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集刊研讨会(2025)在无锡举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23:12 2

摘要: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集刊研讨会(2025)在无锡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江南大学主办。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学术集刊与学派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吴正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吕薇洲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

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集刊研讨会(2025)在无锡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江南大学主办。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学术集刊与学派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吴正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吕薇洲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陈俊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副主任沈固朝做会议主旨发言。《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卜宪群研究员,《东吴哲学》主编、江苏省社科名家、江苏师范大学原校长、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任平教授,《中外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丁国旗研究员,《全球史评论》主编、首都师范大学燕京特设讲席教授、全球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文明教授做集刊主编代表发言。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财经大学原校长王俊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研究员等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集刊代表9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发挥集刊优势,服务学派建设。赵志敏在致辞中指出,紧紧围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扶持和振兴中国学派,大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出版、有组织传播,助力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学术编辑和出版界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坚持正确导向,筑牢中国学派自己的思想、理论、学术阵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中国学派必须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方法、中国价值;发挥平台优势,做有组织科研的组织者、出版者、传播者,以学术集刊为学术平台进一步团结凝聚各方学者、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推进学术交流激荡;锐意改革创新,努力抢占学术前沿阵地和制高点、生长点,在办优办强现有精品学术集刊的同时,及时发展代表未来学术潜力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领域的新刊;深化全球布局,加快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传播力、影响力,在学术议题设置、话语和内容创新、平台建设和国际传播方面持续发力,加大全球学术布局力度,使中国的学术前沿和学术话语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得更远更广。

吴正国详细介绍了江南大学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形成的特色与优势。他表示,学术集刊作为重要的学术载体,在科研成果传播、激发知识创新、引领思想探索以及学术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学术阵地和传播平台。他强调,学派建设是学科繁荣和思想争鸣的重要基础。对学术集刊的社会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学术集刊高质量发展与学术环境优化、学术创新、集刊内部管理改革创新深入研讨,加强学术集刊与学派建设的协同共振,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精神。他呼吁各方深化合作,在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国际传播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协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与出版的融合发展,切实担负起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重任,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学术智慧与力量。

共谋集刊发展,繁荣学术事业,推动学派建设,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吕薇洲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普及和应用为宗旨,始终致力于出版学术精品。在集刊建设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编校流程和学术规范,加强编辑管理与出版宣传,不断加强集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目前按期出版的有百余种。在深入总结中国经验、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程中,集刊对不同学科、学派的持续性发展及其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发表具有重要的平台作用。在当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的学术环境中,集刊建设更具有显著的创新优势和传播优势。要从学术集刊发展的现实路径、未来方向等话题切入,共同探讨学术期刊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尤其是与学派建设共振的理论与实践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朱华彬主持开幕式,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王建华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陈俊乾提出,学术集刊要加强自身质量建设,呼吁更多的评价机构开展学术集刊评价,同时,出版社应该在提高学术集刊出版质量、提升学术集刊影响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荆林波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MI集刊评价的基本情况、遴选方法和指标体系。

魏长宝提出,完全可以把学术集刊打造成为为学派服务的阵地。一个集刊就是一个学派发声的窗口和学派主张的传播平台。这样集刊既凸显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又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发出了自我主张、传播了中国声音。

沈固朝回顾了CSSCI评价体系中的集刊评价发展历程,认为创新性往往是通过评论或学术批评而激活和发现的,提倡负责任的学术评价和健康的学术批评。

卜宪群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十余种集刊情况,强调集刊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学术阵地。

任平从集刊编撰的学术范式角度,说明学术集刊与中国原创学派创建的紧密关系。

丁国旗表示,他主编的《中外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非常重视青年学者的稿件,积极培植青年学术力量,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脉,为切实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平台。

刘文明以《全球史评论》多年的编辑与建设经验为例,强调了学术集刊在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3月29日下午,大会分两个平行会场开展研讨交流,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们围绕“学术集刊与学派建设”这一主题,就学术集刊高质量发展的途径、集刊编辑的特殊角色、学术集刊与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关系、集刊编撰的学术范式、构建集刊的学术共同体等话题展开研讨,会场气氛热烈、交流深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黄凯锋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葛恒刚分别做分会场点评,《华侨华人学研究》主编包含丽和《近代史资料》执行主编邱志红代表分会场做分会场总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朱华彬做大会总结。

分会场一

分会场二

大会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始终秉持学术出版专业理念,积极支持学术集刊质量建设与发展,学术集刊研讨会拟每年主办一届,以进一步提升集刊学术质量,扩大集刊影响力,发挥学术集刊建设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特别是学派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集刊展台

大会合影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