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治安问题频发的当下,不少人选择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试图为家庭安全加上一道“保险锁”。然而,你可能想不到,这看似出于安全考量的举动,一不小心就会踏入侵权的雷区,让本应守护安全的摄像头,变成窥探他人隐私的工具。
家门口摄像头:别让“安全卫士”变身“隐私窃贼”
在治安问题频发的当下,不少人选择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试图为家庭安全加上一道“保险锁”。然而,你可能想不到,这看似出于安全考量的举动,一不小心就会踏入侵权的雷区,让本应守护安全的摄像头,变成窥探他人隐私的工具。
生活中的侵权实例
现实生活中,因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引发的侵权纠纷屡见不鲜。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通报的案件中,被告人巫某某通过非法获取的监控摄像头账号及密码,入侵多部摄像头,并向会员提供实时监控画面牟利,致使众多家庭隐私被泄露。
邻里之间,因摄像头安装引发的矛盾同样突出。王先生在家门上及阳台安装智能猫眼等监控设备,对门刘女士认为该监控会记录自己的上下班规律、人际社交等情况,还能拍摄到私人生活画面,遂将王先生诉至法院。经审理,王先生的行为侵犯了刘女士的隐私权,法院判其拆除设备。还有在新野县,杨某为保障自家安全,在房屋后面安装摄像头,可该摄像头直接监控到邻居王某家院内。王某认为隐私权被侵犯,双方沟通无果后,诉至法院。经调查,法院认定杨某行为超出合理限度,侵犯王某隐私权,经调解,杨某于7日内调整摄像头方向 。
侵权行为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将于2025 年4月1日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第八条也指出,禁止在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第三十三条规定,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从摄像头安装的方式、角度和监控范围等方面进行判断。若摄像头能直接拍摄到邻居的人脸、门口人员来往情况,超出保护自身安全的必要限度,就存在侵犯邻居隐私的嫌疑。
如何避免侵权
为避免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时侵犯他人权益,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安装前先与邻居沟通,征得对方同意,并向物业报备安装位置,确保拍摄范围不涉及他人私密空间,仅限于公共区域和自家生活空间。其次,对拍摄内容履行保密义务,不随意传播。再者,选择非自动追踪类摄像头或关闭追踪功能,降低对他人生活的干扰。
当发现他人安装的摄像头侵犯自身隐私时,可先与对方友好协商,要求其调整或拆除摄像头。若协商不成,可向物业、居委会等反映,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本意是为了守护家庭安全,但我们不能在追求安全的同时,忽视他人的隐私权益。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合理安装、使用摄像头,才能让摄像头真正成为保护安全的“卫士”,而非侵犯隐私的“帮凶”,营造出安全且和谐的居住环境。
来源:科技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