在他们依然老去的每一天。
来源:玥来玥好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