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杂交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其结实率直接决定产量潜力的发挥。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等多因素影响,杂交稻常面临结实率不稳定问题,通过科学调控技术优化结实过程,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核心途径。
杂交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其结实率直接决定产量潜力的发挥。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等多因素影响,杂交稻常面临结实率不稳定问题,通过科学调控技术优化结实过程,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核心途径。
一、优化品种选择与播期搭配,奠定结实基础
品种与播期的合理匹配,可规避关键生育期的不利气候,为结实创造适宜环境。
1. 精准选用抗逆品种:优先选择经区域试验验证、抗高温、耐低温、抗倒伏能力强的杂交稻品种,如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问题,选用耐高温性突出的品种,减少灌浆期高温对花粉活力和子房发育的抑制。
2. 科学确定播插时间:根据当地气候规律,调整播期使杂交稻抽穗扬花期避开高温(日最高温≥35℃)、低温(日平均温≤20℃)和连阴雨天气。例如华南双季稻区,早稻可适当早播,避免5月下旬高温;晚稻则延迟播期,避开9月下旬低温冷害。
二、强化水肥管理,构建合理群体与营养体系
水肥管理是调控杂交稻群体结构、保障养分供给的关键,直接影响光合产物积累与向穗部的转运。
- 科学施用肥料:采用“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的施肥策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氮、磷、钾复合肥,满足前期生长需求;分蘖期早施氮肥,促进有效分蘖形成;抽穗前7-10天,根据群体长势适量施用穗肥(以钾肥为主,搭配少量氮肥),增强光合效率,减少颖花退化。同时,补充微量元素,如在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 精准调控水分:分蘖期保持浅水层,促进分蘖发生;分蘖后期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避免干旱影响花粉散落与受精;灌浆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养分吸收与转运,防止早衰。
三、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结实期损耗
病虫害会直接损伤杂交稻穗部、叶片和根系,导致光合能力下降、养分流失,严重影响结实率,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
1. 农业与物理防治:合理轮作,减少田间病原菌和虫源积累;清理田间杂草和病残体,破坏病虫害生存环境;利用杀虫灯、性诱剂诱杀稻飞虱、二化螟等害虫,降低虫口基数。
2. 科学化学防治:针对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在破口前3-5天喷施对应的杀菌剂(如三环唑、井冈霉素);针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在幼虫低龄期或成虫盛发期,选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如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避免在抽穗扬花期过量用药,减少对花粉和传粉昆虫的影响。
四、改善田间微环境,辅助提升结实效率
通过田间管理措施优化微环境,可缓解不利气候对杂交稻结实的影响,提升受精成功率。
-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种植密度,常规杂交稻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2株,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减少田间湿度,降低病害发生风险,同时避免群体过密导致光合竞争激烈,影响穗部发育。
- 人工辅助授粉:在抽穗扬花期,若遇连续阴雨或风力较小天气,可在上午9-11点(花粉活力较强时),用竹竿或绳索轻拨稻穗,促进花粉散落,提高异花授粉成功率,尤其对花粉量较少的品种效果显著。
杂交稻结实率的提升是系统工程,需将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技术协同应用,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动态调整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杂交稻的产量潜力,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