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障碍、语言迟缓、重复刻板行为以及兴趣狭窄等。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 100 名儿童中就可能有 1 - 2 名患有孤独症 。孤独症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与未来发展,而早期发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交障碍、语言迟缓、重复刻板行为以及兴趣狭窄等。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 100 名儿童中就可能有 1 - 2 名患有孤独症 。孤独症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与未来发展,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孤独症早期,孩子往往会出现 “五不” 行为,这可以作为重要的预警信号。
一、不(少)看:目光接触异常
正常孩子在与人互动时,会频繁地进行目光交流,通过眼神传递情感、表达需求。而孤独症早期的孩子,会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在婴儿时期,可能就不喜欢与人对视,妈妈逗引时,眼睛很少注视妈妈的脸,尤其对人的眼部范围注视少 。比如,在日常亲子互动中,妈妈对着宝宝微笑、说话,正常宝宝会开心地回应,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妈妈;但孤独症早期的宝宝可能眼神飘忽,很少与妈妈对视,仿佛妈妈的存在与自己无关。当周围有人走动或发出声音时,他们也很少会主动用目光去探寻 。
二、不(少)应:对呼唤充耳不闻
10 个月以上的宝宝,如果听力正常,但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字反应不敏感,这就是一个危险信号。在家庭聚会中,大家呼唤孩子的名字,正常孩子会转过头来,做出回应;而孤独症早期的孩子可能毫无反应,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不仅对叫名反应差,在共同注意方面也存在问题。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借助手势、眼睛朝向、语言等与他人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物体。比如,妈妈指着天上飞过的小鸟,对孩子说 “看,小鸟”,正常孩子会顺着妈妈指的方向去看小鸟,并表现出好奇;但孤独症早期的孩子很难跟随妈妈的指引去关注小鸟,不能用眼神和他人共同关注手指指向的其他物体或事件 。
三、不(少)指:肢体动作匮乏
1 岁以上的宝宝,通常已经能够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如用手指指向想要的东西,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拒绝等 。然而,孤独症早期的孩子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当他们想要某个玩具时,不会用手指向玩具示意,也不会通过点头、摇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可能只是拉着大人的手,把大人带到玩具旁边,却不会用手指明确指出自己想要的物品,缺乏有目的的指向和手势比划 。
四、不(少)语:语言发展迟缓
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的情况。1 岁半的宝宝还不会主动叫 “妈妈”“爸爸”,2 岁的宝宝还不能说 10 个以上的双音词,到了 3 岁,可能还听不懂指令,更不会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求 。有些孩子即便学会了说话,也常常是自言自语,或者出现一些无意义的语言,比如重复广告词、动画片里的台词等,很难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 。语言发育迟缓是家长们最容易关注到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发育延迟并非孤独症诊断的唯一条件,其他发育行为异常往往先于语言延迟出现 。
五、不当:行为和感知觉异常
孤独症早期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对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从 12 月龄起,就可能表现出对物品的独特玩法,比如特别喜欢旋转物品,像反复转动小汽车的车轮,长时间盯着转动的电风扇、陀螺等,仿佛被这些旋转的物体深深吸引 。他们还可能会对物品进行排列,将玩具整齐地排成一排,一旦有人打乱就会情绪崩溃 。在感知觉方面,有的孩子对某些声音特别敏感或恐惧,如吹风机声、炒菜声、飞机声等;有的孩子对特定的质地、味道有特殊偏好或抵触 。例如,有的孩子只喜欢穿某一种材质的衣服,对其他材质的衣服碰都不碰;有的孩子会反复闻某一种气味,对其他气味却毫无反应 。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孩子出现上述 “五不” 行为,并不一定就患有孤独症,但这些行为是重要的警示信号,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 。孤独症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由专业医生通过详细的问诊、观察以及专业的评估工具来确定 。早期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年龄越小,大脑的可塑性越强,干预效果也就越好 。一旦确诊,家长要积极配合专业人员,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语言能力等,让孩子尽可能地融入正常生活 。
来源:小虫虫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