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是什么意思?《语文》课本也错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00:18 1

摘要:这是辛弃疾(1140—1207)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词激越悲壮、豪气冲天,是辛词及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语文教科书中的保留篇目。现行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即选有此词。在课本的注释中,“梦回”被解释为“梦中回到”,这是错误的。在唐宋时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1140—1207)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词激越悲壮、豪气冲天,是辛词及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语文教科书中的保留篇目。现行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下册)》即选有此词。在课本的注释中,“梦回”被解释为“梦中回到”,这是错误的。在唐宋时期,乃至近现代,“梦回”通常是“从梦中醒来”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回”通常是“回到”、“回来”、“回去”等义。但在古代汉语中并非如此。《说文》:“回,转也。”《类篇》:“回,转也,绕也,曲也。”。“回”的古文字形就像是水流回旋的样子,本义是“旋转”。《荀子》“水深而回”中的“回”即为旋转之意。后来才引申出“还”、“回来”、“回到”、“回去”等义。

“梦回”,就是从梦境转到(现实),亦即从梦中回来,也就是从梦中醒来。在唐宋诗词中,“梦回”均为此意。

高适(704—765)《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曰:“人幽宜眺听,目极喜亭台。风景知愁在,关山忆梦回。只言殊语默,何意忝游陪。连唱波澜动,冥搜物象开。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檐外长天尽,尊前独鸟来。常吟塞下曲,多谢幕中才。河汉徒相望,嘉期安在哉。”此中的“梦回”之意就是从梦中醒来。“关山忆梦回”为倒装句,实为“梦回忆关山”,意思是:梦醒之后忆起关山之外的戍边之事。这可能是“梦回”这个词语的出处。

柳宗元(773—819)《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有句:“顷天师亟欲归,三人下若旋风,忽悟若醉中梦回尔。”此中“梦回”,意即梦醒。《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又云:“梦一道士赤衣乘龙,诣中宣,言此镜乃水府至宝,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中宣因问姓氏,但笑而不答,持镜而去。梦回,亟视箧中,已失所在。”此文中的“梦回”,涵义更为明显。

辛弃疾另有一首《玉楼春》,其词曰——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这首词中的“梦回”显然也是“从梦中醒来”的意思。

在宋人诗词中,“梦回”常有出现,其意均为“从梦中醒来”。例如——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只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记得当初,翦香云为约。甚时向、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共酌。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博。

——柳永《尾犯》

缕金裙窣轻纱,透红莹玉真堪爱。多情更把,眼儿斜盼,眉儿敛黛。舞态歌阑,困偎香脸,酒红微带。便直饶、更有丹青妙手,应难写、天然态。 长恐有时不见,每饶伊、百般娇騃。眼穿肠断,如今千种,思量无奈。花谢春归,梦回云散,欲寻难再。暗消魂,但觉鸳衾凤枕,有余香在。

——欧阳修《鼓笛慢》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明朝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

——苏东坡《谒金门》

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水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秦少游《南歌子》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李清照《浣溪沙》

这样的用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宋末元初诗人林景熙(1242—1310)有一首七言绝句的题目就叫《梦回》,其诗曰:“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显而易见,题目及诗文中的“梦回”均为“梦醒”之意。

古籍文献中,笔者未见对“梦回”作出具体的解释,但在现当代文献中却不乏其例,比如——

在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中,“梦回”就被明确解释为“梦醒”,并译全句为:“一梦醒来,只听得各个营房里接连不断地响起了号角声。”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唐宋词选译》未对“梦回”这个词作出解释,但在“译诗”中与“梦回吹角连营”对应的一句为:“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显然是把“梦回”理解为“从梦中醒来”。

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唐宋词选注》亦称:“这句指出从醉梦中醒来,回忆起梦里所听见的即:起义军营里响起的接连不断的号角声。”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唐宋词选析》也明确注释“梦回:梦醒”。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辛弃疾《破阵子》的赏析文章也说:“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

巴金(1904—2005)散文《静夜的悲剧》中有这样几句:“有时我午夜梦回,竟然觉得我在滴血,或者我的生命跟着水在滴。”此中的“梦回”显然也是“梦醒”之意。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也把“梦回”解释为“从梦中醒来”,所举的用例包括辛词《破阵子》。

“梦回吹角连营”的意思是: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各个军营中的号角声此起彼伏。及至下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乃至下阕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都是词人想像的,也可以理解为真实的训练场景,但不是梦中的情境,也不是真正的征伐。虽然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却不能征战沙场、恢复中原,这也正是词人悲怆而又无奈的原因,所以最后说“可怜白发生”——连续数句壮词,终以悲语结束。所以,这首词虽为豪放的风格,却是悲壮的情调。

现代汉语中,“梦回”确实有了“梦中回到”之意,比如金子的小说《梦回大清》中的“梦回”。今人所谓“梦回大唐”、“梦回大秦”,也是这个意思。这本来是现代人望文生义产生的误会,但说的人多了,约定俗成,亦无不可。旧词被赋予了新义,也是语义演化的表现。但在唐宋诗词包括辛词《破阵子》中,“梦回”应为“梦醒”之意。

来源:盛大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