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至今的军购,中国空军当年为什么购买苏-35?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21:13 2

摘要:之前讲中国在2000年前后第一次尝试从俄罗斯引进矢量发动机,因为印度的干预,以及国内对即战力的要求,最后放弃了,改为引进成熟的苏-30MKK。

之前讲中国在2000年前后第一次尝试从俄罗斯引进矢量发动机,因为印度的干预,以及国内对即战力的要求,最后放弃了,改为引进成熟的苏-30MKK。

在这之后,中国下一次从俄罗斯引进矢推,就是十几年后的苏-35了。

对于这笔交易,当年在国内的论坛上可谓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国内爆出这事差不多是2015年前后(首批飞机交付是2016年底),此时歼-20都已经首飞4年了,进展正常。

这会儿还引进落后一代的苏-35,里子面子都解释不过去,让很多一直盼望国内装备彻底独立自主的军迷大失所望。

当年对这笔交易的争议,堪比后来的003常核之争

关于为什么引进这24架苏-35,官方肯定是没有解释的,坊间传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弥补国内三代机的产能;

2.想看看苏-35是怎么解决侧卫系列“软骨病”的;

3.被苏-35的“雪豹”雷达吸引;

4.想研究苏-35配套的117S矢量发动机;

既然官方没有说过原因,那我们不妨通过排除法,来看看最可能的是哪个。

弥补国内三代机的产能

认同这个理由的是觉得,当时歼-16还没服役,只有歼-11B一个型号在生产,满足不了空军需要更多重型机的需求。

但是,这得注意引进苏-35的时间线。

根据俄罗斯那边的消息,中国在2012年首次提出购买意向,2013年开始与俄罗斯谈判,2015年前后谈妥。

然后,全部24架在2016年~2017年交付。

谈了3年,加上交付的时间,前后5年,这一点都不像是要弥补产能的意思。

当时歼-11B处于高速生产状态,歼-16也开始试验飞行了,歼-20试飞正常。如果空军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磨苏-35,那也完全可以等歼-16和歼-20。

所以,弥补产能的不足,不成立。

其实歼-11B的产能不慢,尤其是太行堪用后

想看看苏-35是怎么解决侧卫系列“软骨病”的

当初苏-27用的那个破雷达太重,为了控制整体重量,只好降低机身结构重量,导致机体结构强度不足,限制了苏-27在超音速速度下的过载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软骨病”。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国内后来搞歼-11B,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雷达也比原装的轻很多。这些降低下来的重量,足够把结构强度补齐。

所谓苏-35解决了这个“软骨病”,其实也不是什么黑科技,纯粹就是增重罢了。

苏-27基本型的空重是16.4吨,而苏-35的空重则是19.6吨。

要是还解决不了结构强度问题,这多出来的3吨重量都用到哪去了?

说白了,苏-35也是通过比较简单粗暴的增重方式来解决“软骨病”的。

这种方式,国内总不可能不会吧?

所以,窥探“软骨病”的问题,可以排除。

歼-11B开始就用了很多复合材料,该型号后来参加那么多年的“自由空战”演习和训练,也没曝出过关于“软骨病”的问题,更多是跟发动机有关的。

被苏-35的“雪豹”雷达吸引了

苏-35用的那个“雪豹”无源相控阵雷达,当时俄罗斯宣传的探测距离是400公里。

江湖传闻,中国空军买来后发现,该雷达性能相比宣传数据差很多。所谓400公里的探测距离,是在±5°狭窄范围内凝视才能达到的,属于被忽悠了。

其实,这个理由也经不起推敲。

一来,2013年开始谈判的时候,歼-10B已经开始服役了,歼-10C也将首飞。

无论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还是有源相控阵雷达,国内都有成熟产品。

而且,给歼-20配套的,必然是更先进的雷达。

何必去觊觎什么“雪豹”。

二来,国内通过苏-27,已经了解苏联/俄罗斯的航电有多落后了。哪怕后来购买的苏-30,其航电水平甚至都比不过歼轰-7A。

这种情况下,不大可能还相信俄罗斯对“雪豹”的宣传数据。

所以,被雷达吸引也不大可能。

国内对俄系的航电水平还是了解的,不至于被忽悠

想研究苏-35配套的117S矢量发动机

排除这么多,那就剩下这个可能了。

近些年类似“矢量推力过时了”、“超机动能力过时了”的观点,很多人都听过。

站在现在的角度,确实有道理。

在超级隐身能力和远程空空导弹面前,飞机的机动能力越来越成为不重要的那一个了。

但是,站在2012年背景下去看,情况不同。

当时歼-20还是首飞不久,具体有多强大还是未知数。

国外虽然也传来“F-22演习中对三代机大杀特杀”的消息,但是用的什么战术,我们也不知道。

国内当时刚启动的“自由空战”演习和训练,还是三代机之间玩中距拦射和近距格斗等战术。

这种情况下,空军必然希望继续加强战斗机的机动能力,矢量发动机就成了必需品。

那么,引进117S来研究一下就说得过去了。

毕竟苏-35增重2吨多,还能有优秀的机动能力,117S功不可没。

既然只是想研究发动机,那是不是可以推测一下,中国空军并不想买那么多苏-35,没准只想买个4架意思意思。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谈判花了三四年,因为俄罗斯肯定不会同意只卖4架。

他们也知道,这没准就是最后一次出售战斗机给中国的机会了,能宰一笔是一笔。

但是这些年国内矢推并没有推广应用,有可能是因为路径变了

至于说纯粹是为了给俄罗斯经济支援的,我认为是最不可能的。

且不说中国是不是真的有这个支援俄罗斯的想法,退一步说,就算如此,如果苏-35没有任何军事上的价值,那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进行(比如购买能源、发动机等)。

完全没必要买24架飞机过来,凭空增加一个机型(中国空军的机型够多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推测哈,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话说,这24架苏-35买来的后存在感确实不高,争议很大,被黑的也多。

一直到2022年夏天的那个晚上,那条破新闻,让苏-35黑上加黑

来源:粉粉猪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