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人白手起家,终成一代商界巨擘,其行事作风,颇有古侠者之风。江湖传言,李氏经商如使剑,看似平和圆融,实则招招直指要害;待人接物似春风,内里却含铮铮铁骨。今且道来,与诸君细品其中三昧。
世人皆知香江有奇人,姓李,名嘉诚,字玉阶,潮州人士。
此人白手起家,终成一代商界巨擘,其行事作风,颇有古侠者之风。江湖传言,李氏经商如使剑,看似平和圆融,实则招招直指要害;待人接物似春风,内里却含铮铮铁骨。今且道来,与诸君细品其中三昧。
1940年冬,潮州韩江畔薄雾笼罩。十二岁的嘉诚负手立于渡头,青布长衫被江风鼓荡。其父云章公抚子肩头叹道:"此去香港,譬如龙入大海,切记'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少年颔首,眼中精光闪动,竟不似垂髫孩童。
船至香江,恰逢日军炮火连天。云章公染肺疾而逝,临终前以《菜根谭》相赠。嘉诚白日于茶楼跑堂,夜来便就着煤气灯苦读。掌柜王翁见其常为客人默算茶钱,分毫不差,不禁暗叹:"此子目中有算盘,他日必非池中之物。"
五十年代初,维多利亚港千帆竞发。二十二岁的嘉诚已开得一家塑料厂,取名"长江",取"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之意。某日赴意大利考察,见当地工匠制作塑料花卉,瓣薄如蝉翼,色艳胜真花。旁人只道是精巧玩物,他却猛然击掌:"此乃天赐商机!"
归港后亲调颜料,七日不眠,终得秘方。所制塑花远销欧美,订单如雪片纷飞。时有英国商人约翰逊压价三成,嘉诚笑而不语,次日送来改良样品,花瓣竟能随光变色。约翰逊大惊,当即加价五成,长江厂遂名震南洋。
1967年夏,香港暴乱骤起。太平山上火光冲天,中环商铺纷纷贱卖产业。嘉诚夜登狮子山,但见九龙半岛灯火阑珊。忽忆幼时父亲所言:"众人皆醉时,最宜独醒。"
翌日,他变卖塑花厂全部设备,斥资购入北角电气道地皮。妻庄月明忧心忡忡,他却指着窗外道:"夫人且看,这香江地形狭长,终有土地贵如金之日。"果然三年后地产复苏,此地块价值翻涨二十倍,长江实业由此腾飞。
八十年代,英资怡和洋行把持葵涌货柜码头,视若禁脔。嘉诚欲分一杯羹,遭英商查理爵士嗤笑:"李生还是回去卖塑料花罢。"他不动声色,暗中联合包玉刚等华商,又以退为进让出部分股权。谈判桌上,查理爵士忽见合同细则中暗藏优先认购条款,方知中计,拍案怒道:"好一个绵里藏针!"
经此一役,和记黄埔终成港口霸主。嘉诚却于庆功宴上独酌清茶,对左右道:"商战如对弈,留三分余地,方是长久之道。"
晚年李氏建"李嘉诚基金会",捐资逾三百亿。某日巡视汕头大学,见学子于图书馆苦读,竟潸然泪下。秘书惊问其故,他道:"见这些后生,便想起当年在茶楼偷看客人报纸的日子。"遂追加十亿设立奖学金。
江湖人常议其"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经营之道。其实正如少林《易筋经》所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李氏一生,恰似他最爱的那幅左宗棠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今之香江,中环高楼如剑指天,其中多少与李氏有关。然每至清晨,仍可见九旬老人于深水湾道缓步而行,布鞋踏露,素衣迎风。
世间商道,原与武道相通。真正的高手,不在招式凌厉,而在分寸间的慈悲;不在聚敛多少,而在取舍时的智慧。李嘉诚此人,可谓得之矣。
来源:卷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