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4月,共青团吉林省委组织开展“百名优秀硕博人才助力振兴计划”,选派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县、乡开展岗位锻炼,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项目启动后,全国共有420名研究生报名参加,长春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发起高校,结合长春市二道区的医疗需求和通化市
2024年4月,共青团吉林省委组织开展“百名优秀硕博人才助力振兴计划”,选派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县、乡开展岗位锻炼,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项目启动后,全国共有420名研究生报名参加,长春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发起高校,结合长春市二道区的医疗需求和通化市“药城”的科研需求,择优选拔了4名博士研究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裴科就是其中之一。
人参,中华民族的瑰宝,吉林省独有的标志。长春中医药大学以严谨的科研精神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参娃娃”成为参农致富、产业链延伸的“金疙瘩”。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博士研究生裴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参,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是土地里生长的生命。我想知道,我们的研究如何真正改变这片土地。 ”
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让科研灵感在“参田”里迸发,让科研成果在“参农”的汗水中绽放。这是时代青年的担当。裴科说:“有人问我,博士去村里是不是‘大材小用’?但我觉得,真正的价值是把论文写进田野里。这里的问题,才是科研的起点。”
人参,这曾经是民间传奇故事主角的物产,也早已从只能靠自然馈赠,发展成规模种植的特色作物。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好全产业链水平提升,切实把经历千年形成的百草之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成为年轻科研工作者执着的向往。通化金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主管张岩对此深有感触,“企业发展中,确实遇到了技术上的瓶颈。”
裴科对此积极回应说:“希望将我们在中医药大学的实验成果,还有实验技术,应用到您的产业当中,对您的工艺提升优化。”
让特色养殖走向科技化,把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让科研成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让吉林省的资源禀赋在全产业链发展中创造更大价值。知识的力量,在实践中具象化。通化县大泉吉林新盛元野山参繁育基地林下参种植基地就是裴科的服务对象,“为什么10年人参就比5年的好吃,需要进一步验证,我们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手段,帮助您把品牌和资质拿到。”
历经千年,吉林人参的历史就像一部大书,厚重深沉。把农民的经验总结与科技的创新结合,碰撞出的是传统农业与传统医学在时代大潮和科技发展中“向新”的火花。裴科说:“有一对种参的父子俩跟我说,他们种植了快50年的人参,就怕手艺断了,我忽然明白,我们来这里不仅是帮扶,也是来传承的,科技是守护传统的翅膀。”
在守护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开拓。这是只有俯身泥土的芬芳,倾听农民的声音,才能收获的真情实感。也是鼓励“裴科们”前行的动力。共青团通化县委员会书记于鑫表示,“期待与高校能有更深入的合作,把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影响力做到最大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时代的强音,也是时代的馈赠。裴科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可以用我专业知识去造福村民,给企业带来一些理论指导,人民能够系统科学地学习到中药知识,提升中药销量,跟我发表一篇高质量文章同样开心。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无数个这样的‘翻倍’。”
幸福源自奉献,幸福源自创造。当挥洒的汗水迎来收获的喜悦,人生的价值,在这一刻实现了完美闭环。裴科说:“如果你问我值不值得?我会说——在实验室,我是学生;在这里,我是学生更是老师。我们需要更多双脚踩进泥土里的人,因为这里,才是中国最真实的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把个人成长融入时代,用跬步千里的坚韧,锻造伟大时代中闪闪发光的自己。裴科很珍视自己在基层助力振兴的这段经历,“感谢团省委和学校给予我这次锻炼的机会,使我收获颇丰,我的任期即将告一段落,未来会有更多的硕博人才接过我手中的接力棒,用自己的所学为吉林的振兴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先生向北,青春聚吉。”
心里怀着憧憬,脚步一直未停。像裴科一样,长春中医药大学还有很多硕博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县域发展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如今,吉林省“百名优秀硕博人才助力振兴计划”仍在继续,他们将继续扎根吉林这片热土,追梦、筑梦、圆梦,以青春之力激发县域发展活力,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烂之花。
来源:长春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